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介绍一、概况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
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
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二、区划人口安徽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安徽现设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200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常住人口6118万人,城镇化率38.7%。
三、地理位置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
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
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安徽省长达416公里和430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
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
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四、气候类型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淮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全年平均气温在14~17°C 之间,由南向北递减,淮北和大别山区在15°C以下,沿江以南南部在16°C以上,其他地区在15~16°C之间。
全省年平均无霜期为200~25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800~1600毫米,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
全省日照充足,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2500小时,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衍。
五、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全省国土总面积约14.0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1.4%,位于第22位。
其中,平原35万平方公里、丘陵4.2万平方公里、山区4.3万平方公里、圩区0.9万平方公里、湖沼洼地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25.5%、29.5%、31.2%、6.4%和7.9%。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类。
2005年,全省农用地168181602.9亩,建设用地24326576.4亩,未利用地17680508.5亩,分别占统计地类总面积的80.0%、11.6%、8.4%。
在农用地中,耕地86018802.6亩,园地5131052.4亩,林地53992391.3亩,牧草地428318.9,其他农用地22611037.7亩,分别占农用地的51.2%、3.1%、32.1%、0.2%、13.4%。
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9535977.7亩,交通用地1379733.9亩,水利设施用地3410864.8亩,分别占建设用地的80.3%、5.7%、14.0%。
在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4827981.3亩,其他土地12852527.2亩,分别占未利用土地的27.3%、72.7%。
2.水资源全省多年平均降雨在800~1800mm之间,自北向南递增,皖南局部山区可达2000mm 以上。
省内河川径流多年平均径流深442mm。
全省地下水资源主要在淮北,淮北平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72.1亿立方米。
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1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67亿立方米,重复计算水量10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675亿立方米。
3.动植物资源安徽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齐全。
全省共有野生植物3200余种,许多植物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工业、食品、化工、药材的原料。
在农作物中,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山芋、大豆、玉米、高粱、大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烟草、麻类、蚕桑、茶叶、水果、蔬菜、药材等。
林作物主要是木材、毛竹、油茶籽、板栗、松脂、油桐等。
全省野生动物近500余种,饲养动物主要有猪、牛、羊、马、驴、骡、鸡、鸭、鹅、兔等家禽家畜,水产主要是鱼、虾、蟹、贝类,其中鱼类有170多个品种。
在众多的动物种类中,扬子鳄和白鳍豚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动物种类,被誉为活化石。
4.矿产资源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38种(含亚矿种)。
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83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8种、非金属矿产61种、水气矿产1种。
全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215项,完成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900平方公里,完成1∶25万国土资源大调查1.4万平方公里,新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7处,新增探明储量矿种5种。
安徽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开发规模较大的矿产有煤、铁、铜、水泥石灰岩、硫铁矿,已形成能源、建村、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是国家级的材料工业基地和华东的能源供应基地。
两淮煤田(淮南、淮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
5.旅游资源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3个,有亳州、寿县、歙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遗址、歙县许国石坊、亳州花戏楼等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继1998年合肥市、黄山市、亳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1999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1999年度国际保护管理文化景观奖,九华山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
六、经济发展七、社会事业八、历史沿革商朝:(前16世纪- 前11世纪)的开国君主汤曾经短期定都在今安徽北部的亳州,当时安徽大部份居民并非华夏族,而是后来融入汉族的东夷。
春秋:今安徽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为吴国范围,淮河以北地区有蔡国、徐国。
同时今安徽西部地区还有六国、舒国等小诸侯国。
战国:吴国被越国所灭。
楚国扩张势力,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今安徽基本为楚国、越国分据。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国灭越国。
秦朝:前224年,楚国大将项燕被秦国的王翦60万大军击败,前223年,寿春陷落,楚国灭亡。
前221年,秦国完成征服六国、统一天下的计划。
安徽大部分地区属于九江郡(治于寿县)和庐江郡(今庐江、舒城一带),淮河以北属于泗水郡和砀郡。
汉:汉武帝时东瓯国举国迁到庐江郡(今庐江、舒城一带)。
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沛郡,淮河以南地区属于九江郡、庐江郡。
东汉沿袭之。
三国:今安徽地区大致以长江为线,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属于魏国,长江以南及沿江北岸属于吴国。
魏国在今安徽设置了豫州、徐州、扬州,管辖谯郡、陈郡、沛国、广陵郡、淮南郡、安丰郡;吴国在今安徽设置了扬州,管辖庐江郡、丹阳郡。
西晋:合并魏吴的扬州,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皆属于扬州,分设淮南郡、庐江郡、宣城郡、新安郡。
淮河以北地区为豫州、徐州管辖。
东晋、五胡十六国:淮河以南为东晋管辖范围,淮河以北为东晋与五胡十六国的交战前沿。
今安徽淮河以北地区主要后赵(319—351)、前秦(351—394)管辖。
南北朝: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为南朝(宋、齐、梁、陈)管辖,淮河以北地区为北朝(北魏、东魏、北齐)管辖。
隋朝:隋朝(581年~618年)统一了中原。
今安徽境内设有汝阴郡、谯郡、钟离郡、江都郡、丹阳郡、历阳郡、庐江郡、同安郡、宣城郡、新安郡。
唐朝:今安徽境内为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管辖,设有亳州、颍州、泗州、徐州、宿州、寿州、濠州、庐州、扬州(并滁州)、和州、光州、舒州、歙州、宣州、池州。
五代十国:今安徽境内淮河以北地区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周后期扩张到了江淮)管辖;淮河以南地区先后为吴、南唐管辖。
北宋:北宋结束了割据局面。
今安徽境内分属京西北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
南宋、金:淮河以北地区为金国占领,属于金国南京路;淮河以南为南宋管辖,分设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江南东路。
元朝:元统一中国。
今安徽境内分属河南江北省、江浙省。
明朝:安徽全部地区皆属于南直隶省,境内分设凤阳府、庐州府、太平府、安庆府、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徐州、滁州、和州、广德州。
清朝:1645年,满清的八旗兵攻占天京(南京),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1667年,又将江南省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
安徽省会设在安庆,驻有安徽巡抚以及安徽按察使,至于管理安徽民政的江南左布政使则长期寄驻江宁府(南京),直到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也一并迁来安庆。
省界与今天比较变化不大。
清朝安徽省管辖八府四州四十二县,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庐州府、凤阳府、颍州府、泗州、滁州、和州、广德州。
中华民国:民国初依照淮河和长江在安徽设淮泗道、安庆道、芜湖道。
民国安徽所有县市均属安徽省直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一度以长江为界分为皖北和皖南2个行政公署(省级)。
皖北行署驻合肥,皖南行署驻芜湖。
1952年又重新合并重建安徽省。
省界有小幅的调整:徽州的婺源县划归江西,滁县的江浦县、盱眙县以及宿县的泗洪县划归江苏,江苏徐州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
初期设立九专区五市:宿县专区、阜阳专区、六安专区、滁县专区、巢湖专区、安庆专区、宣城专区、池州专区徽州专区、蚌埠市、淮南市、合肥市、安庆市、芜湖市。
后来专区更名地区,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马鞍山市、淮北市、铜陵市相继从当涂县、濉溪县、铜陵县中设立,和之前的解放前后成立的五省辖市一起组成了安徽最早的八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