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2.水文学:研究地球上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水文现象的特点:①水循环永无止尽:任何一种水文现象的发生,都是全球水文现象整体中的一部分和永无止境的水循环过程中的短暂表现。
②水文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
周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公转及自转,地球和月球的相对运动,以及太阳黑子的周期性运动所导致的昼夜,四季交替的影响所致。
各因子本身在时间上也不断变化,因而又具有随机性。
③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不同的流域、如果所处的地理位置相似,由于纬度地带性的影响,水文现象也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由于各流域的地质、地形等非地带性下垫面条件的差异,水文现象就会有巨大的差异。
4.水温在3.98°C时,结合紧密的二水分子最多,故此时水的密度最大。
5.海水的温度分布:①水平分布。
(三大洋表面平均水温均为17.4°C,太平洋(19.1)>印度洋(17.0)>大西洋(16.9)。
北半球高于南半球,在南北纬0°-30°之间以印度洋水温最高,在南北纬50°-60°之间大西洋水温相差悬殊。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区水温最高,大洋东西两侧,水温分布有明显差异,寒暖流交汇处,水温水平梯度较大,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于冬季,水温水平梯度冬季大于夏季。
②水温的垂直分布,从海面向海底呈不均匀递减趋势。
6.正温层:当湖水温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降低时,即水温梯度呈负值时,将出现上层水温高下层水温低,但不低于4摄氏度,这种水温的垂直分布,称为正温层。
7.逆温层:当湖水温度随水深的增加而升高时,即水温垂直梯度呈正值时,将出现上层水温低,下层水温高,但不高于4摄氏度。
这种水温的垂直分布称为逆温层。
8.温跃层:在湖面以下一定深度常形成温跃层,即上下水温有急剧变化的一段。
9.同温层:当湖温上下层一致,上下层水温完全相同(同温层,4℃)。
10.海水密度:单位体积内所含海水的质量,单位为g/cm3。
(习惯上使用的密度是指海水比重,即指在一个大气压力条件下,海水的密度与水温在4℃时蒸馏水密度之比,因此在数值上密度和比重是相等的。
)11.是实用盐度(s)、水温(t)和压力(p)的函数。
因此,海水密度可用ρs,t,p来表示。
12.表示方法:为了由密度的空间变化计算海流速度,要求海水密度精确到小数5位,为书写简便,常用σs,t,p来表示,即海水密度减1再乘以1000:A.σs,t,p= (ρs,t,p-1)×1000B.因此,如ρs,t,p 为1.02545时,σs,t,p即为25.45。
13.海水密度分布特点:14.世界大洋表面密度的地理分布规律为:从热赤道向高纬递增,在南半球三大洋中密度分布呈地带性;15.赤道地区由于温度很高,盐度较低,因而表面海水的密度很小,约1.02300;16.亚热带海区盐度虽然很高,但温度也很高,故密度仍然不大,一般在1.02400左右;17.极地海区由于温度很低,所以密度最大;18.在三大洋的南极海区,密度均很大,可达1.02700以上。
19.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一般是:20.从表层向深处增加;21.南北纬20°之间在100米以内密度最小,且在50米以内垂直梯度极小,几乎没有变化;22.50—150米深度上密度垂直梯度最大,出现密度的突变层(跃层),它对声波有折射作用,潜艇在其下面航行或停留在其上均不易发现,故有“液体海底”之称;23.约从1500米开始,密度垂直梯度很小,在深层,密度几乎不随深度而变化。
24.水色:垂直方向上位于透明度一半深处,白色圆盘上所显现的湖水颜色。
水色常用水色计测定。
水色计中标准色泽共分21个等级,由深蓝到黄绿直到褐色,并以号码1-21代表水色。
号码越小,水色越高。
25.湖水的透明度:湖水能使光线透过的程度。
用透明度盘测定。
(白色圆盘(直径为30厘米),把圆盘缓沉入水中,直到肉眼看不见为止(从水面上方垂直向下看),圆盘在水中的深度即透明度,单位:米。
)26.天然水的化学成分:1)悬浮物质:粒径大于100纳米(10-7米)的物质颗粒,在水中呈悬浮状态:A、如泥沙、粘土、藻类、细菌等B、使天然水有颜色、变浑浊、产生异味27.2)胶体物质:粒径为100—1纳米的多分子聚合体:A、次生粘土矿物、含水氧化物、腐殖酸28.3)溶解物质:粒径小于1纳米的物质,在水中成分子或离子的溶解状态:A、盐类、气体、某些有机物。
29.天然水八大离子: K+ 、Na+、Ca2+ 、Mg2+ 、Cl—、HCO3-、SO42-、CO32-。
30.八种主要离子的含量都占溶解质总量的95—99%以上。
31.矿化度: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
32.海水的化学组成:目前已发现80多种元素,但含量差别很大。
主要化学元素:Cl(氯)、Na(钠)、Mg(镁)、S(硫)、Ca(钙)、K(钾)、Br(溴)、C(碳)、Sr(锶)、B(硼)、Si()硅、F(氟)等12种,约占全部海水化学元素含量的99.8—99.9%,称为海水的大量元素。
33.海水盐度: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物质的质量。
是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标志。
34.绝对盐度:海水中溶解物质的质量与海水质量的比值。
实际工作中,不易直接量测,以实用盐度代替。
35.实用盐度:在温度为15℃、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海水样品的电导率,与质量比为32.4356×10-3的标准氯化钾(KCl)溶液的电导率的比值Kl5来定义。
36.当Kl5精确地等于1时,海水样品的实用盐度恰好等于35。
37.实用盐度根据比值Kl5由以下方程式确定:38.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影响海水盐度的各自然环境因素和发生于海水中的许多过程。
39.1)低纬海区,降水、蒸发、洋流和海水紊动、对流混合等起主要怍用。
降水大于蒸发,使海水冲淡,盐度降低;蒸发大于降水,则盐度升高。
盐度较高的洋流流经一海区时,可使盐度增加;反之,可使盐度降低。
