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48《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歌所表现出的情感内容。
2. 了解本诗的表现手法。
水平指标: 1.知识——扩展知识(1)——文学与语言——古诗十九首
2.能力——核心能力(1)——接受与理解——诗歌欣赏
参考文献: 1. 《古诗十九首》简介
2.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简介
3. 《古诗十九首》内容简介
4. 具有空灵之美的文学作品举例
5. 文学作品中对音乐的描写简介
6. 五言诗简介
7. 象征的表现手法简介
8. 琴与知音的故事简介
9. 《西北有高楼》赏析
10. 图片素材(略)
11. 音频素材:《西北有高楼》
关联教学:与《蒹葭》、《春江花月夜》关联,体会一种诗歌作品中的意境之美。
【课堂教学思路】
《古诗十九首》被称为“古诗之轩冕”。
本诗的讲授应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十九首》开创性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讲解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的美学意蕴。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还可与王国维的《浣溪沙》作比较,引导学生体会想象与虚幻的艺术手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两位作者所表达的情绪的不同基调,培养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本课在讲授中有两个重点:(1)介绍《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虚实相间的艺术造境手法。
【课堂教学设计】
1. 创作背景
介绍《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历史环境和艺术特色。
可适当引其他几首略作讲解。
然后以吴淇称《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为引,开始课文的讲授。
(参见《〈古诗十九首〉简介》、《〈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简介》、《〈古诗十九首〉内容简介》、《五言诗简介》)
2. 文本分析
课文的讲授应围绕“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主题思想,分三层串讲课文。
使学生了解诗歌作者对知音、知己渴盼的情感。
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作对比讲解,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西北有高楼》表达的情感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
(1)诗歌以虚起,“西北”、“高楼”、“浮云”,如幻如雾,而诗作中又紧接着描绘了“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细节的营造,构建出一种似曾相识的梦境之感。
这一实景,反而更映衬出那种梦幻般的感觉。
在此基础之上,一曲悲哀的弦歌之声,就更加迷离,不可捉摸。
(2)前六句的讲述有三点应注意:诗歌意象由静寂的“画面”转为凄清的“歌声”,以境托情,从虚念中突兀而起、呈现出一种奇幻的景象;作为诗歌艺术手法,此处的高楼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不可落实;应当注意诗歌开始时那种悲切基调的确立,与“西北”一词的文化含义是密切相关的。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西方属金,象征秋或萧杀之意。
这种词语的文化意义在塑造诗歌意境、影响读者阅读的作用,可以参照互文性理论。
(3)接下两句作者作了一个设问,以“杞梁妻”典故入诗,强化诗歌的悲
凄之感。
这是诗人假设自己听到音乐之后的内心之感——被这悲凉的乐声奏出心曲,一时间沉迷其中,茫然若失。
(4)继之的四句,又回到对音乐的描写。
这四句着力描摹琴声,全从听者耳中写出。
但“摹写声音,正摹写其人也”(张庚《古诗十九首解》)。
注意此处的词语的文化意义对意境的塑造也有作用,“商”声清切、悲伤,所以“清商随风发”是一种流转回旋的哀伤之音。
(5)最后四句:当高楼弦歌静歇的时候,诗人化虚为实,抒发了一种渴望得遇知音的心声。
但这一抒发也不是直接的,而是转借佳人不遇“知音”之悲,抒发心曲。
最后的两句,看似是一种热切的愿望,但细细体会,却又如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
(参见《具有空灵之美的文学作品举例》、《文学作品中对音乐的描写简介》、《琴与知音的故事简介》)
3. 艺术特色
全诗在虚幻中起,在虚中结。
虚境中又写若干实境,如绮窗重阁,对悲切凄婉的音乐的具体心理感受。
虚实相杂,更衬托出一片迷离幻境,使人不可琢磨。
阅毕全篇,唯有作者的一声叹息却在读者的心中越发沉重起来,如空中传音,虚境也转为真实的心灵共鸣。
(参见《〈西北有高楼〉赏析》)
4. 诗歌的理解与欣赏
在串讲全诗之后,还可在其主旨和诗歌接受能力两方面提醒学生注意:
这一主旨传统上认为是抒发作者在政治上不得志的痛苦。
其实,此一点并没有详细而写。
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这种不被理解的痛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现代读者在理解此诗的时候,不必局限于传统的仕宦不得志的解读。
解读诗歌,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
比如此处的“西北”、“清商”等词汇,如果不理解其文化色彩,就很难充分体味诗歌的意境。
(可引入阐释学的“接受视野”、“前见”等概念)引导学生对当代的一些文化理论产生兴趣。
(参见《象征的表现手法》、音频素材:《西北有高楼》)
【建议考核方式】
写作:对于学生的评价和鉴赏能力的考核可采用同类作品以阅读理解或者写简短赏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