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眼动实验法
一、名词解释
视觉缓冲加工模型
答: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的基本观点包括:①阅读课文的局部特征不直接影响阅读者的眼动过程。
在阅读课文时,眼睛是以固定的速度向前移动的,因此注视时间的长短不能反映该注视点所注视的内容的难度。
②在每次注视时,阅读者先将提取的视觉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的缓冲器中。
阅读时,眼睛的注视点迅速移动到课文的下一个地方,而大脑对前面存储在缓冲器中的信息的加工则仍然还在进行之中。
③当所加工的内容难度过大时,缓冲器中存储的信息则会来不及加工。
为此,眼睛移动的速度就会降低下来。
但这只会影响阅读的总时间,而每个注视点的时间与所注视的课文内容没有关系。
在阅读中,阅读者的眼动过程同认知加工过程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二、简答题
1.EVM3200是我国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教学领域从国外引进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种眼动仪,其中EVM3200型眼动仪的性能先进,使用方便,比较适合于心理学的眼动实验。
请问该眼动仪由哪些部分构成?
答:眼动仪是测试人眼活动情况和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的专用仪器。
EVM3200型眼动仪是依据角膜反光的原理设计生产的。
角膜反光法最大的优点是不必在被试的眼睛上附加任何的装置,使实验更加自然。
(1)EVM3200眼动仪的构成
①系统的主机。
主要功能是进行眼动实验的控制和视频信号的处理。
②光学探头。
它是获得眼动信息的输入端。
③场景摄像机。
它的功能是把场景信息输入到主机。
④EVM3200眼动仪还备有比较齐全的软件包,可以加工眼动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数据。
例如:注视点的坐标、注视点数、平均眼跳距离和时间、平均瞳孔直径等。
(2)EVM3200型眼动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①自动测量眼球位置和瞳孔直径。
②允许被试的轻微头动,其范围为16cm2。
③实际眼位与测量计算之间的误差为≤1°。
④允许戴眼镜进行测量。
⑤允许的眼动范围:水平轴40°,垂直轴30°。
⑥自动记录资料和生成数据。
⑦具有模拟装置结构。
2.举例说明图形认知的眼动研究。
答:图画观看研究主要考查人在观看一幅图画时,眼睛先看什么地方、后看什么地方、眼动轨迹怎样、图画内容与眼动有何关系等。
(1)信息量与眼动
①Buswell认为,人在观看图画时,大部分注视点都集中在感兴趣的区域上。
他在实验中要求被试观看一幅教堂的图画,并记录其眼动。
结果表明,他们的眼动轨迹与教堂的圆柱和拱形结构基本吻合。
②Mackworth和Morandi研究表明,眼睛注视的位置大都集中在被评为信息量大的
区域。
Loftus和Mackworth的研究还证明,被试对信息量大的区域注视时间早,注视次数多,注视持续时间长。
③Yarbus在一项实验中,记录被试观看表现人物群像图画时的眼动轨迹,结果表明:人脸是被注视最多的地方。
在观看人脸时,注视点相对集中在眼睛和嘴上。
当观看一幅雄狮头部图片时,被试的注视也集中在狮子的眼睛和嘴上。
Yarbus认为,人的眼睛和嘴是脸部最富有表情功能的部位,信息量大。
所以被注视的次数较多。
(2)图画观看与扫描轨迹
Noton和Stark提出了视觉模式知觉理论,认为模式特征的加工是一个系列过程,具有固定的顺序性。
第一次注视这个刺激与再认这个刺激的顺序相同。
实验显示,当被试观看图画时,眼睛常按一个固定的路线间歇地、重复地去扫描,从而形成了一个系列扫描路线。
不同被试对同一幅图画的扫描路线不同;同一被试观看不同图画时的扫描路线也不同。
后来Noton和Stark又提出了“特征环”的概念。
当被试第一次看一个物体用眼睛扫描它时,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扫描路线,即建立了一个特征环的记忆。
当他随后再见到同一物体时,就会利用记忆中对该物体的内部表征去与它匹配,从而达到再认。
Noton和Stark用实验验证了该观点。
(3)眼动与图画记忆
Loftus在一项考察眼动与图画再认关系的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单独的图片,呈现时间为300~500ms。
在被试识记图片时,记录其眼动。
随后进行图片再认测验。
其结果如下:
①在呈现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再认成绩同被试对图片的注视次数有紧密的函数关系,即在图片呈现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注视次数越多,再认成绩越好。
②在注视次数相同的条件下,再认成绩与图片的呈现时间没有关系。
(4)图画观看的眼动顺序性
顺序性是指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序列特性。
我国研究者韩玉昌用眼动实验方法考察了被试在观察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几何图形时的眼动的顺序性。
得到如下结论:
①人在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时,视觉上的选择表现出顺序性的规律。
②对一个目标的注视点的分布、观察者的注意从一个注视点移动到另一个注视点的顺序、观察者的认知模式等均与目标的特性有关。
③对形状和颜色的注视点和首次注视点在第二象限都是最多的,其次是在第一象限,在第三、四象限则是最少的。
④首次注视点这一变量,比注视点次数和注视停留时间更为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