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

二、填空题1._____________是对外汉语教材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教材跟一般学术著作的重要区别所在。

2.交际能力理论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组成,包括_________、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

3.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课,其他课程。

4.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总体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5一部好的汉语教科书应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教学模式的五个基本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对外汉语教学规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共同决定的。

9期中、期末考试是语言测试中的_______.。

10“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是20世纪50’s末、60’s初,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_______.提出的。

11有一种假说认为,存在着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或时期,过了这段时期,语言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减低了,这种假说称为_______.。

12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_______.和儿童_______.做出了重要贡献。

13作为一门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

14 一般来说,汉语语音教学要考虑___、___、____、___等教学原则。

15 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制定大纲的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语言交际能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___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社会交际能力的首要前提。

21 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____________________22影响效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23直接法的“直接”指__________2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__________。

25长期以来人们对基础汉语教学阶段的语音教学,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6____________就是对语言教学的整个过程制定计划方案,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干预。

27长期以来人们对基础汉语教学阶段的语音教学,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识和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8影响效度的因素有:样本的异质程度、___测验本身的质量、___信度和效度的关系29教材编写的首要性原则是:___________。

30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_______________教材编写方案的制32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语言习得被称为__________;在教学环境中进行的语言习得被称为____________。

33____________是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对外汉语发展阶段的标志性教学法形式。

34____________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专供国外使用的基础汉语教材。

35_____________是对外汉语教材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教材跟一般学术著作的重要区别所在。

36完整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部分组成。

37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是一种___________,又是一种外语教学,它与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一样,都归属于_________。

38交际能力理论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组成,包括_________、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

39汉语语音教学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教学原则。

40教材编写的首要性原则是:___________。

41教材评估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书指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受到多种学科的启示和影响。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43教材评估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4一般来说,汉语语音教学要考虑___、实践性、____、与其他要素结合的等教学原则。

45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___、___、____、实况视听教学模式、汉语交际任务教学模式。

46制定大纲的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大纲制定是一个从__走向__的过程。

48汉语水平等级标准由___、__、___三方面要素组成。

49语言的四项技能是指听、说、读、写,我们一般也成为__、__、__、__。

__、__、__、__、__是对外汉语教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50___我国语言学界明确提出“要把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研究”。

52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包括__、__和__。

53___是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按照音素化的拼音原则来拼写北京语音的拼音方案。

54___和___构成了汉外词汇对外研究的完整体系。

55估标准的确立必须符合教材评估的__和__。

__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地,非正式地学习语言。

__指有意识地,正式地学习语言。

三、解释题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

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被概括为任务教学模式。

成绩测试和水平测试语用规则教学模式第二语言中介语社会语言能力第二语言功能教学法正迁移HSK过程式大纲课堂教学技巧“两个面向,三个结合”原则语流教学迁移与泛化所谓迁移是指学习者将母语规则迁移到他的中介语系统中(有学者认为是迁移到目的语系统中去了,但是Selinker不赞成这种看法),也就是说,迁移涉及到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中介语);但是泛化是指学习者无限制地运用目的语规则造成的偏误,是语内偏误,或者叫做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与学习者的母语无关。

因此也叫developmental errors.四、简答题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类型有哪些?语言四种技能的含义及其关系。

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目的。

第二语言教材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体系包括哪些?并对包括内容进行列举说明。

自然环境中的习得和教学环境的习得有何不同?举例说明。

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和实践呈现的趋势有哪些?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研究有哪些特点?(60-62)刘珣把教材的编写原则概括为哪“五性”?(172)语言四种技能的含义及其关系。

简述乔姆斯基关于“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这两个概念的基本观点。

五、论述题简述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

对于学生外语表达中的错误,一般有两种不同的主张和做法:一种是主张“有错必纠”,另一种主张对错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

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试论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试论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原则。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就如何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谈谈你的观点。

附一、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教学的比较不同之处:第二语言教学要从培养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发音)开始。

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

第二语言教学要面对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和文化冲突。

相同之处:都是为了获得语言的交际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由第一语言的交际能力来推断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内涵。

都是有意义的创造过程,因此都不需要脱离意义的机械性活动,儿童和成人尽管都用模仿这一手段,但这种模仿是有意义的。

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如迁移。

语内泛化与语际干扰其实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属于迁移,而且都是负迁移。

(2)不同之处:学习的主体不同。

学习的起点不同。

学习的条件与环境不同。

学习的动力不同。

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二、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60年代末以来,研究者不再只是注意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比较,而是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己产生的言语形式上。

很多学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既不同于学生的第一语言。

也不同于第二语言的目的语。

7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塞林克提出了中介语理论。

其语言学基础是转换生成语法,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

有的学者认为中介语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真正开始。

(1)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的特点:中介语是一种语言系统,它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上都有所表现。

它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学习者能运用这套规则系统去生成他们没有接触过的话语。

可以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

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增加而不断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离开母语向目的语靠拢。

中介语的存在是偏误产生的根源,要掌握目的语就要不断克服中介语的倾向,但中介语不都是由偏误组成的,还有正确的部分。

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不是一条直线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有曲折的,纠正了的错误,可能有规律地再现。

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停滞不前,不再发展了,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特别是语音方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3)中介语的偏误产生的来源:语际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过度概括):文化因素负迁移:交际策略的影响:回避、替代、套用模式、求助权威、语码转换等。

⑤学习环境的影响:课堂、教材、教师、社会环境(方言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