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始人戴维斯·华莱士自己的话来描述《读者文摘》,它“以非常广阔的媒介形式,致力于丰富各种年龄与文化层次的人们的生活。
使他们受到教育,并得到娱乐”。
毫无疑问,《读者文摘》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杂志之一:月发行量2000多万册,用19种文字发行48个版本,读者多达1亿,年收入超过25亿美元,是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月刊,有着世界影响力,被认为“比《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更能影响美国大人物”。
目前,读者文摘出版集团以经营《读者文摘》杂志为主,兼营书籍、音乐录制品、家庭音像出版、直销、制作和发行业务,并通过直投、实时电视、电缆、上门服务零售以及互联网等许多渠道销售其产品。
内容设置与编辑流程
一、温情内容吸引读者
《读者文摘》杂志的风格以温情和人性见长,他们“用持久的、人性的东西打败了时尚的、热点的东西”。
通俗的讲,就是真善美的东西。
有个被常常提及的例子:尼克松在竞选失败的日子里,被《读者文摘》里的许多文章温暖,最终竞选成为总统。
“《读者文摘》受欢迎,大概因为它是一本梦一样的杂志,鼓励人们更好地生活。
”《读者文摘》杂志董事长托马斯·雷得说。
不追求过眼烟云一样的热点,始终守住人性——创始人华莱士认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能征服人心,即使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还是有所敬畏,那就是看似简单朴素的真善美。
是真善美在拯救、平衡人的内心。
《读者文摘》在平淡中蕴藏力量的真善美,在人文关怀中温暖读者的内心,抚慰着人们的心灵。
二、独特的编辑方针,持久质量保障
1.浓缩才是精华
华莱士号称是世界上第一个做浓缩文章的人。
浓缩源于他的一次受伤住院,他在医院里总结出了一套浓缩文章的方法——
1917年4月4月,美国对德宣战,华莱士参军。
在战场上,华莱士被弹片击中,在医院住了近半年。
疗伤的日子里,他编辑了专门给士兵阅读的杂志,觉得大多数文章都可以删去原来的四分之一而不损及文章精髓。
他的乐趣就是用精简《星期六晚报》《浮华世界》和《史克莱纳》杂志上的文章来放松心情。
通过大量的练习,华莱士探索出了一类做文摘的方法。
回国之后,他马上动手筹办文摘杂志,取名《读者文摘》。
由于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足够的机会阅读所有书籍、报刊;而且,在多方面的内容中,人们感兴趣的可能只占一部分。
文摘通过摘录,集中了读者比较喜欢的那部分,保留了文章原汁原味的袖珍内容。
尤其是名记者、名作家的文章,大受欢迎。
2.有创意的编辑三问
编辑的管理很大一部分是对编辑内容的管理。
对此,华莱士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办法,这就是在《读者文摘》杂志服务的每个编辑都知道的编辑三问:
它可以被引述吗——会不会是读者思索和讨论的东西;
它实用吗——是不是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谈论话题;
它有恒久的趣味吗——是否一两年后仍然有意思。
3.引入竞争机制
华莱士时代的《读者文摘》,建立了一套轮换的最终编辑制度,目的是能持续、稳定地保证《读者文摘》的质量。
有了这个制度,华莱士能够仔细审查阅读每一期杂志,同时尽量适度授权给最终编辑。
具体管理流程如下:
编辑们每个月要研读高达500份的杂志,然后将其中的文章分成NU(无用)、U(有用)、P(可能有用)三类。
必要时编辑们还要在文章空白处加上评论;
负责阅读的编辑不仅要选择、标示文章,也要删减文章。
通常是将原来的文章,浓缩成原文四分之一的程度,然后再由部门主编审查一遍,送到终审编辑手里;
每月由终审编辑负责选出30篇文章以及所有的补白资料和书摘;
在浓缩文章的过程中,每个编辑使用不同颜色的笔,终审编辑对什么人做了什么删改一目了然。
根据估算,为了选出30篇可供浓缩为一期《读者文摘》的文章,编辑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阅读上。
当终审编辑完成打印好的样本后,送到副主编手里,副主编审查后,再送给主编审查。
审查完以后的样本,还要送到研究部门检查有无错误,并分送至审稿编辑部和律师处检查有无法律上的问题。
直到出了校样,文章还是可能再被浓缩,以腾出空间给新的补白或其他的资料。
华莱士看到的最后校对样,通常是即将付印的那一份。
如果他这时候做了修改,通常是提出另一篇更合乎编辑主题的文章。
华莱士鼓励编辑们彼此竞争,并曾经一度将终审编辑增加到5~6位。
评价终审编辑的标准,是他们负责的那几期杂志在报纸摊位上的销售量。
由于购买原作或转载文章都需要先经过一位终审编辑的同意,所以助理编辑们经常把从终审编辑手里退回的稿件转到另一终审编辑手里,终审编辑的眼光也因之受到考验。
变成终审编辑成了《读者文摘》编辑们的奋斗目标。
营销策略与制度保障
一、为不同国家的读者配备不同口味的饭菜
在迎合读者方面,《读者文摘》国际杂志出版部总裁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读者文摘》的编辑喜欢把自己的工作比做选菜。
