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输液外渗的不同表现第一篇:新生儿输液外渗的不同表现一,新生儿输液外渗的不同表现(1)一般表现:外渗局部皮肤表现为颜色苍白或红晕,继之肿胀,以静脉血管周边为主。
(2)化学物质外渗表现:钾,钙剂对静脉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它能使毛细血管致密度增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3)血管收缩剂外渗表现:以多巴胺为主的血管收缩剂在使用30分钟后即可出现注射静脉颜色发白,成条索状延伸,有时会呈树枝状蔓延。
(4)高分子抗生素外渗表现:抗生素一般是高分子物质的化学药品,他们在静脉使用时浓度过大会造成针尖周围呈缺血性苍白色,局部皮肤缺血,如果缺血时间过长,会造成局部组织呈青色,紫色,甚至发黑坏死。
(5)营养性物质外渗表现:无论蛋白制剂,血制品及静脉高营养制剂均为渗透压较高的药物,一旦渗出,可引起局部肿胀,血管红肿变黑,不易短时间恢复,肿胀部位的肌肉组织亦容易缺乏弹性,影响肢体活动。
二,药物外渗后的处理(1)极早发现,积极争取在可逆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2)停止给药。
在停止给药后,应立即抽吸枕头及血管内药液后拔针,压迫针眼3~5分钟。
(3)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可促进某些药物的局部灭活作用,使损伤部位局限,常用于20%甘露醇、5%碳酸氢钠,化疗药物等渗漏的早期。
具体方法:用适量25%或33%硫酸镁置于无菌纱布,贴于患儿药液外渗处,保持纱布湿润,及时续敷硫酸镁。
硫酸镁可阻滞神经的电生理传导,使周围微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减轻水肿和炎症反应期治疗作用。
如果无菌纱布已蒸发干燥,局部肿胀已消退,应及时取下,以免干燥后吸出结晶颗粒的纱布摩擦皮肤,造成局部破损。
(4)热敷:一般性药物外渗出现的肿胀,可用湿热敷,采用25%或33%硫酸镁湿敷+红外线灯照射,热敷可改善早期缺血情况,但对已发生严重缺血者反而有害,另外硫酸镁湿热敷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而引起的外渗,对高渗性药物引起的外渗,可加重组织脱水。
(5)保暖:新生儿保暖在新生儿护理中极为重要。
新生儿体表面积大,易于散热,又由于棕色脂肪缺乏,不易散热。
输液外渗后,肢体会变的湿冷,降低肢体热度,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血液回流受阻,局部皮肤缺血缺氧,长时间会造成皮下组织缺血性坏死。
应将患儿置于新生儿辐射抢救台或暖箱,充分暴露肢体,抬高患肢,保持患儿局部皮肤温度,促进肿胀的吸收。
(6)玻璃酸酶的应用:玻璃酸酶可水解透明质酸。
透明质酸为组织间隙基质的主要成分,起作用为阻止水分及其他细胞外物质的扩散侵袭,使用玻璃酸酶可使透明质酸酶水解,从而提高阻止通透性,加速细胞外物质的扩散,可促使外渗液体的扩散而利于吸收。
应在液体外渗后1小时内应用,越早应用效果越好,也可在12小时内应用,但效果下降。
使用方法:将玻璃酸酶稀释至15U/ml,在拔针之前,将针头退出至皮下,将1ml(15U)的玻璃酸酶经穿刺针推下注射,注射方法:以1ml注射器抽吸1ml(15U),在渗出部位周围做点状封闭,进针角度以15°~20°为宜,使液体渗出处明显突出皮肤。
(7)酚妥拉明的应用:对于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外渗引起的皮肤苍白,皮温低,应及时使用酚妥拉明(又名立其丁)做局部封闭。
酚妥拉明为短效α-受体阻断剂,对血管有较强的扩张作用,他可以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局部毛细血管血液回流,改善缺血缺氧,有效降低因缺血而致的局部皮肤坏死。
方法:将酚妥拉明稀释至0.5mg/ml,用1ml注射器抽吸1ml药液在药物外渗部位周围做环形点状封闭,进针角度以15°~20°为宜,使药液渗出处明显突出皮肤。
通常在封闭后15~30分钟可有明显效果。
也有文献报道以酚妥拉明持续湿敷,对输液外渗,特别是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等刺激性强的药物外渗引起的皮肤肿胀,皮肤颜色改变,水疱甚至坏死效果明显,有效率93.33%,明显优于33%硫酸镁湿敷。
(8)中成药制剂的应用:依照中医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原则制成的中药制剂,对各种药物渗漏引起的水肿,淤血,疼痛疗效确切,静脉外渗引起的皮肤红肿水疱,皮肤发黑坏死,可用湿润烧伤膏外涂。
第二篇:输液外渗静脉输液是防病治病和抢救生命的重要给药途径,但输液外渗在临床上很难避免,这与药物的刺激性、病人血管的通透性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我们的穿刺技术和巡视病房是否及时等一些主观原因有关。
因此,及时观察和处理渗漏问题,是保障病人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
治疗液体外渗的目的是加速消肿的过程,减轻局部组织损伤,提高静脉利用率。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1、患者因素(1)小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2)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3)无法沟通的患者、昏迷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4)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5)肥胖患者: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
2、药物因素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
