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

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元曲四大家①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②白朴《梧桐雨》③马致远《汉宫秋》④郑光祖《倩女离魂》。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家约生活于-年间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元代杂剧的高峰。

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亦名《董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本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元杂剧有关常识、元杂剧结构:一本四折(幕)一楔子一本四折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折实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或折与折之间主要内容是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西厢记》共五本每本四折一楔子共二十五折五楔子。

*、剧本内容构成:曲、科、白曲即唱词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讲究对仗押韵一韵到底。

每折套曲由序曲、正曲、尾声三部分组成。

有一个宫调若干曲牌一个韵脚。

元杂剧中每个套曲由一个主角主唱到底主角才能唱曲配角只能说白以末角主唱的为末本戏以旦角主唱的为旦本戏。

*科又称介戏剧角色动作的总称包括武打、舞蹈、舞台程式和舞台效果等舞台动作往往有夸张性、象征性(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以及虚拟化、程式化(关门开门的虚拟手势)。

白即宾白、道白是剧中人物说的部分有韵白和散白。

韵白是在念上场诗和下场诗时使用。

散白有独白、对白、旁白等。

*、舞台角色(脚色)末:男主角如张生(正末、副末、大末等)旦:女主角如莺莺(正旦、花旦、老旦等)净:花脸、扮刚强狞猛的人物如:张飞丑:小花脸男性次要人物鼻尖、眉骨皆白主要是插科打诨。

(元杂剧中无此角色)杂:如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等各种角色外:末、旦、净的次要角色。

*长太息以掩泣兮往事不堪回首。

高一以来有多少冤魂嗟叹风流人物尽折题海中。

遥想当年志趣高远心怀天下。

万物尽在执掌之间短短一年便于人海茫茫之中泯然。

世事变迁之快不得不令人凛然也只能徒然。

出师未捷身已先死壮志未酬泪洒长襟。

目标依旧在只是排名远。

眼镜度数渐已高总分依然层层减。

已然折戟沉沙壮士扼腕虽已尘埃落定万事成空。

但心仍甚为不甘时常从睡梦中惊醒于泪眼婆娑之间悔恨当初。

父母的叮咛嘱咐犹在耳边老师的谆谆教诲时在眼前奈何徒呼奈何。

高一不努力高二徒伤悲。

等闲度日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不寐长了白发又赔泪悲也叹也悔也。

回首高一重品往事。

欲寻些催人泪下日月同悲之事转念一想何必添忧遂作罢。

便去寻些喜上眉梢普天同庆之事却又不知从何谈起。

唯独老师们的轻声细语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为这色调偏暗的高一添上了不少颇亮的色彩才不使人生显得无趣。

细细怀想总结得失遂明了因果诸事皆因我懒而起。

因既起则需以勤结其果。

因此我准备来个卧薪尝胆再来个破釜沉舟努力让自己的名次前进几名也了夙愿。

以此明志。

**长亭送别赏析《长亭送别》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故事之美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

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

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别后目送。

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故事之美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小结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赶赴长亭无奈怨恨情感剧情长亭别宴怨愤临别叮咛忧虑不安长亭别后*人物之美张生钟情之美莺莺深情之美红娘热情之美叛逆、抗争、执着温柔、体贴、缠绵*有痛苦:“晓来谁染霜林醉?……”有埋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有忧虑:“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最难调护最要扶持”更有不安:“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

这些忧虑、埋怨、不安都是与莺莺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真实刻画了崔莺莺这个冲破封建婚姻桎梏大胆追求幸福爱情的叛逆者形象。

这场戏中莺莺有着怎样的复杂心情?*送别途中怨功名念羁旅忧重娶临别饯行惜别叮嘱分别目送愁别离*第一部分请问三支曲子各是如何表现分离的伤感的?曲词之美*〔端正好〕是一幅秋日送别图抒发了莺莺痛苦压抑的心情。

这支曲子选择了蓝天的白云、满地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这四个富有深秋特征的意象与凄紧的西风融为一体组成黯然销魂的凄美意境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衬托出莺莺离人伤感的忧郁而又压抑的心情。

后两句自问自答“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句中的“染”和“醉”用拟人手法融入了离人的痛苦之情是萧瑟的秋景更蒙上忧伤的色彩“总是离人泪”中的“泪”字让情景交融在一起。

*景物(意象的选择)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霜林醉情离人泪染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一切景语皆情语*滚绣球用词语体现出主人公分别时的百转愁肠如: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每一句都在咏叹不忍分离的苦楚。

由情及景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夸张手法的使用:“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表现了在感情的折磨下的莺莺身心交瘁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及崔母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控诉。

*滚绣球恨归去得疾(刚摆脱相思又要分离)恨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忳忳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此恨谁知(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越恨越深表现了离别时复杂感情。

*叨叨令排比、反复手法先用儿化词后用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剧中人物哽咽泣诉的口吻毕现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悲苦之情。

*思考下列问题:、脱布衫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句诗表情达意手法相同?、〔上小楼〕这一段有什么作用?、“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第二部分*脱布衫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提示:渲染莺莺在别宴上的离愁别恨后两句描绘了张生在宴席上精神不振的可怜情态。

*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句诗表情达意手法相同?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上小楼〕这一段有什么作用?〔上小楼〕大胆肯定了与张生幽情的美好情致表明自己体会到的相思苦痛进而体会到这种痛苦比相思更苦十倍。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满庭芳〕体现了莺莺怎样的想法答:恼恨世俗之礼*小结:这部分表现了莺莺饱受煎熬内心种种痛苦。

她只求与心上人厮守终生并不在意世俗功名。

*分析第三部分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崔莺莺用反语袒露自己的忧虑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

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提示:担忧张生的起居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耍孩儿〕中“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显示莺莺对张生深情挚爱。

这两句与四煞中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山峰华岳低”相映衬突出了莺莺对张生感情的热烈、持久和分离之苦的巨大、深沉。

*分析第四部分鉴赏《一煞》《收尾》两支曲子。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蔼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赏析: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氛围萧瑟凄冷。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账和眷恋。

“无人语”不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

“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悉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开头端正好所写相同?提示:稍有不同端正好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然后用两句自问自答采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

前一句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后一句用幻觉描写写内心深藏之情。

“夕阳古道”萧瑟凄冷增添了苍凉意味极目远送产生幻觉先是耳闻无声后忽有马嘶传来无声和有声相映衬最后用心理描写说对自己的举动也无法理解。

*请赏析收尾这支曲子前一句用环境描写表现内心的怅惘之情。

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