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一、背景材料
《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写《西厢记》杂剧时又参考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作与董作的情节大致相同,但前者堵塞了情节里的漏洞,删去了蔓生的枝叶,加强了戏剧冲突,使人物性格发展更合情合理,语言更为精炼典雅,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也是王实甫特享盛名之作。
贾仲明在《凌波仙》的吊顶里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奇魁。
”这并不是溢美之词。
王实甫《西厢记》在明代出现了许多评刻本,17世纪50年代,金圣叹删去了它的第五本,变喜剧性结局为悲剧性结局,并修改了前四本的文字,使人物语言更加性格化。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的,写崔莺莺随母并在红娘的随侍下到十里长亭,给进京应考的张生送别。
二、内容分析
根据剧情的发展,安排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写莺莺在赴长亭路途中。
[端正好]以暮秋的凄凉景色为背景,提供了一个适用展开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定环境。
[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
作者用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将人物抽象的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
[叨叨令]一曲,
由红娘的问话引出莺莺的直抒胸臆,在自己的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面前尽情倾吐离别的痛苦心情。
第二个场面,从[脱布衫]到[朝天子]八支曲子,写莺莺在饯别宴上。
[脱布衫]和[小梁州]是写莺莺眼中所见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
[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是将相思与离别对比来写,表现了莺莺与张生两情相依,但碍于老夫人在场却无法一吐衷肠的痛苦。
[快活三]和[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于酒食。
作者以美酒佳肴竟尝着不如泥土的感觉,突出表现莺莺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内心。
第三个场面,从[四边静]到[收尾]八支曲子,写莺莺与张生长亭话别。
[四边静]是写莺莺面临别离对张生的百般依恋和内心的悲戚。
[五煞]写因依恋而生的叮咛。
[四煞]与[三煞]着重写莺莺预想别离后的孤寂冷清。
[二煞]又加叮嘱,透露了莺莺心中的忧患。
最后的[一煞]和[收尾]仍写暮秋晚景,用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等景物来烘托莺莺离别张生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主旨:这折戏通过描写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饯别于长亭的内心活动,表现了青年所向往的自由美好的爱情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家长所维护的礼教对人生的严重摧残。
三、写作特点
1.借景寓情,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
“多情自古伤离别。
”为了写莺莺的多情,写莺莺离别之伤,作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
一曲(端正好)的唱词,撷取了暮秋时节
六种自然景物,构成了一种色彩斑斓、廖廓高远而又萧索凄清的背景,但由于莺莺这个“离人”是用泪眼来观察的,因此不论是在天空中飘浮着的碧云,也不论是在大地上怒放的菊花,不论是一阵紧似一阵的西风,还是南飞的北雁,经霜似染如醉的树林,都淡淡地抹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都使“离人”不能不触景生情,黯然神伤,潸然泪下。
一曲(脱布衫)的唱歌,景物的色调则与前者有所不同。
不论是“下西风,黄叶纷飞”,还是“染寒烟,衰草凄迷”,都是地地道道的悲凉的、零落的肃杀景色。
这样写,既是为了写张生“蹙愁眉,死临侵地”的失魂落魄的神态,也是为了写莺莺此时此刻愁肠百结的思想感情。
作者写景始终是为了抒情服务的。
在离别前,莺莺瞥见长长的柳丝,就油然而生用长柳丝把将要载着自己的情人远去的玉骢马系住的奇想,看见疏林,就想请疏林将斜晖挂住,以延迟乃至阻止离别时刻的降临。
果能如此,则莺莺就不会因“分去得疾”而生“怨”了。
在离别后,莺莺目送张生骑马远去,她多么希望张生的身影不致在自己的眼帘消失,但“青山”阻挡了她的“送行”,“疏林”“淡烟暮霭”遮蔽了她的视线,使她不能如愿以偿。
这两次有关“疏林”等景物的描写,手法虽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表达莺莺的别恨离愁。
2.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作者通过大段唱词,正面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
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对爱情真挚专一,对功名利禄表示鄙弃,视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这是一个闪耀着叛逆性格光辉
的女性。
此外,作者很注意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莺莺的性别。
象(滚绣球)中的“恰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猛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叨叨令)中的“见安排车儿、马儿,不由不熬熬煎煎的气;甚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脱布衫)中的“酒席上斜签着坐的,我见他蹙愁眉,死临侵地”、(小梁州)中的“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幺篇)中的“虽然久后成佳配,这时节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只是昨宵今日,消减了小腰围”、(上小楼)中的“我恰知那几日相思滋味,谁想到那别情更增十倍”等句,都是作者对莺莺的心理活动所作的深刻而又细致的描写。
甚至在短短的说白中,作者也常赋予丰富的心理内容。
比如莺莺在与张生拜别时说道:“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者。
”这一道白既表明了她对张生的依恋,又表明了她对是否能高中的担忧,更表明了她对自己未来的命运无法把握。
总之,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读者对主人公产生强烈的同情心,思考造成主人公痛苦的原因,并痛恨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
3.语言雅俗相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此折中优美典雅的语言,多用于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如[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的名句;[一煞]中青山疏林、淡烟暮暮、夕阳古道、禾黍秋风的描写、极富古诗词韵味,读来余香满口。
而浅俗本色的语言,多用于人物感情的直接抒发,如[叨叨令]
整段词曲无遮无栏,用的都是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并巧妙地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用以表现人物呜咽怨恨、千回百转的心情,十分贴切生动。
比喻:[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以“黄河溢”喻泪之多,以“华岳低”喻愁之重。
夸张:[滚绣球]:“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幺篇]:“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写莺莺因离别而形销体损:“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写莺莺离别悉之沉重无比;由于感情真挚,夸张不失真实。
对比:截然的对比来表现人物内心所受刺激的尖税程度,如“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车儿投东,马儿向西”,“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昨日个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都是用对比来强化人物感情。
用典:[耍孩儿]莺莺与张生举盏辞别时唱:“淋淋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其中,“红泪”用《拾遗记》中薛灵芸典故,“司马青衫”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句,“伯劳”句出于古乐府诗,“未饮心先醉”句又自刘禹锡诗而来。
又如“望夫石”典出《神异记》,“举案齐眉”:典出《后汉书》。
练习
1.这折戏在哪些地方表现了崔莺莺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2.结合莺莺的唱词,分析这折戏情景交融的特点。
3.举例说明这折戏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