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达州方言调查报告

达州方言调查报告

达州方言调查报告小组:杨XX 周XX一、概况达州处于四川川东部一带,是在2000年从达县改为达州市的,全市辖区2个区,四个县,代管一个县级市。

而且达州是四川巴渠文化的的中心地带,现在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达州方言流行于川东北一带,主要是达州、巴中、广安、重庆等地说达州话的人较多,达州话既是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是西南官话的一种分支,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北方方言一系,所以也是简单、容易理解的。

而且因为地处川东地带,因此,达州话与成都话较远而与重庆话较近。

这篇报告我们主要将从语音、词汇和语法讲述达州方言的一些特点。

二、语音1、语音特点(1)声母:在语音方面,达州方言共有19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p、pʻ、m、f、t、tʻ、ŋ、l、k、kʻ、x、tɕ、tɕʻ、ɕ、ts、tsʻ、s、z、ø。

相比较于普通话达州方言就缺少了舌尖后音[ʈʂ]、[ʂ]、[ʈʂʻ] 、[ʐ]和舌尖中音及浊鼻音。

而且还增加了舌尖前、浊擦音[z]和舌面后、浊鼻音[ŋ]。

而且在达州的方言里,没有n这个音,普通话中n声母的音,在达州方言里而是读作l或i。

而且普通话中n与i和u或以其为开头的音节时,在达州方言中就变成了零声母,如:“你”读作“yi”,“年”读作“yan”,“女”读作“yu”。

同时达州方言里也没有zh、ch、sh声母,一般都是读作z、c、s声母。

(2)韵母:一共有i、u、A、ye、o、yo、ai、uai等36个韵母,单元音韵母有8个、复元音韵母有15个,带鼻音韵母有13个,与普通话相比没有舌尖后元音 [ʅ],没有韵母uo,而是大部分读作o,部分入声字为uê。

(3)声调:达州也是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的,而达州话声调具有“平分阴阳、全浊上声变去声、去声仍归为去声、入声归入阳平”的特点。

阴平调值为[44],阳平调值为[21],上声调值为[53],去声调值为[13]。

(4)声韵结合:在我们的达州的方言里面声韵的一个配合也是十分的有规律的,下面就是达州发音与普通话的一个对比。

在普通话里面双唇音声母b、p、m 和唇齿音声母f同合口呼韵母相拼时,只同u相拼构成音节,不同其他合口呼韵母相拼构成音节,而在达州方言中,却还可同ong相拼。

普通话里舌尖前声母z、c、s舌尖中音d、t、l同un相拼的音节,在达州方言里un韵母就被读作了en,如“尊”读作“zen44”,“村”读作“cen44”,“孙”读作“sent21",“敦”读作“den44",“吞”读作“ten44",“轮”读作“len21",在达州方言里是没有z、c、s、d、t、l与un相拼的音节的。

因为没有后鼻韵母ing,在达州方言里就被读作前鼻韵in,如“冰”读作“bin44" ,“乒”读作“pin44”,“丁”读作“din44",“听”读作“tin44";少部分的韵母被读作iun,如“倾”读作“qun44",“营”读作“yun44”。

可以看到大部分翘舌音在达州都被读成平。

除此之外,达州方言里面还存在方言岛的现象,如安仁乡就是显著的一个湖南湘音的一个聚集地。

三、词汇在词汇方面,达州方言非常具有幽默感,而且与重庆话的词汇非常的相近。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因为宿舍四个来自四川的不同地方,我才发现原来不同地区词汇的差异也可以这样大,我讲的有些词汇可能他们就不懂,比如说“震飙”“抽气”,寝室其他人就不懂这是个什么意思,其实在达州方言里是指一个人说话的声音很大且带有贬义。

可是这个词在重庆话里面也有,所以达州方言跟重庆方言有些地方还是很像的。

如:“列”在达州方言“这里”是说“列黑”“这个”要说“列歪”;“吃”就是“唼”读作“sha44”“唼馆子”就是下馆子的意思;“打平伙”这个词洋气一点说法就是吃饭的AA制;还有就是“望跟儿”就是说“后天”的意思;还有我们经常会把“了”说是“鸟”,“你来鸟就晓得鸟”意思是你来了就知道了。

