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注意第一节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理论的提出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 )在双耳听实验基础上提出早期选择模型。
(二)过滤器理论的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那么,可以将人类的注意理解为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三)过滤器理论的实验方法·双耳分听技术就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到两个不同的信息,以此进行研究的技术。
通常用立体声耳机 来实现。
·1.早期选择模型(·提出者:布罗德本特 ·基本模型 基本观点:注意的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过滤器按“全或无”的方式 工作,新异的、较强的、为人期待的或有生物学意义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
实验结果:·被试在这样的实验中通常采用两种应对策略:· 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
· 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信息,如6-4;2-9....正确率为20%。
问:布罗德本特认为这样的实验结果支持了早期选择模型。
为什么?请同学们解释。
不支持单通道模型的实验——Gray & Wedderburn 的实验(1960)结果:被试多数是按意义再现。
说明:过滤器可能通过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
2.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提出者:1964年,特雷斯曼(Treisman )·实验方法:设计追随耳实验追随耳实验,就是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朵听到的信息,并忽视所 有来自另一耳朵的信息。
两耳分别称作“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Treisman 的实验 (1964)主要观点:(1)过滤器的作用是减弱信息的信号,受到衰减的信息仍可以进行高级加工。
(2)已经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仍有不同的兴奋阈限,衰减的信息也有可能激活一 些兴奋阈限很低的信息。
(熟悉的信息) 基本验证实验: 左耳 右耳呈现 6 42 9信息 7 3过滤器的位置有两个:一个为语义分析之前的外周过滤器,一个为语义分析后的中枢过滤器。
3.晚期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提出者·1963年,多依奇等人首先提出的(Deutsch & Deutsch )。
基本观点:1.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没衰减)2.信息加工的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3.理论假设:中枢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些输入,但输出是按重要性来安排的,只对重要的信息反应,不重要的刺激不反应。
基本模型:经典验证实验:·哈德威克(1969)的双耳分听追随靶子词实验验证了反应选择模型。
·实验过程,向被试双耳同时随机呈现包括靶子词在内的刺激词,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哪 个耳朵听到靶子词都分别作出反应。
·实验结果: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都超过50%,达到59%--68%,且差异不显著。
二、资源限制理论与可证伪标准(一)理论的提出:·1973年,最初由卡内曼(Kahneman )在其出版的《注意与努力》一书中提出的。
(二)基本观点·1.注意是心理资源。
人的心理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
·2.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一个任务。
·3.心理资源限制可分为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两种。
卡内曼的资源限制理论(书319)(三)经典实验——双耳分听实验(四)资源限制理论的意义与不足1、意义·为注意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术语 追随耳·可以解释某些特定的不需要注意的任务·很容易扩展到包含多重资源的假设。
2、不足·有限资源的性质不明确·资源分配理论是不能被证伪的三、特征整合理论与错觉性结合实验·理论的提出——特雷斯曼最早提出的·理论的基本观点·1.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的特征捆绑在一起·2.特征整合理论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平行加工,无须注意;·特征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3.特征:是某个维量的特定值,正方形、蓝色是图形和颜色维量的值。
