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永词两首

柳永词两首


1、从地理位置上看 环境美丽 经济繁荣 生活安定 都市 生活图景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惊叹
赞美 艳羡
词的上片:
• 杭州的美丽与富庶
下片:
• 西湖的美丽和热闹
品味语言
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 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双峰插云
曲院风荷
雷峰夕照
三潭映月
柳浪闻莺
苏堤春晓
点题
• 由于作者当时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 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 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 藉,便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的 感情基调是——哀婉、悲伤、凄清的。同 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这种情感了。
请学生闭眼,认真听朗诵,在听的过程中, 让学生注意朗诵者的停顿及音调上的变化, 从中感悟本词的感情,体会词的音韵、节 奏之美。学生跟着朗诵一起诵读课文,在 读的过程中,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风格及 作品的意境。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 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 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 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 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齐读课文
诵读提示: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阕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 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 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 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 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 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 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 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 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整 体 感 知 :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 象? 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 繁华与美丽的? 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把握思路】
1 、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2、 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词中哪些 是景语?哪些是情语? 3 、这首词的又一重要特点是虚实相济,词中 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离别之前
寒蝉,长亭,骤雨 帐饮无绪
景语 实
离别之时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 烟波暮蔼
情语
景语 情景合说 虚
别后想象
作业
• (1)第一组整体感知望海潮,围绕三个问题: ①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景象?②试说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③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第二组:精读分 析词的上片,找出你喜欢的词句,并进行形象 的鉴赏。 (3)第三组:精读分析词的下片,找出自己喜 欢的名句,并进行分析赏析。(4)第四组:对 全词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要求联系全词,并 加以详细说明解释。
整体感知
• 第一组的同学回答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①本词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②词的上片 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③整首 词具有怎样的意境?找出主旨句。并在词 中找出对应的词句。
离别之前
寒蝉,长亭,骤雨 帐饮无绪
景语 实
离别之时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 烟波暮蔼
情语
景语 情景合说 虚
别后想象
晓风残月
• 比较分析《雨霖铃》与苏轼“风萧萧兮易 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李商隐“相 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在情调 上的差别,并写一篇赏析短文。
总结
• 我们学完了柳永的两首词,从这两首词中, 我们体会了诗人柳永婉约的创作风格,体 会了词的特色。由此我们得知:词,声韵 谐婉,意境优美,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最高 形式之一。建议大家多去品味词的意境美, 增强自身对美的感悟。
走近作者
•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崇 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也称他为柳屯 田。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 仕宦之家,但个人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 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 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 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 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柳永作词雅俗 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 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其词多描绘城市生 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 行役之情。柳永创作慢词独多,有《乐章集》传世。
晓风残月
良辰好景
千种风情
景语
情语


抒情诗重表情,一切景语皆
情语。基调就是情调,读诗要
透视情景,情事,情态,情绪, 情思,体味诗人情感,分析情 景关系,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总结:
• 这首词用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等手法对离 别前离别时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作者与恋 人之间难分难舍、缠绵悱恻的感情。
作业: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 上看潮头。何日更游!” ——白居易
美丽的错误
• 鹤林玉露 • “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 之志。近时谢处厚云:‘谁把杭州曲子讴? 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 长江万里愁!’”
讨论:点染手法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 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
写作背景
• 历来认为,《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 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 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 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 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 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 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 很强的。 • 《雨霖铃》是描写他要离开汴京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 人难分难舍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的反应 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多么深重的打击。 这首词正是爱恋歌伎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情感交织着的作品。

望海潮
宋 柳永
主讲人:杨俊兰
1. 听朗读带,注意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堑,qiàn。 ⑷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良辰好景
千种风情
景语
情语
•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 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 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名句赏析
• 第二组的同学分别分析本词的上片,疏通 词句,串讲文意。找出自己喜欢的名句并 进行赏析。 • 第三组的同学分别分析本词的下片,疏通 词句,串讲文意。找出自己喜欢的名句并 进行赏析。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 天空辽阔无边。
• 下片: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 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 得了。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极力铺排,从不
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 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 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木兰辞》中: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 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李清照《声声慢》: 急风 阵雁 黄花 细雨 梧桐 ——愁情
小结
• 本词用铺叙、点染手法展现了杭州城内外 的美丽景象,表现了杭州的富庶与繁华, 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喜爱和赞颂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 上片: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 蝉发出凄凄悲鸣。
•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 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 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 高挂梢头。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艺术手法分析
• 第四组的同学联系本词给同学们讲解情景 交融、白描、虚实相济等艺术手法。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 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 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 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 情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