40.2)高纬海区,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结冰和融冰也能影响盐度。
41.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A.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是34.69×10-3,绝大部分海域表面盐度变化在33—37×10-3之间。
△B海洋表面盐度分布的总趋势:从亚热带海区向高、低纬递减,并形成鞍形。
B.大洋上盐度等值线大体与纬线平行,但寒流与暖流经过的海域,盐度等值线有明显的弯曲。
在寒暖流交汇的地方盐度等值线密集,盐度水平梯度增大。
C.大洋中的盐度比近岸海区的盐度高D.世界盐度最高值在红海,大于40‰,最低盐度在波罗的海,低于10‰.42.第二章43.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水循环的基本过程)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44.水循环机理:①水循环服从与质量守恒定律。
即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既无开始,也无结尾。
45.②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
46.③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47.④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48.⑤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溶解水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诸如溶于中的各种化学元素,气体以及泥沙等固体杂质等。
49.大循环: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由于广及全球,故名大循环,又称外循环。
50.小循环:发生于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51.海洋小循环陆地小循环内流区小循环外流区小循环251521523151521157081.20261.70941.143851.251692.00080.0KKKKKS+-++-=52.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水循环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大循环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53.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54.影响生态平衡;55.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56.对自然界的水文过程来说,水循环是千变万化的水文现象的根源。
57.水文循环与地球圈层构造58.水循环与全球气候59.水循环与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60.水循环与生态平衡61.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62.水循环与水文现象63.水量平衡:任意选择的区域(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
即水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
64.研究意义:1.通过水量平衡的研究,可以定量地揭示水循环过程与全球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揭示水循环过程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控制的效果;(1) 2.水量平衡也是研究水循环系统内在结构和运行机制,分析系统内蒸发,降水及径流等各个环节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2) 3.是水资源现状评价与供需预测研究工作的核心。
(3) 4.在流域规划、水资源工程系统规划与设计工作中,也离不开水量平衡工作,它为工程规划提供基本设计参数且可以用来评价工程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实际效益。
△ 5.合理处理各部门不同用水需要,进行合理调度,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重要手段。
65.通用水量平衡方程:I-Q=ds/dt (I为水量收入项;Q为水量支出项)66.(p+E1+R表+R地下)+S1=(E2+R’表+R’地下+q)+S267.——P为时段内降水量;⏹E1、E2分别为时段内水汽凝结量和蒸发量⏹R表和R’表分别为时段内地表流入与流出的水量⏹R地下、R’地下分别为时段内从地下流入与流出的水量⏹q为时段内工农业及生活净用水量;⏹S1、S2分别为时段始末蓄水量。
68.蒸发的三种类型:①水面蒸发(水体与大气之间界面上的分子交换)②土壤蒸发(土壤空隙水的蒸发)③植物蒸发(植物的蒸腾作用)69.水面蒸发: 充分供水条件下的蒸发。
只需要克服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
70.土壤蒸发:土壤的失水干化过程。
71.克服水分子间的内聚力;72.克服土壤颗粒对水分子的吸附力;73.随着蒸发的进行,土壤中含水量减少,供水条件越来越差。
土壤的实际蒸发量随之降低。
74.凋萎系数W凋: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而开始凋萎枯死时的土壤含水量,称凋萎系数。
75.植物散发(植物蒸腾):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后,经由根、茎、叶柄和叶脉输送到叶面,并为叶肉细胞所吸收,其中除一小部分(不到10%)留在植物体内外,90%以上的水分在叶片的气腔中汽化而向大气散逸。
76.土壤蒸发的三个阶段:①定常蒸发率阶段:在充分供水条件下,蒸发率相对稳定,等于或近似于相同气象条件下的水面蒸发,主要受气象条件影响。
②蒸发率下降阶段:当土壤的供水能力不能满足蒸发需要,蒸发率将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小而减小,于是土壤蒸发进入蒸发率明显下降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