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官科中医护理常规.

五官科中医护理常规.

耳鼻喉科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美观,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调整室内温湿度。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室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检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检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一次。

(六)每周测体重一次。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舌脉、耳部症状等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

2.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浸湿、脱落等情况,及时处理或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神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十)遵医嘱正确使用外治或内服药。

给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一)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知道饮食宜忌。

(十二)加强神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十三)根据患者病情,向患者或家属做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耳鼻喉科手术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 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滴鼻液或滴耳液或漱口液,预防感染。

4.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剪鼻毛、洗澡、更衣、理发等。

耳部手术者应剃去耳周毛发。

上颌窦术前一日应给予上颌窦穿刺冲洗。

5术前取下活动假牙或牙托及贵重饰品。

6.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腕带、手术名称、手术部位。

(二)术后护理 1.患者回病房后卧床休息,安定情绪。

2.全麻者按全麻术后护理。

3口腔进路手术者,进温凉流质,非口腔进路者,进温凉半流质或软食。

4.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疑有颅内并发症者应检查意识、瞳孔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

5.耳源性颅内并发症者应检查意识、瞳孔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

6.定时巡视患者,注意敷料有无松脱移位、伤口有无渗血等,鼻咽部手术者局部行冷敷,嘱患者如有血液流入咽部应轻轻吐出勿咽下,以便观察失血情况,避免刺激胃部引起不适。

如有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7.鼻腔有填塞物者,应防止松动、脱落,可用湿纱布盖于口部,以防口干。

8鼻腔填塞物取出后,应观察有无出血情况。

嘱其避免打喷嚏,勿用力拧鼻或做剧烈运动,并给予麻黄素液滴鼻,防止出血盒感染。

9.做好口腔护理,给予漱口液漱口。

10.咽部手术者应卧床休息,少说话,气管切开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时吸痰,翻身,防止并发症。

11.针对不同的情绪反应,鼓励患者数量信心,战胜疾病。

八、耳鸣、耳聋护理常规因外邪或脏腑实火上扰耳窍,或脏腑虚损,清窍失养所致,以耳鸣、耳聋为主要表现。

病位在内耳,与肝、肾有关。

神经性耳聋、老年性耳聋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耳部外伤史、爆震史、耳毒性药物用药史、耳流脓史。

2.起病状况、音调高低、是否在夜间或安静时加重。

3.睡眠、生活、工作状况。

4.有无听力下降。

5.心理社会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

6.辨证风热侵蚀证、肝火上扰证、痰火郁结症、气滞血瘀症、气血亏虚症。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耳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患者血压、舌脉及二便的变化。

3.观察患者有无恶寒、发热、头痛、眩晕等症状。

2.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服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3.饮食护理(1)肝火上扰者,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及辛辣食物。

(2)肾精亏损者,多食补肾益精之品。

(3)脾胃虚弱者,宜食健脾祛湿之品,忌辛辣燥热及鱼腥之品。

禁烟酒及刺激性饮料。

4.情志护理劝慰患者,避免过度忧郁及恼怒,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5.临症护理(1)肝火上扰者引起的头痛目眩,遵医嘱针刺。

(2)耳鸣影响睡眠者,嘱患者:用手摩擦两涌泉穴,直至发热,睡前用热水泡脚。

6.并发症护理。

(1)眩晕1)患者多卧床休息,防防跌倒,必要时加设床档。

2)低盐饮食,禁饮酒,咖啡及浓茶。

(2)失语1)做好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多于患者交流,健全语言能力。

(三)辩证施护1.风热侵袭症(1)指导患者起居有时,适时增减衣服,避风寒。

增强机体抵抗力。

(2)积极治疗感冒,多饮水。

2肝火上扰症(1)肝火上扰症型宜清肝泻火,解郁通窍。

做好情志护理,多关心,安慰患者,耐心解释,使其保持心情平和,避免忧思。

(2)根据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以助疏肝解郁,使患者知晓情志与耳鸣耳聋息息相关。

3.痰火郁结证。

(1)中药以清热泻火,化痰为主,汤药宜凉服,也可用决明子30g煎汤内服。

(2)饮食宜清淡富营养,少食肥甘,忌辛辣炙博之物。

4.气滞血瘀症(1)指导患者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足浴或用手摩擦两足底涌泉穴,令其极热,有引火归元作用,可减轻耳鸣症状,促使入睡。

(2)指导患者多食黑木耳,新鲜三七等食物。

5.气血亏虚证(1)指导患者多食补血益气食物如桂圆,大枣,黑芝麻等。

(2)对于伴有心悸失眠者,可耳针取穴心,肾,神门,皮质下等,每日按摩3次,每次1-2分钟。

(四)健康教育1.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严密监测听力变化。

2.怡情养生,保持心情舒畅。

3.避免噪声刺激。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

5.饮食有节,忌生冷辛辣食物。

九鼻鈕因肺热上蒸,避血逆行或燥气外袭所致。

以鼻出血为主要表现。

病位在鼻腔,与肺肝脾有关。

鼻出血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有无鼻部外伤,地域,气候,及生活史。

2.既往鼻出血史。

3.心理社会状态。

4.辩证肺经热盛证,胃火炽盛证,肝火上炎证,脾不统血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观察出血量,色,病情急缓,血压,脉搏。

