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重点传播:作为学术用语的“传播”: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传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社会组织》1909)符号学创始人(美)皮尔士: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
即使传播单的观念也须使用像。
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者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思想的法则》191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社会学传统、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传播学中的“传播”概念: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这是社会学与信息科学视点的结合)传播学所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
信息:信息——符号和意义是信息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意义:从社会传播的角度来看“意义”——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如人类认识到关于商品和服务的信息需要得到传播,才能广泛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购买行为),是人给对象事物所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
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符号:指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反馈是传播效果的一种体现。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象征性社会互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由于象征符与意义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象征性社会互动又被称为符号互动或意义互动。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就是媒介影响的效果。
传播效果这个概念具有双重含义:a.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b.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的结果的总体。
子弹论:(20世纪初——40年代),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几种传播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大众的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
大众传播:就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二)赖特的“四功能说”(1959年,《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环境监视;2.解释与规定;3.社会化功能;4.提供娱乐(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1982年,《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亮点:施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是明确地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大众传播的功能观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炒作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
他们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即使人们对违反规范的行为有所知晓,也不会发生有组织的社会制裁行动。
但当大众传媒将问题公开化以且情况则不同,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度性压力”,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曝光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做行动的代替物。
他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了。
拉氏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活在符号的世界中。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之间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时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传播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1948年,他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意义:a.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这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b.为后来大众传播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提供了思路和着眼点。
缺陷:a.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不能体现出二者之间的角色互换。
b.直线模式缺少反馈的要素和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互动性。
2.奥古斯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图:P62)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
与直线模式的不同:a.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b.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缺陷:a.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
b.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图:P63)评价: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特点:a.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传达和反馈的关系。
b.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的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c.爱人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
d.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4.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图:P66)评价:a.说明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b.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一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c.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
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群体传播中的规律)(1)群体压力的概念: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2)群体压力带来的盲从:对多数意见的服从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性判断作出的,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3)趋同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是信息压力,二是趋同心理。
所谓信息压力,指的是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
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4)多数意见的支配地位并非在任何场合都是绝对的。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信息传播贯穿集合行为的始终)1.集合行为的概念: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集合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传播)2.制约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本身的传播,二是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
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模仿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J.G.塔尔德提出的概念。
模仿又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集合行为中的非理性模仿的发生基于一些原理,其中之一是“匿名性”原理。
集合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作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流言可以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
紧急事态下的流言有以下几个特点: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