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鉴赏《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伴以滚滚而来的江水,整个境界卷入到急速的流动之中。
然后是一声深深的叹息。
他用了那么多在动作上连贯性极强的动词,造成全诗的流动感和整体感,使人读来有一气浑成之感。
但细究起来,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有极精细的考究。
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
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舒畅。
首联上句第一字仄声换成平声,下句第一字平声换成仄声,一开始便用轻重的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
“猿啸”处本应是二仄声,他为了使“天高”与猿声连着表现一种高扬凌厉的情调,用了一个平声字“猿”,三个平声连续上扬,“啸”仄下沉,两头均有一个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
这首句在通过对平仄的精心安排来表现声象上,真是精彩极了。
前两联写景。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通过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来渲染秋江景物的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特点。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使对于当时55岁、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产生了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的感慨。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后两联抒情。
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领悟出诗人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的思想感情。
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这首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
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意思是说,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国破”二字既指国家政局的残破、时代的苦难,又指国都长安景象的残破不堪。
“城春草木深”点题,其中“春”字,是用春意盎然自然物景反衬当时的长安残败景象,更其让人悲凉。
“深”不但指深春时节的草木很长,而且指使人看着这样的景象,内心深处的悲痛。
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说,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感时”就是感叹时事,即“国破”。
“恨别”就是很家人的离散,自己被困住在长安。
“花溅泪”、“鸟惊心”有两中说法。
一是司马光在《续诗话》中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二是近代的人所认为的是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花溅泪”意为花草有情,也因感时而流泪;“鸟惊心”意为春鸟有意,也因恨别而惊啼。
两句互文见义,是说花草鸟儿也为国破、恨别而流泪惊心(也有人认为运用的是移情的手法,在此不做分析)。
当然,杜甫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表现了自己忧国伤乱、忧时思家的悲苦情感。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看着这漫天烽火(代指战争),时间已经三个月了(有的认为这句是说战火已经打到了阳春三月),一封家书已经胜过万金的价值。
这一联中,“烽火”紧扣“感时”,“家书”紧扣“恨别”。
“烽火连三月”表面战事已经三个月了,时间之长。
“家书抵万金”表明战事把亲人隔离开来,远在他乡的亲人没有音讯,在他乡的人担心家中的亲人,而在家里的亲人也在担心远在他乡的亲人。
“家书”意味着思念与担忧,这种真挚的情感是多么的珍贵,从而表明了诗人对亲人安危的担心,也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思是说,因忧国忧民而头发都已经白了,稍微搔弄一下,头发就落了,现在头发落得无法插上头簪了。
“白头”指白发。
杜甫写作此诗时,才四十多岁,正当壮年,但因现实的动乱而愁得头发白了,甚至于“浑欲不胜簪”了。
“浑欲”是“简直”的意思,从语气的角度来说,具有强调的意味。
用现在的话说,杜甫是未老先衰。
从结尾两句来说,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杜甫面对着“国破”而极度忧伤,面对“恨别”而极度焦虑,内心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在《春望》中,在自然之美景与国家残败的对比中,表现出诗人面对国家的残破和亲人间的分离,内心极度悲愤和凄凉。
可以说,这是对乱世时代而产生的悲愤之感,是对亲情骨肉的思念而产生的凄凉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蓟北”是安史之乱叛军的老巢,它的收复意味着叛乱的评定,对战争的结束有着决定性意义。
“忽传”一词首先说明了诗人盼望已久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其次说明来得太突然了,自己没有想到。
因而,就有“涕泪满衣裳”的惊喜和感慨。
一个“满”字,不但写出来眼泪之多,而且表明了十分激动、十分欣喜,当然也包含着悲痛之情。
我们都知道杜甫是忧国忧民的,他想到的是天下的人民,有着“济苍生,安社稷”理想,这也是中国士人的愿望。
而战乱却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灾难,而听到这样好的消息,诗人当然十分激动、欣喜,又想到多年来无论是自己,或者是人民,甚至整个国家都遭受到巨大的苦难,因而,喜极也会悲极。
颔联主要是写当时无比欢畅的心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诗人转眼看自己的妻子,而妻子也和自己一样的高兴,脸上没有往日的愁容了。
这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因而,诗人也不坐不住了,哪有心思读书,草草把书籍收卷起来。
“却看”、“漫卷”是动作描写,“却”就是“回视”或者“回顾”。
“漫卷”就是“胡乱地卷起来”。
这里用两个动词,表明了诗人十分高兴,十分欣喜而忘记自己的。
接着就是用“愁何在”、“喜欲狂”淋漓尽致表现出此时此刻狂喜之情。
颈联紧承颔联中的“喜欲狂”。
现在听到这样的消息,难以控制自己的“狂”,因而也只好“白日放歌须纵酒”。
“纵酒”就是纵情饮酒。
“白日”就是美好的时光,充满喜悦的日子。
这一句就是说在这充满喜悦的日子里,必须高歌痛饮才能表达自己对胜利的狂喜之情。
“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就是指春天。
诗人说,现在应该趁着这春天美好的时光和此时愉悦的心情,回到家乡去。
这是激动之后的感受,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对家乡及其情人的思念之情,当然也有急于回到朝廷为国效劳的思想。
尾联通过展示还乡的路线和行程,表明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家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巴峡”、“巫峡”、“襄阳”即从重庆到夔州,再到湖北的襄阳,都是形成所经之地。
“洛阳”就是杜甫的故乡,也是当时朝廷之所在。
诗人运用几个富有动作的词语,把行程中的几个地名联系起来,不但文势贯注,一气呵成,表明形成之快,心情的急迫,而且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此刻的激动,一下就把情感推到顶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也有其特点,下面就本诗的对偶手法上做简要的分析,粗略感受一下对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