这些都是达州方言和重庆话较为相同的地方。

下面就将词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面做一下简单介绍:1、名词达州方言中,名词所占比重是比较大的,大概占方言条目总数的三分之一。

如胶圈(普通话指皮筋)、差(ci)胶(普通话指橡皮)、梭梭板(滑梯)、贼娃子(小偷)等。

关于名词有两个特点:一是喜欢用“头,后头”加在名词后面表示方位和空间范围。

如:“屋头”“城头”“学校后头”等;二是在名词后面加“些”表示人或事物的多数,甚至还有加强语气和个人情绪的作用。

如“桌子椅子些”、“学生些”、“仙人板板些”(表示无奈)等。

2、动词达州方言中,短暂动词通常用“一哈”代替重叠式动词。

如“看一哈”、“学一哈”而不是“看看”、“学学”。

3、形容词达州方言中,形容词的形式是十分丰富的,在形容词的词根前后通常是加单音节或者多音节词缀构成生动形式,以此表达不同情绪和感情色彩。

如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很傻、很蠢的时候,我们通常是说“哈”,然后有“宝塞塞的”“哈明日眼的”“哈戳戳的”“哈不拉几的”这几种不同形式。

当我们形容愉快,舒适的时候同时会说“巴适”、“安逸”比如今天的饭菜很可口,吃的很开心,我们就会说:“今天的饭菜好巴适哦,这个地方好安逸哦。

”主要是表达我们内心的愉悦。

4、代词代词是达州方言中很有意思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达州话的代表标志之一。

代词中有个很有意思的词:“列”这里(列黑)、那里(哪哈);这个位置(列个荡)、那个位置(那个荡);这个(列歪)、那个(那歪),其他的还有爪子—什么,咋个、啷个—怎么等等。

5、副词要说代词有意思,其实最有意思的还是副词。

达州方言中表示程度的副词其实特别多。

达州人说话,喜欢在一个字的名词前面加点副词修饰,于是这个词的意义便发挥得更淋漓尽致,也就更加生动形象起来。

甚至有人还编了顺口溜:黑不说黑,要说黢[音:区]黑。

白不说白,要说讯白。

甜不说甜,要说抿甜。

苦不说苦,要说刮苦。

重不说重,要说邦重。

轻不说轻,要说捞轻。

软不说软,要说捞粑。

硬不说硬,要说梆硬。

酸不说酸,要说纠酸。

湿不说湿,要说厥湿(又做焦湿)。

咸不说咸,要说刮含。

淡不说淡,要说寡淡。

硬不说硬,要说帮硬(èn)。

烂不说烂,要说稀烂。

香不说香,要说烹香。

臭不说臭,要说乓臭。

哭不说哭,要说惊叫唤!6、助词达州方言对语气词的钟爱可是在众方言中出了名的哦。

达州话特别喜欢用嘛、哈、噻、哦、哟、蛮、啵、丫等语气词,让语句变得更加婉转,不生硬,就像撒娇一样,十分讨人喜欢。

如:好嘛、是噻、等一哈儿、做啥子蛮、哎哟、好痛哦等等。

几乎很多人一听“嘛”“噻”这几个语气词就会想到达州人和达州口音。

达州方言词汇简单统计部分注:数字1234分别表示4个声调达州方言笑话:两个达州人到北京观光旅游,由于对北京的地理环境不熟悉,就在公交车上打开地图研究。

甲:"我们先杀到天安门,然后再杀到毛主席纪念馆,最后杀到中南海……”乙:"要得嘛,我们就按到你说的路线一路杀过切。

"不幸被同车群众举报,下车后即被扭送至公安机关,交代了若干小时情况后才被放出。

而后两人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看着人来人往。

甲忍不住:"你浪个不开腔(枪)喃?”乙:"你都不开腔我浪个敢开喃?"话音刚落,又被广场群众扭送至公安机关。

一周后两人走出了看守所大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甲说:"列哈安逸了,包包都遭整空了,哪点去搞点子弹嘛?"......门口的武警冲上来将两人按倒在地。

