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古诗鉴赏杜甫古诗鉴赏篇1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释】⑴翠柏:原产中国的一种松科乔木。
⑵晨:一作“明”。
高:一作“朝”。
⑶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
⑷吾道:我的忠君报国之道。
⑸爨:烧火做饭。
⑹囊空:谓袋中无钱。
⑺一钱:一文钱,指极少的钱。
【白话译文】纵然翠柏味苦,朝霞高高,也还可以当作饭餐。
世人大多苟且偷生,我持节守道显得异常艰难。
早晨开不了火,井水也冻了,夜来无衣难御寒。
太贫穷了怕人笑话,袋中还是应该留下一文钱。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当时杜甫弃官由华州寄居秦州同谷(治今甘肃成县)。
这时战乱动荡仍未平息,诗人生活极其艰难。
【赏析】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诗人紧扣诗题,意在言外,写出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言外之意,在古人看来,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自《列仙传》“赤松子好食柏实”和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
表现杜甫虽生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
颔联“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
所谓“世人共卤(鲁)莽”,指人多苟且偷安。
战乱爆发后,诗人弃家鄜州,奔赴灵武,中途陷于叛军之手,后又因两次直言上奏,受贬去职,但他“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及至贫寒如此,仍然持道守节。
这里,杜甫所说的“吾道”,是不愿苟得之直道,忠勇报国之达道。
颔联两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杜甫高尚不俗的品格鲜明地凸现出来了。
颈联“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进而具体写贫状。
作者皆从“寒”字来入笔。
上句说“不爨”,并非因为“井晨冻”,而是因为无食。
严冬季节,却晨炊无米,夜寒难御,可见一贫如洗。
尾联“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点明“空囊”题旨。
在写法上,此联出之以幽默诙谐之笔。
诗人已是身无分文,贫不自救,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话,这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常。
作者正是以这种貌似轻松诙谐的话,渲染自己心里沉重悲苦的情绪。
申涵光评杜诗云:“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仇注杜诗》引)。
这首五律措语平实,庄谐间出,颔联以庄语见清操,尾联以谐语抒感慨,相得益彰。
而音节拗折,是一首拗律,如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两句,一孤平一单仄,不求谐声;俯首拾柏,柏味甚苦,此句相应多仄声,明霞仰头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应多平声,可谓声情相符。
杜甫古诗鉴赏篇2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释】飘蓬,草本植物,叶如柳叶,开白色小花,秋枯根拔,随风飘荡。
故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时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都失意,相偕漫游,无所归宿,故以飘蓬为喻。
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李白好神仙,曾自炼丹药,并在齐州从道士高如贵受“道箓”(一种入教仪式)。
杜甫也渡黄河登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
两人在学道方面都无所成就,所以说“愧葛洪”。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
此处作褒义词用。
【白话译文】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
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
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
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创作背景】公元744年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
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二人又同游齐赵,他们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亲如弟兄。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诗中慨叹二人漂泊不定,学道无成。
“痛饮”二字,既是对好友的规劝,也含有自警之意,语重心长,可见二人友谊之诚挚。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是白一生小像。
公赠白诗最多,此诗最简,而足以尽之。
”【赏析】此诗作于公元745年秋,此时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与杜甫相会。
李白也在这年秋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
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
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此诗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何必飞扬跋扈、人前称雄,实际上,杜诗有言外之意:李白藐视权贵,拂袖而去,沦落飘泊,虽尽日痛饮狂歌,然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虽心雄万夫,而何以称雄?虽有济世之才,然焉能施展?杜甫在赞叹之余,感慨万千,扼腕之情,油然而生。
遂将自己的愤懑之情,诉之笔端,乃至于运用反诘的语气,发出似在埋怨、实则不平的询问。
他的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
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
在七绝《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
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
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
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
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
犹云平生飞动意也。
旧注俱大谬。
”(《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
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
跋扈,强梁之意。
考《说文》:扈,尾也。
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
”(《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
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
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杜甫古诗鉴赏篇3【作品介绍】《送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离开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将离别情写得入木三分,用浓浓的情谊来衬托尘世的悲凉和离别时孤寂的心境。
全诗基调幽静清雅。
诗人对社会当时的衰败景象看得非常透彻,对人情的冷漠表达了无限感慨,凸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原文】送远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注释】⑴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
《国语·越语上》:“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⑵胡为:何为,为什么。
《诗经·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⑶亲朋:亲戚朋友。
唐杜甫《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⑷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此指秦州(今属甘肃天水)。
⑸关河:关山河川。
《后汉书·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关河也。
”⑹“别离”二句:因为想到古人离别时的伤感,还是会不断想起昨日离别的情景。
【白话译文】天地间仿佛充满着身着战甲的将士,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为何要远行!亲人和朋友都失声痛哭,我骑着马离开秦州这座孤城。
草木凋零,时间已入岁暮;关河冷落,途中霜雪飘零。
离别虽已是昨日的事情,但见到此情此景我还是有些伤感。
【创作背景】这首《送远》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时所作,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
“送远”即是诗人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开秦州入蜀道而远行。
浦起龙认为此诗“不言所送,盖自送”之作。
【赏析】首句以提问开篇。
“带甲满天地”意即遍地皆兵。
此诗开头就以新颖的语言,矫健的笔力,引起读者注意。
次句“君”为诗人自指。
作者问自己为什么在兵荒马乱这样的时刻“远行”。
“亲朋”二句写启程时情景。
亲友同声痛哭,因为正值离乱,不知此后能否重逢。
而诗人则无言地跨上“鞍马”,他实际上也是含着眼泪,告别孤城秦州远去的。
一边有声的痛哭,一边无声的饮泣,悲凄之状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
“草木”零落,时入岁暮。
“霜雪”飘洒,关河冷清。
这是辞别亲友后途中景致。
此联“岁月”二字本当用平,诗人出于内容上的考虑,突破声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
用拗峭的语言,描绘寒冬的旅程,成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个诗例,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别离”二句回忆亲朋相送的情谊。
与亲朋“别离”虽“已”成“昨日”,由于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
由此可“见”,“古人”殷殷惜别,是有深“情”厚意的。
这里字面上在说“古人”,实指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诗以“送远”为题,但从后四句看,“当是就道后作”(浦起龙语)。
这样,前四句应是“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浦起龙语)。
沈德潜极赞此诗开头是“何等起手”,浦起龙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誉前四句。
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秦州,入蜀道,却并无一个明确的目的。
离别时虽然亲朋同声“一哭”,却无人以诗相送,情景是颇为凄凉的。
为了自壮“行色”,他“就道”后补写了这首名作。
这与他天宝十四载(755年)“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时所写《官定后戏赠》,很有点相似。
不同的是,那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夕,纯出于游“戏”笔墨,而且“微禄”“耽酒”,“圣朝”“狂歌”,还可为“故山归兴”,“向风”“回首”。
而这首诗则写于安史乱中,“带甲满天地”的时刻。
“鞍马”入蜀,茫茫前路,还不知依“托”何人,根本没有以笔墨为游“戏”的闲情。
回味“昨日”告别场景,想“见”“古人”惜别“情”意,无怪乎要“感慨悲歌”,放声长吟了。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前后照应,形成一体。
其次,场面细致,感人至深。
再次,虚实结合,增强抒情效果。
第四,对比描写,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杜甫古诗鉴赏篇4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夫如何:怎么样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的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