呼吸等变化。

2)如有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脉速,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用药护理热盛,胃火炽热肝火上炎者中药汤剂宜凉服;脾不统血者宜温服。

3.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禁忌辛辣之物。

4.情志护理安慰患者,及时清晰血迹,解除恐惧,保持心态平静,配合治疗。

5.临症护理(1)出血较轻者,遵医嘱用麻黄素滴鼻,明胶海绵贴服于出血区止血。

(2)出血较重者,遵医嘱可用云南白药或油砂条填塞出血鼻腔。

(3)大便不畅者,遵医嘱中药开水泡服。

6.并发症护理(1)再次性鼻出血1)指导患者简易止血法:如指压止血法,用手指用力将鼻翼压向鼻中隔或冰敷鼻部,前额及后颈。

2).给予冷流质饮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疼痛1)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伴随症状。

2)做好心理护理。

3)局部按摩合谷穴位,冰袋冷敷,温凉饮食。

(三)辩证施护1.肺经热盛证(1)病室空气不宜干燥,冬天屋内有暖气可在地上洒些水,可湿润空气防止因鼻燥而。

(2)劝其多饮清凉饮料,如桔子汁、西瓜汁等。

2.胃火炽盛证(1)耐心细致认真解释,消除紧张情绪,防止因情绪激动而牛血复潮。

(2)合理调节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禁止过食辛辣动火之物,禁烟酒。

(3)中药宜凉服,多饮清凉饮料。

3.肝火上炎证(1)劝其尽量少恼怒,平时克服急怒的脾气,以防止升火扭血加重。

(2)室内湿度不易过高,空气要流通,衣服不易穿的过多。

4.脾不统血(1)注意休息,不易过度劳累。

(2)要严密观察病情,若鼻牛不止,同时兼有其他出血,症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为气随血脱,可用独参汤益气固脱。

(四)健康指导 1.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避免低头位作业防止鼻出血。

去除挖鼻恶习,调节情志,忌暴怒、郁闷。

2.多食干粮、水果、蔬菜,以滋养鼻粘膜。

3.积极防止鼻衄的全身疾病。

十、鼻渊护理常规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所致。

以痰多涕量多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鼻窦,与肺、胆、脾、胃有关。

急、慢性鼻窦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伤风鼻塞史。

2.鼻塞、头痛、流脓涕、嗅觉等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肺脾气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鼻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发热、头痛卧床休息。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4)头痛剧烈时宜卧床休息,及时改善鼻窍通气,清除鼻窍内分泌物,观察患者鼻塞轻重,鼻涕的性质、量、气味及嗅觉减退的时间等。

(5)出现鼻塞严重、张口呼吸、剧烈头痛、高热、面部鼻窦相应处红肿明显时,报告医师。

(6)需手术者,做好手术前后的护理。

2.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2)遵医嘱及时准确给予鼻部滴药,保持鼻腔清洁,引流通畅。

(3)鼻塞流涕时,及早改善鼻窍通气,遵医嘱局部热敷,促使炎症消退,改善症状。

3.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富营养,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

4.情志护理对焦虑不安者,给予安慰,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5.临症护理(1)肺脾气虚者,遵医嘱用芳香通窍、行气活血中药熏鼻。

嘱患者用鼻吸进热气,从口中呼出,反复多次。

(2)肺经风热所致头痛,遵医嘱针刺止痛。

(3)鼻塞时,遵医嘱用芳香通窍中药中药滴鼻剂。

(4)穿刺引流患者,按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注意体位,保持引流管通畅。

6.并发症护理(1)颅内并发症:硬膜下脓肿脑脓肿脑膜炎:保持鼻通气,对于鼻塞的患者给予1%的麻黄素收缩肿胀的鼻粘膜(小儿为0.5%的麻黄素),保持咽鼓管的通气功能。

(2)眼部并发症:球后视神经炎:导致视力下降。

多加休息。

卧床应明亮。

保持室内空气通畅。

但要避免直接吹风及阳光直射。

(3)咽部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可导致支气管哮喘。

工作环境粉尘、污染较重的地方,应戴口罩,避免细菌进入鼻腔。

(三)辨证施护1. 肺经风热证解表清热、疏风通窍。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疾病,以免发生急性鼻渊,对急性鼻渊亦应及时治疗,以免急性转为慢性,可用葱白煮水带茶饮。

按揉迎香、太阳、风池、曲池、足三里等穴,每日2次。

2. 胆经郁热证清胆泻热,利湿通窍。

给予清热泻火的食物,如苦瓜、西瓜等,忌辛辣刺激之品。

畅情志,平和心态,积极治疗。

3. 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通鼻。

适当休息,注意饮食清淡,忌食辛辣之品。

4.肺脾气虚证益气煦鼻。

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加强营养,尤要注意食物中维生素A、C 的供给。

(四)健康教育1.锻炼身体,避免感受风寒。

常用冷水洗脸,鼻部按摩,增强抗病能力。

2.加强自我保护,注意保暖,避免粉尘环境。

感冒流行季节,出门宜戴口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