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3、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5、解剖部位(1)远端小静脉容易发生外渗;(2)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3)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容易引起外渗的常用药物血管收缩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高渗性溶液:20%甘露醇、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碳酸氢钠、悬浮红细胞、硫喷妥钠、高渗盐水等。
静脉高营养:脂肪乳、氨基酸、高浓度葡萄糖等。
钙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钾盐放射增强造影剂化疗药物:长春新碱、顺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
液体外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a.留置针尖端刺破血管壁,导致输入液体进入血管周围组织。
b.虽然留置针尖端在血管内,但是由于输入液引起的静脉收缩或导致尖端对血管壁的刺激,产生了向后的压力,使得输入液从置管时留下的针眼处渗漏。
c.高渗性或其他性质的输入液刺激血管壁,引起液体的扩散从而造成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
(3)液体静压增加。
(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静脉输液外渗局部临床表现(1)渗透压高的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黑色(2)血管活性药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h变性坏死(3)化疗药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苍白灰白继之黑红、紫黑、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静脉输液渗漏对机体的危害1、静脉损伤液体药物外渗,引起血管四周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
2、局部组织损伤局部组织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刺激症状,重者由于药物毒性作用,如:化疗药、钙剂等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处置不当,还可造成疤痕挛缩关节僵直,功能障碍等。
3、骨筋膜间隔综合症由于大量液体外渗,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从而使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液体渗入骨筋膜间造成缺血水肿,最终造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输液渗漏的处理方法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处理原则1)促进液体重吸收。
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紧急处理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注射,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左右。
冷敷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主要用于抗肿瘤药物。
如化疗药物外渗用2 %一4 %碳酸氢钠冷敷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可用于渗漏早期,因可使血管收缩,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灭活,使损伤的部位局限,但小儿冷敷掌握不当易发生冻伤。
可以局部用冰袋冷敷(4℃~6℃)48~72 h, 1次/6 h,每次20~30 min。
(冷敷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热敷只能用于一般性药物渗漏,因其只能改善早期缺血情况,对已发生的严重缺血反而有害,而且热敷还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掌握不当易烫伤皮肤。
热敷可用于血管收缩剂、阳离子溶液、高渗液及化疗药外渗治疗,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阿拉明、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甘露醇、长春新碱等外渗治疗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热敷使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药物方法:硫酸镁湿敷:常用于静脉外渗局部湿敷的药物是25 %硫酸镁,分别用于多巴胺、化疗药物、高渗液、脑垂体后叶素、氯化钙、氯化钾等药物外渗。
硫酸镁遇冷后容易结晶,对高渗性液体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因此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
方法:将25%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1次,持续湿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