不同国家的读者有着不同的口味,而我们的工作就是,掌握他们的口味,为他们配备最可口的饭菜。
一道大餐的烹制过程是这样的:
1.对每期封面文章有严格的挑选标准。
如果是一个真实而且激动人心的故事,就要求情节、细节有趣而又富有人情味儿。
即便是转载的故事,也要非常谨慎地核对,以确保其真实性。
通过与作者或文中涉及到的人联系,确认事实没有出入后采用。
“事关我们80年来在读者中积累的声誉,绝不能马虎半点”,这是每个编辑的心声。
2.对选取文章优美文字的要求。
缩写要在保持原文精华的基础上,使语言更简练、通俗。
《读者文摘》杂志严谨、求实的精品意识,迎合了特定读者的喜好,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与时下新潮、时尚、多变的年轻人的杂志相比,《读者文摘》的定位和内容更深深地抓住中年读者的心,维持了高发行量和销售量。
近年来,《读者文摘》加强视觉效果,重视美术设计,令杂志看来更生动。
二、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营方式
在广告经营方面,《读者文摘》对不同国家、不同版本,实行不同的折扣。
它们为世界各地的广告商提供不同的地区版本,这些版本通常具有相同的编辑内容,因地制宜地为不同广告商发布广告。
在编辑业务方面,《读者文摘》每个国际版本都拥有当地的编辑人员,负责各地期刊的内容编辑。
其中相当一部分文章出自专业人员或自由作家之手。
杂志还配备了一支专业队伍,负责研究、编辑各种出版材料,所有这些材料都要经过编辑的浓缩。
三、积极拓展相关业务
《读者文摘》发展成为美国品牌期刊后,华莱士夫妇立即着手进行其他产品的开发。
1940年,他们发现公司出版的“图书增刊”非常畅销,就开始开发图书出版业务,也就是后来的浓缩套书的“祖先”。
这种文稿式图书的版式和印刷风格与《读者文摘》相同,并进行连续出版。
在不破坏原作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修改、压缩和编辑,尽量把原作的精彩内容奉献给读者。
1959年,《读者文摘》进军音像出版业。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读者文摘》的发行方式,不断走向多元化,他们积极拓展其他发行渠道,充分利用电视、零售业以及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宣传自己。
四、不断完善客户的邮购资料——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邮购名单
在开始创业阶段,华莱士发现,办公室的青年会会刊中,有一栏是关于女青年新地址的专门报道。
他示意员工,定期将它剪下。
他认为:“我们知道,这个女孩刚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在还没有找到新朋友前一定会寂寞,有任何一封信,即使只是一封推销信,她看了也会很高兴。
”就这样,持续不断的收集客户的名单,不放过任何机会编写客户名单,使《读者文摘》的邮寄名单年年持续增加,最后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邮购名单,这成了《读者文摘》的无价之宝。
五、提供具有生活保障的终身制,稳定员工
华莱士认为:每一个在《读者文摘》工作的员工都应该是终身制。
有生活保障的终身制使读者文摘集团的人员一直比较稳定,好管理,人员的素质也随着《读者文摘》的壮大而逐渐提高。
华莱士去世后,现任CEO对员工终身制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员工终身制有种种弊端。
例如,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巨额的养老退休金成为沉重的财务负担,使《读者文摘》无法轻装前进,在与新兴刊物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等。
六、给员工提供高薪金,以保证《读者文摘》持续的高质量。
高薪金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是华莱士人力资源管理的惯用手法之一。
优秀的人才对于刊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网罗人才,华莱士可谓费尽心机。
1930年,他开出年薪7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0万美元)的优厚条件,聘请了《读者文摘》历史上的第一位主编肯尼斯·佩恩。
1976年,在资深员工一年一度的聚餐会上,华莱士出人意料地宣布给全体3300名员工加薪:年薪在4万美元以下的加11%的薪金,年薪在4万美元以上的加8%的薪金。
为了保证《读者文摘》浓缩书的质量和编辑出版政策的贯彻执行,华莱士夫妇从《读者文摘》中拿出部分利润,花高薪聘请了出版专业人才,包括高级出版管理人员和著名编辑,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编辑出版班子。
这种向雇员支付高薪的做法,一直保持至今,成为读者文摘集团的一大传统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