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学原理第8章教学案例

水文学原理第8章教学案例

山坡流域可大致分四类, 对应的有相应的径流成分组合类型,即径流发生机制
第 一 类 包 气 带 薄 , 表 土 疏 松 , 土 壤 湿 度 大 地 下 水 位 埋 深 浅 植 被 带 薄 表 土 疏 松 土 壤 湿 度 大 地 下 水 位 埋 深 浅 植 被 茂 密 R s a t + R g + R s b 或 R s a t + R s b 东 北 森 林 与 南 方 湿 润 地 区
第二章:典型流量过程线中的水量构成
Q
C
B
D
E A
超渗坡面流
饱和坡面流
回归流
饱和壤中流
t
非饱和壤中流
地下径流
洪水流量与时间之间的对应关系, 有几个明显变化点,水流产生速度不一样,机制不一样
总径流量中各种径流成分是如何体现的?
将典型洪水过程线的退水部分 绘在 单对数或双对数纸坐标系内, 横坐标是时间, 纵坐标是对流量取对数后的数值。
考察某时段内,包气带的水量平衡要素
P E1+E2
地面
Rs
土层A
F
W12
Rsb
土层B
潜水面
Rg
W1 土层A与B的平均初始蓄水量 W2 土层A与B 时段末平均蓄水量
地表处水量平衡方程
研究时段内, 积水用于蒸发与下渗
地表处 : ΔW = 0
到达地表的降雨蒸发 E1
地表处水量平衡 方程:
W P F R s E 1 0
定义:是各种径流成分的形成过程, 是降雨到达地表经植物截留、地表填洼、 入渗损失后,转化为净雨的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 不同成分的净雨量在土壤层中 经 下渗 与 蓄留 后, 在不同作用机制下迁移运动。
汇流过程分解为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
坡地汇流阶段: 包气带某层位形成的净雨水量, 沿着 土壤坡面从地表和地下 汇入 流域各级干支流的河槽内;
国内外的典型水文实例
国外的典型参考《 Hillslope Hydrology 》
浙江省姜湾径流试验站 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滁县径流试验站 安徽省五道沟水文试验分析报告
产流过程经水文学家认知历程的发展 , 径流成分从两种扩展为四种
霍顿阶段 1930年代
地面径流
50年代
地下径流
60年代
现代阶段1970年以后
包气带水量平衡
研究思路: 考察各个水量平衡要素的变化 研究方法: 水量平衡原理 研究对象: 典型的、有代表性的 包气带,分两层 研究时段: 任一时段内,
假设有一次降水事件发生, 时段末时刻并不是降水停止的时刻。 地表积水: 不积水,降水期间土壤不蒸发, 有限时段内积水用于蒸发与下渗
P 降水量 E1 降雨期间的截留与蒸发量 E2 储存土壤水的蒸发量 F 下渗水量 Rs 地表径流量 Rsb 壤中径流量 Rg 地下径流量 W1 土层A与B的平均初始蓄水量 W2 土层A与B 时段末平均蓄水量
包气带特征——基本上是不饱和土壤特征
1. 包裹空气 的 不饱和土壤水带, 土壤孔隙没有完全被液态水充满。
2. 土水势 主要由基质势与渗透势构成 , 土水势为负值 3. 水分迁移主要由基质势梯度驱动
包气带厚度
地面 到 地下潜水面 的 距离, 包气带的厚度受地下潜水面的变动而变动
影响包气带厚度的因素——水量收支
流域陆面 由不同下垫面类型构成,不同下垫面包气带 所处的坡位、坡向、植被类型、 土壤质地、厚度、水力特性、土壤水分状况不同, 则在 同一次降水事件中, 对应有不同的产流类型和产流模式。 产流有先后、产流量大小不同、产流场所层位不同。
所以,要先讲 包气带相关知识 。
根据包气带厚度,土壤,岩石,植被、地下水差异
第 三 类 包 气 带 厚 , 均 质 土 壤 , 透 水 性 差 地 下 水 位 埋 深 大 植 被 稀 少 类 包 气 带 厚 均 质 土 壤 , 透 水 性 差 地 下 水 位 埋 深 大 植 被 稀 少 R s 干 旱 地 区 ( 黄 土 高 原 )
第 四 类 土 壤 透 水 性 好 , 毛 管 水 接 近 地 表 , 土 壤 缺 水 量 小 地 下 水 位 埋 深 浅
包气带蓄水量变化量 ΔW = W2 - W1
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 W F E 2R sbR g
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
包气带蓄水量的变化 WW2W1
总蒸发量 EE1E2
地表处水量平衡 PFRsE1 下渗水量的转换 FE 2R sbR g W
上两式相加
W P E R s R s b R g
河网汇流阶段: 净雨水量再沿着各级干支流的河槽, 从上游向下游汇集到 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
提示:下面讲述思路
1. 为何有四种径流成分, 四种径流成分如何在洪水过程线中体现出来?
