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公共心理学在高校教学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一些心理学知识,提高自我水平和个人心理素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的开设对象范畴也逐渐突破了以前只针对师范类和教育类学生的定位,成为一门通识课。

然而,在公共心理学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高,教学要求降低,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缺乏针对性等各种原因,使得公共心理学在高校课程的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

长期以来,公共心理学教学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采取封闭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其教学质量。

[1] 当前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即强调为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到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新模式,对改变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窘境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人本主义理论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 年代,它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学派,以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三势力”的姿态出现的。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理论学派主张强调爱、创造性、自我实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的培养。

人本主义理论学派将其揭示的自我实现的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教育观。

它不仅注重外在教育,更关注于学生的内在教育,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3] 同时,人本主义教育观还强调学习过程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应用到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当中,对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工作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而如何将这种全新、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过程1.教育目标:从培养“应试机器”到培养“自我实现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达成人的自我实现。

马斯洛指出:“教育的目的一一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

”罗杰斯也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教养的人。

” [4]以往的教学目标过于注重培养学生对应试制度的适应能力,忽视了个体潜能的发展。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把学生视为被动接收的对象,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积极发展和自我实现。

不难看出,人本主义教学观秉持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因此,应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培养“自我实现人”的教育目标,让人本主义教学观贯穿、指导整个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工作。

具体来讲,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要培养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理解地选择和制定方向的人;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做贡献的人;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更重要地是能灵活、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创造性运用经验时,融会贯通某种灵活处理问题方式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和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他人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工作的人。

2. 教学过程:以教学者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填鸭式”的“一言堂”。

教师把向学生灌输知识视为教学的基本任务,采取讲授的方法教学,通过讲解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记、抄、背的形式被动完成学习任务。

用学生夸张的语言来描绘这样的教学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扔笔记。

”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在短时间里虽能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知识体系,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力性,完全将教学者奉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无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未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其长期处于被动之中。

这种教育方法必然导致学生自觉意识淡薄,顺从依附心态明显,无法挖掘自身的潜能,缺乏自我创造的能力。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是对传统的教育方式的改革。

他主张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加以接收,把学生作为具有各种感情、 埋藏着大量潜能的一个尚未臻于完善 。

[5] 以学生为中心,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 突出学生的内在学习和意义学习,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 想。

据此,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自我创造力,笔者认为 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把讲授法、 提问法相结合,同时使用了主观体验法、案例教学法、学生试教 法、创作分析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位 置得以充分体现, 同时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 的潜能,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1)讲授法和提问法相结合。

在教学中,每次上课前都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 在课堂上用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的方式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提问既可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 引起学生的注意; 也可以通过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 还可以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或同学回答的方式。

此类教学, 不仅可以互相 取长补短,也可以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勇于独立解决 问题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 和创新能力。

应该注意的是,在提问教学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 的、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仍然需要运用讲授法来讲清楚基本的 理论观点。

[6]2)主观体验法。

就是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把课堂中教授的心理学知识与学生的学习、 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并鼓励他们重视自身的主观体验, 在体验中领会公共心理学中所提 到的理论和概念。

例如在学习“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心理”时, 以先请学生体会一下自己平时生活、 学习中与同学、 教师和朋友 交往时所遇到的人际交往困惑和感想, 并就此做些心理分析, 并 传授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内容与平时的学习、 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同时,主观体验法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心理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 和事,学会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创设一个具体的人” 然后的咨访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一特殊情境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理解和消化讲授中的一些心理学的理论。

案例教学法是心理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替代性经验,通过对模拟现实情境下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引发学生自主的反思。

4)学生试教法。

是指运用角色互换原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扮演教师,从中领悟要学习的理论知识。

[7] 学生试教法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消极被动性,充分实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例如,试教过程中的备课就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学生为了上好课、写好教案,会认真刻苦地钻研和理解教材内容,自觉查阅参考资料,遇到疑难会主动请教教师和同学。

表面上看,教师的教学作用被削弱了,实际上整个试教的过程都是在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

可以这样说,试教法使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试教应尽量选择一些便于他们理解、掌握和教学的内容。

一般来讲,知识性、趣味性和应用性强的内容应当列为首选。

5)创作分析法。

是指在系统地学习公共心理学中的理论知识后,学生通过文学创作的形式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反馈。

例如,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完成关于“人格与爱情”的文学创作(小说形式),并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原创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人格分析。

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人格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把握,同时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及时的巩固。

对于学生来讲,这种方法也是对人格心理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了他们的创作才能。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创作分析法无疑是一种巧妙而又值得推崇的教学方式。

另外,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能增大教学容量,提高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将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变为由静制动的画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思维,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因此,现代化教学方法在公共心理学教学过程中也是相当重要的。

二、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1.教学内容:从“满堂灌”到尊重学生的需要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另一个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取向,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在课程内容方面,罗杰斯提出了“适切性”原则,他认为,学校课程要十分注意学生的需要,学习内容要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在课程内容的编制上,罗杰斯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以学生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依据,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人格,注重知识对行为及态度的影响作用。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过分强调了心理理论的重要性,其教学内容抽象,偏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

教学者紧抓教材内容,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输送知识。

众多的专业名词、繁杂的理论知识,在平衡心理学理论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上有失偏颇。

对学生来讲,无疑感受到了更多的枯燥与无味,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害而无益。

基于这种现状,公共心理学的高效教学应当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保留基本的、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增加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相关教学内容。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应在教学中增加有关学生的学习、生涯规划、择业就业、情感等诸多受人格因素影响的内容,从而做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将这些生动活泼、富于人性、同时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内容引入到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就不再单调乏味,取而代之的是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2.教学评价:从“教师说了算”到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评价上,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习的程度和价值应由学习者自己来评价。

罗杰斯认为,传统的课程评价是一种外部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课程和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加以区别、分等和排队,评价的范围也只限于学生的智育方面,评价的方法单一。

因此,人本主义教育观提出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独发展学生立性,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起责任,进而使学习更加主动、有效和持久。

传统的学习评定形式只凭一张试卷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评定,很难客观全面地评定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评价结果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甚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因此,引入更全面的自我评价方式显得至关重要。

[8] 此外,人本主义教学观还强调在教学中建立真诚、关注、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这对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工作也是一个有益的启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又像慈祥的长者一样耐心帮助学生,以自己的真诚帮助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