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考点选择10个30分名解4个20分简答3个30分论述2选1 20分对照《传播学教程》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传播的定义和特点【5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表现。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选择】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25页】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8页】(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选择】【57页】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60页】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简答优缺点】优:这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是传播学界对“五W 模式”积极一面的评价。

缺: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拉斯韦尔模式还是不完全的,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

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受传者的反映(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发亏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这是传播学界对“五W 模式”不足之处的评价。

拉斯维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一韦弗数学模式【选择】【60页】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选择】【66页】第七章 大众传播一、大众传播定义【111页】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重点】【111页】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谁 传播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媒 介 对谁说 有什么效果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单向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能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赖特的“四功能说”【选择】【114页】1.环境监视2.解释与规定3.社会化功能4.提供娱乐赖特的四功能说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而其余三点其实是对拉氏说的一个重复和对应。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选择】【115页】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第二节大众传播的生产与发展过程【116页】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拟态环境:美国着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舆论》等着作中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问题。

定义: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在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简答】【136页】(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从约翰弥尔顿发展而来的。

主张:(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利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所提出的事先检查的,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的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障*自由主义制度除了把握“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这些关键词外,还要注意到137面最后一段第一句所说到的其优点,还有138面第一段提到的其缺点。

(二)社会责任理论【选择或简答】【138页】A背景:(1)通过提供关于公共事务的信息、讨论或辩论来服务于政治制度;(2)启发和提高公众的自我决策意识(3)对政府进行监督,维护社会成员个人的利益(4)主要通过广告媒体来沟通商品或服务的买方和卖方市场,从而为经济制度服务;(5)提供娱乐;(6)保持侧正的自给自足,以免于受到特定势力的压力。

B现代社会理论包括的原理原则:(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为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山东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体从事高评委的传播活动,这种是正当的。

C目的:一是为了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激化二是为了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堕落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重点】【148页】三个主要观点A “媒介即是讯息”:【名解】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媒介便是信息。

因为媒介铸造、控制了人类关系和行为的规模与形式。

这些媒介如何被使用,也就是说它的‘内容’,既不一致,而且无力铸造人类关系的形式。

说实话,媒介的‘内容’足以蒙蔽我们对媒介的个性质了解。

”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与社会形态的观点【选择】 B “媒介是人的延伸”:【名解】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斧子是人手的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C “热媒介与冷媒介”:【名解】分类标准不明确,最易混淆和最受争议的主张。

区分标准可能:媒体在认知上使人们介入的深浅程度。

口语媒介(部落社会) 文字印刷媒介 (脱落部落社电子媒介 (地球村)“热媒介”:低参与度的媒介,提供大量的资讯,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人们不需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

“冷媒介”:高参与度的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人若理解,必须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把关人理论【161-165】1950年,传播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领域,明确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把关”模式。

【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1)、政治、法律因素(2)、经济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4)、信息自身的因素(5)、组织的自身因素(6)、受众因素(7)、技术因素(8)、传播者个人因素世界观、价值观;个人的个性特征个人的传播方式【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的信息属性标准“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新闻制作的业务标准、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盖尔顿和鲁治的新闻“把关”标准盖儿顿、鲁治(鲁奇)1965年《国外新闻的结构》打破惯性思维,着重分析新闻内容或社会事件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因素才可能被守门人选中,并进入传播媒介与受众见面。

九种要素对新闻到选择和加工发生重要影响1、时间跨度——一个事件的发生如果符合某种媒介的时间表,会更受亲睐。

2、强度或阀限价值——一个事件越是具有震动性,或事件的重要性突然增加,也就越有可能受到传媒的重视。

3、明晰性——事件的意义越清晰、模糊性越低,越适合处理为新闻。

4、文化接近性——事件越是接近受众或受众兴趣,越有可能成为新闻。

5、预期性——符合某些既有的期待或预想的事件更容易被选作新闻。

6、出乎预料性——事件越是不同寻常,越出乎意料,越容易被选新闻。

7、连续性——一旦某个事件被确认为有新闻价值,就会引起对该事件或相关事件的持续关注。

8、组合性——出于媒介内容的整体构成或平衡性的需要。

9、社会文化价值——受众群体或“把关人”的社会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也会对新闻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总体评价把关理论】“把关”过程的实质对把关过程的考查不能仅止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要素考虑在内。

1、没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和加工活动;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受亲睐。

3、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在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当前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3、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把关理论的最新动态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几种受众观:1、作为靶子的受众本质:把受众笼统视作整体,在大众传播面前一击即倒2、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的群体背景分为两个方面:(1)、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的群体性别、年龄、籍贯、民族、职业、学历等(2)、社会关系意义上的群体家庭、单位、团体、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归属阶层,宗教信仰群体等3、作为差异性个体的受众(个人差异论)理论观点:受众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诸多的具有差异性的个体,因此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因人而异, 呈现出鲜明的“个人差异” 特征。

4、作为亚文化群体的受众强调群体差异,理论视野与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有着直接联系。

5、作为使用者与消费者的受众(“使用与满足”理论)6、作为商品(“市场” )的受众“受众即市场”理论基础:1、大众传媒——经营组织,必须将信息或服务在市场上卖出去;2、产品或服务有使用/交换价值,满足需求;3、各传媒机构之间激烈竞争,以争取消费者。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180页】定义:使用与满足理论乃是从受众方面看待传播活动的理论,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实际上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而受众的使用媒介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

研究视角意义重大: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1、媒介接触: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能动性”的选择,纠正了“受众绝对被动” 观点。

2、受众媒介使用形态多样,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3、大众传播具有一些基本效果,对20世纪40-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