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优秀课件
态。
◆《西厢》为化工而非画工。 ——明代文论家李贽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 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 莲洛浦。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文本研读
张生此去,是为了上京取应,获得科举 功名,对此,老夫人和张生是怎么想的?
莺莺又是怎么想的?(划出相关语句)
老夫人:
传统女性的地位
男权社会里女子的尴尬地位与共同困境。
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强烈的爱 勇敢的心 敏锐的灵性
敢于挑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 敢于挑战科举功名的主流价值观。
挑战女子被动接受爱情观念,自我的意识。
勇敢地追求爱情,对内心绝望作顽强的抵抗。
一个不与时代同步,活出心灵需要的多情女子。
《西厢记》的主题思想
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
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 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 金圣叹评点: 必也,马儿则慢慢行,车儿则快快随,车儿既快快随, 马儿仍慢慢行,于是车在马右,马在车左,男左女右,比肩 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岁,永在长亭。此真小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老旦。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元杂剧简介
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 唱词:核心部分,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
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宫调变化随剧情变 化而定。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有正旦或正末主唱。
说白:以唱为主,说白为宾,所以称为“宾白”。 科介,简称“科”,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
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 【幺 篇】【上小楼】
【幺 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 煞】
【四 煞】【三 煞】【二 煞】
惜别目送:【一煞】【收 尾】
这些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怎样的情感?
【端正好】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唐·元稹――《莺莺传》“始乱终弃”
王实甫《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西厢记》写才子佳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又跳出 一般风花雪月的局限,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 理想。他歌颂了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
的斗争,具有重爱情、轻功名、反礼教的思想光辉,
在元代杂剧中具有“天下夺魁”的成就。
——忧 ——念
痛 苦
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
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折子戏不过是全剧的几分之一 通常不会上演开始和结局
正是多了一种残缺不全的魅力
才没有那么多含恨不如意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
把最璀璨的部分留在别人生命里
如果人间拭去脂粉的艳丽 还会不会有动情的演绎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戏
在剧中尽情释放
自己的欢乐悲喜
如果人间失去多彩的面具
“词句警人,满口余香”---林黛玉
解 读 意 象 ︐ 体 会 别 情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 夕阳古道、禾黍秋风
深秋郊外黄昏 古道烟霭图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 以声写静,以景衬情,凄凉的环境衬托出人物无 限惆怅、失落和孤单。写出崔莺莺不忍离去的痴态。
选取了蓝天白云,满地 的黄花,凄营造了黯然销魂的凄美意境。 以一组具有深秋时节特征 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 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
封建卫道士视之为“移人性情”的洪水猛兽,明、清 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
“《西厢》、《玉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
不得鬻卖也”。他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 了《西厢记》,到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
《西厢记》在林黛玉和贾宝玉心中引起的强烈
共鸣,也正是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共鸣。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 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张生:
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功名至上的主流价值观
莺莺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爱情至上的女子情怀
除了叮嘱,莺莺还有那些 忧虑?
莺莺的忧:
⑴忧张生羁旅荒村雨露风霜行路苦; ⑵忧张生落第后“金榜无名誓不归”; ⑶忧张生考中后“栖迟异乡”“停妻再娶妻”; ⑷忧离别后,自己“相思只自知”,无人可诉。
崔莺莺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生命意识与危机意识? 相国之女的学识
(理解别人的世界是保障幸福的能力,不满母亲而守 礼,牵挂张生而有节制,知书达理,矜持有节)
女儿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
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 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 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搵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 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整段曲词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叠音形 容词、排比句,造成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的艺术 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
是不是也会有人去留恋 去惋惜
《西厢记》
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该剧取材于唐人元
稹的传奇《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 诸宫调》(《董西厢》)。 王世贞评: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贾仲明评:西厢记天下夺魁。
整体感知
1. 这折戏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哪四个场面?
赴亭送别:【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收尾】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王实甫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饶有新意且自然
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莺莺的感情起伏变化
赴亭送别
长亭饯别 临别叮嘱 别后目送 ——痛
——恨
元杂剧简介
结构:元杂剧基本上是四折一楔子。
一折戏相当于今天的一幕,四折之间,大多表现 出起、承、转、合的变化。
楔子是一个段场戏,放在全剧开头或四折间,
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
不能放在末尾。
王实甫突破元杂剧每剧 4折的体例,《西厢记》 全剧共分为5折21本。
元杂剧简介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