河北 50年代电力发展史
以下是我写的关于河北50年代电力发展史,仅供参考:
1949年前,河北省发供电设备残旧,缺陷多、事故多、出力低。
发电厂用电率10.82%,线损率高达30.35%。
也就是说,当时发的电,有将近一半是被发供电企业自身消耗掉的。
1950年,河北省各发供电企业响应中央号召,整修发供电设备。
石家庄电业局所属凤山发电厂职工用手工仿制出数百个汽轮机叶片,自制“钢丝软轴”清洗锅炉结垢,使机组恢复了铭牌出力。
经过三年的努力,1952年,发电厂用电率下降到7.41%,线损率下降到9.8%,全省电力工业以优异的成绩支援了经济恢复。
“一五”计划时期,河北电力工业持续好转,建成了石家庄和邯郸两个区域性35千伏电网。
随后,河北南网持续建设发展,于1976年建成了石家庄—邢台—邯郸、石家庄—衡水110千伏联网线路,初步实现了南部地区联网,成为当时全国较大的10个电网之一。
1978年,河北南网建成了第一条220千伏线路——马头—邢台—石家庄220千伏输电线路。
这一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295.19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67.58亿
千瓦时,分别比1949年增长27.83倍、65.98倍。
但和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相比,这样的电能供应、网架结构仍然不够。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河北省的电源建设向大容量、高参数、新技术的大型火电机组迈进。
1983年,河北省政府决定扩建邢台发电厂,采取集资办电形式,由省政府和水电部按比例分担建设资金。
工程建设速度快、质量好,第一台机组提前108天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