2. 详述各种径流类型的产生机制 3. 介绍霍顿传统产流观点,
总结霍顿产流观点的局限性 4. 再介绍基于霍顿产流认识的产流理论发展历程
1. 上游河道天然来水量的补给 2. 降水或灌溉 3. 地下水的抽取 4. 植物蒸腾 5. 土壤蒸发
包气带增厚——地下水埋深增大—植物用水
上游来减少水,地下水位下降,包气带厚度增大, 植物根系吸收不到地下水,枯死 。 区域年均降水量40mm,生长完全依赖地下水。 枯死荒漠化-> 区域环境需水-> 生态水文问题
毛管水上升带 内的 水分分布特征
在毛管上升水 活动范围内, 土壤含水量自下而上 由 饱和含水量 逐渐减少, 直至 最大分子持水量(即薄膜水厚度最大时含水量)
中间包气带 —— 介于上两带之间
介于 毛管悬着水带与 毛管上升水带之间的 过渡带, 可向上、向下输送水分、可储存一些土壤水量, 但带内水分含量变化不大。存在与否与地下水埋深有关。
径流形成过程
产流过程 各种成分径流的形成过程, 或 不同成分的净雨水量形成过程
汇流过程
坡地汇流过程 河网汇流过程
径流形成过程分解为产流过程与汇流过程
是降雨到达地表经植物截留、地表填洼、 入渗、蒸发损失后, 转化为不同成分的净雨量(称产流过程),
净雨 再汇集到 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称汇流过程)
产流过程,为何又称流域蓄渗过程
毛管悬着水带
与大气有强烈水分交换, 这个带 水分的增减, 与 降雨下渗、土壤蒸发、
植物蒸腾吸水 等有关
位于包气带上部靠近土壤表面的层位 , 在地表水分下渗的过程中形成 , 具有吸附空气中水汽和液态水分子的性能 。
毛管水上升带
潜水面以下的液态水 在毛细力作用下 上升到潜水面以上的毛细孔隙网络内, 形成毛管上升水带。这个带的下部与潜水直接相连, 供水来源于潜水。带的深度随地下水位的升降而变-R sb-R g
考察时段内,P > 0 , W 0 , 包 气 带 水 分 含 量 增 加 考察时段内,P =0 , W 0 , 包 气 带 水 分 含 量 减 少
这里先不讲 F — W田间持水量 — Rg 之间关系
FE2RsbRgW
PFRs E1
P
E1
地面
Rs
土层A
土层B 潜水面
F W1
下渗水分 F 的再分配
下渗水分 F 进入包气带后,
在土水势等作用下、土壤分层间水力差异影响下 , 在包气带内又进行分配,转化为径流与土壤水分。
包气带内下渗水分的分配及水量平衡
E2
地面
土层A F
W12
Rsb
土层B
潜水面
Rg
土壤水蒸发 E2 生成 Rsb 与Rg 径流
若 W1 + F < W田间持水量
Rsb+ Rg= 0
FWE2
若 W1 + F > W田间持水量
W2 W田间持水量 Rsb+ Rg> 0
土壤蓄水量 W2 最终达到田间含水量 W田间持水量
F R s b R g W 田 间 持 水 量 -W 1 E 2
下面讲述思路:引出为何有不同成分的径流?
先复习第二章 ➢ 径流形成过程概述 ➢ 产流过程定义、汇流过程定义 ➢ 典型流量过程线中的水量构成,
超渗地面径流 饱和地面径流 壤中径流 地下径流
下面讲解四种径流成分的产流机制
超渗地表径流 壤中径流(派生出回归流) 饱和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狭义地下径流)
下面图示四种径流成分的产流场所
蒸发 截留
降水 总净雨量
超渗地面径流
地面饱和径流 壤中径流或回归流
包气带
Rs或Rsat Rsb 或Rret
地下径流
饱和带
Rg
隔水层
承压含水层
越流
讲解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i 降水强度 f 下渗强度 F 下渗水量 D 包气带缺水量 Rs 地表径流 Rg 地下径流 Rgb 壤中径流 Rsat 饱和地面径流
总径流量中各种径流成分是如何发现的?
在图上得到 有多个转折点的连续折线段, 这些折线段代表不同退水速度的成分水流。
可以推理: 有不同成分的径流在时间上是先后形成的, 它们的产流速度不同及 来源不同, 从而构成了河道断面的总水量。
为何在涨水段没有这种明显的现象?
涨水阶段的 洪水过程线陡升, 涨水部分绘在单对数纸或双对数纸上, 没有明显的流量变化转折点。
退水段折线段代表不同形成机制的径流
退水最快的曲线段 代表 的是 地面径流, 退水最慢的曲线段 代表 的是 地下径流, 壤中径流(快速与慢速)的退水速度在前两者之间。
推理促进径流形成机制的认识
这一“推理”结果得到许多实验的证实。 到目前这些推理符合水文学家建立的产流理论。 这些推理的合理性 促使水文学家创立了 按径流成分进行流域汇流计算的思想。
第二章 典型流量过程线中的水量构成
Q
C
B
D
E
A
t
河流断面中的水量构成
超渗坡面流 饱和坡面流 回归流 饱和壤中流 非饱和壤中流 地下径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