(在这里达州人说的“杀”是指去的意思,开腔其实就是说话的意思,可是在语音上听着就像是要拿枪行凶的感觉,最后那个“列哈”就是“这下”的意思,“子弹”是指钱的意思可是就是因为语音和词汇上的差别而造成了一些误会。

)四、语法除了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词汇外,语法跟普通话基本一致,能逐字互译。

语法方面主要有三点。

1、“被”动句达州方言中,“被”一般用“遭”代替,但带有不高兴、不情愿的感情色彩(一般在发生不好的事时使用),表示逼不得已,所以平时被动句使用较少。

比如说:“他手机遭偷了”、“他遭开除了!”等等。

2、倒装现象“热闹”,要说“闹热”;“公鸡”“母鸡”,要说“鸡公”“鸡婆”/“鸡母”;“菜花”要说“花菜”;“套袖”要说“袖套”等等。

3.儿化音的使用达州方言中儿化音十分丰富,有时甚至会改变词性,与普通话的儿化有很大的差别。

(1)名词的儿化:达州人很喜欢将名词儿化,感觉就像尝过甜品后味蕾在舌尖绽开,让人达到一种特有的舒适感。

达州方言的名词儿化很普遍,甚至普通话中不能儿化的词在达州话中也是可以儿化的,如姓名的儿化,张云儿、李静儿等等。

这其实是表示一种亲昵,主要是特别亲近、熟稔的长辈之类的才会这么叫。

我记得我奶奶叫我小名都不是叫妙妙,而是妙儿。

当时不觉得,但现在要是有朋友这样叫我肯定特不自在。

名词的儿化现象中,比较特殊的就是单音节词的儿化。

达州方言一般不直接把单音节词,而是重叠以后再儿化,多表示微小亲昵之意,还带着一种诙谐感。

如钱—钱钱儿,洞—洞洞儿等。

其次就是带有后缀“子”的附加式合成词,达州方言一般是将词根重叠并将“子”换成“儿”,如:瓶子—瓶瓶儿,罐子—罐罐儿,盅子—盅盅儿等。

而像瓶子这类可大可小事物,将其儿化后就只能表示体积较小的此类事物了。

(2)动词的儿化:动词重叠儿化后一般转化为名词。

如:吹—吹吹儿(指口哨),抽—抽抽儿(指抽屉),铲——铲铲儿(指铲子)。

(3)形容词的儿化:一般形容词儿化后就会转换成与其有相关特点的名词。

如:香—香香儿(指像宝宝霜一样带有香气的东西),弯—弯弯儿(指弯路)等。

(4)量词的儿化:在达州方言中,大部分量词重叠后儿化表示少量的意思,甚至还有一些在儿化后会转化成相关的名词。

如:一溜—一溜溜儿,本—本本儿(指本子),串—串串儿(指烧烤)等。

五、调查方法与材料来源1、调查方法(1)非随机抽样:根据我们的环境优势,我们选择性地对我们周围的朋友和亲人、邻居进行样本抽取。

(2)配对变法:我们把好几段话如“哎呀,好久不见,什么时候过来的?怎么不通知我一下。

吃饭了吗?没有就跟我一起吃吧,正好家里没人。

怎么样,还可以吧,我刚搬进来不久,今晚就住这吧,你也别嫌弃,条件不好将就一下”等分别用普通话和达州话来进行讲述,观察其中的差别。

(3)访谈法:我们分别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进行了简单的对话交流,可是大家对于达州方言的状况并没有什么了解和认识,仅认为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然后我们发现老年人的方言口音会更重也更地道一些。

2、材料来源[1]郑长丽.从《广韵》音系瞰四川达州方言的语音特点.文教资料,2011年22期[2]黎昌友,彭金祥.四川达州方言与普通话音系及声韵配合比较.四川文理学院,2008年03期[3.]余婷.四川达州方言词汇语法研究.语言文字学,2016[4]王红羽.四川达州方言“哈”字浅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5]廖可佳.从四川方言浅谈文化与方言的关系.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六、总结在进行方言调查的过程,我们发现关于达州方言的研究其实是比较少的,且研究内容以语音音系为主,或是与其他方言进行对比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