·4.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如,蓝色的正方形·验证实验及其结果·1. 视觉搜索实验·实验材料:1—30个不同颜色的字母·实验要求:要求被试搜索某一特定靶子(客体或特征),记录被试的反应时。
·实验结果:客体靶子受项目数量影响很大,而特征靶子几乎不受项目数量的影响。
2、错觉性结合实验·错觉性结合是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实验:快速呈现卡片第二节注意的操作定义·一、任务定义注意(一)任务定义注意的基本含义·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鸽子啄键实验:只对红棒反应,不理会棒的方向。
(二)任务定义注意的关键问题·防止两种混淆·避免任务注意与注意机制的混淆·避免维度任务定义与维度值定义注意的混淆·任务定义注意的价值·应该被看作有用的实验工具二、持续性注意·含义: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
·研究的意义·儿童识别红色字母(实验324页)·保持与引起注意的过程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通过这种区别可以协助诊断疾病。
三、加工定向注意·定向加工注意的含义将注意看成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
·定向加工注意的经典实验视觉搜索任务实验(p326)Egeth,Virzi&Garbart的视觉搜索实验(1984)·实验材料:20个红色和绿色的字母·实验要求:研究者改变红色和绿色字母的数量,要求被试指出红色字母是否在其中出现,并记录被试的反应时。
·实验结果:随刺激列中红色字母数量的增加,觉察目标的反应时也随之延长,但反应时不受绿色字母数量的影响。
第三节注意的研究方法·一、提示范式·基本原理: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对这一输入元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
·提示范式的自变量·提示的有效性:有效试验中立试验无效试验·提示类型:外围提示/符号提示预言性/非语言提示提示范式的研究范例·沃格尔(Vogel,2000)的提示范式实验·工作记忆超负荷的任务:·10个彩色正方形的记忆矩阵,延迟1000毫秒的测试矩阵,要求判断二者是否相同。
记录判断准确性(不要求速度)。
提示分为前、中、后三种。
·实验结果·无论提示在记忆矩阵前还是后出现,提示有效性对准确率都有相同作用。
(见32页图)知觉加工超负荷的任务:·实验说明:实验者加入同步掩蔽噪音,使任务的知觉加工阶段变得很难,但只使用了一个项目以使工作记忆不出现超负荷。
·实验结果:只有当提示出现在记忆矩阵之前时,提示才是有效的。
知觉加工超负荷的任务:·结果说明:高知觉负载时,发生了早期选择。
二、搜索范式·基本原理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
·常见任务类型:视觉搜索任务在大多数视觉搜索实验中,实验者研究反应时和刺激规模的函数关系,即搜索函数的关系。
搜索范式的典型实验研究·分析教材中拉克和希尔亚德的视觉搜索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实验设计类型和实验结果。
问:请结合实验分析,探讨可否选择自行设计实验?三、过滤范式(一)基本原理·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
·这种范式对于涉及抑制无关输入的加工过程研究较有价值。
(二)典型研究实例·整体---局部范式-纳冯1977年发现的一个不对称干扰模型,基于此的研究方法被称为整体---局部范式。
研究的自变量与水平:A.整体—局部的一致性B.注意的指向性因变量:反应时·实验结果:当被试报告局部字母时,整体字母与局部字母不一致,反应时变慢;当被试报告整体字母时,局部字母与整体字母是否相符却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影响。
·纳冯结论:整体字母先于局部字母被识别,这使整体字母可能干扰局部字母的加工而反过来则不会。
双侧任务范式·探讨多个独立刺激物之间的相互干扰。
·在双侧任务中,要求被试报告呈现于画面中央的字母而忽略呈现于目标两侧的字母。
研究的自变量与水平:A.中央于两侧字母的一致性B.?因变量:实验结果:一致时反应时较快,不一致时反应时较慢负启动范式1.基本概念·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
·负启动效应: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被称为负启动效应。
(negative priming effect)2.启动实验的基本组成·由启动显示与探测显示两部分构成。
启动在先,探测在后。
每种显示都包括目标和分心物,要求被试只对两个现实中的目标反应,而不理会分心物。
3.负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负启动效应最早在stroop色词研究中由Dalrymple-Alford和Budayr(1966)提出的。
但负启动作为分心物抑制的研究方法是由Tipper的研究而开始的。
4.负启动范式(分析结果)·研究的意义:·该范式被用来评估对一个刺激有意识的忽略的情况下,注意能够多大程度上自动地分配到该刺激上,并影响此后的加工。
四、双任务范式·基本方法·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在最经典的双任务范式中,要求被试同时执行两项任务,而且规定了他们对每个任务的投入程度。
·常见的三类实验结果·1.两个任务包含相同的认知加工过程,·2.两个任务相对独立之时,·3.某项任务略受另一个任务的影响,但不呈完全相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