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第13章眼动实验法
1.简述下列眼动实验方法:电流记录法、反光记录法、影视法、角膜反光法。

答:(1)电流记录法
眼球运动可以产生生物电现象。

角膜和网膜间存在一个电位差,角膜对网膜是带正电的。

当眼睛注视前方不动时,可以记录到稳定的基准电位。

眼球在水平方向上运动时,眼睛左侧和右侧的皮肤之间的电位差会发生变化;在垂直方向上运动时,则眼睛的上下侧的电位差会发生变化。

电位的变化由置于皮肤相应位置的电极导入放大器。

由放大器的电流计或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也可由记录器在记录纸上描记电流变化的波形图。

(2)反光记录法
首先是将一面小镜子附着在眼球上,光线射到镜子上又反射回来,反射光线便随着眼球的运动而变化,将这一变化记录在记纹鼓上,就可得到眼动的曲线。

采用此法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镜子附着在眼球上而又不影响被试的反应。

Marx(1911)等人进行了实验研究。

(3)影视法
影视法包括使用普通照相机或电影摄影机、电视摄像机拍摄眼动情况。

(4)角膜反光法
角膜反光是指角膜能反射落在其表面上的光。

如果整个眼球是个标准的球体并随圆心自转,反光点就是固定不动的。

但是,角膜是从眼球表面凸出的,因此当眼球运动时,光以变化的角度射到角膜就会得到不同方向的反光。

这种变化是分析眼动特征的一种精确变量。

2.如何总结评价眼动记录方法演变的历史?
答:(1)眼动记录方法演变的历史
①在最初的眼动研究中,人们使用了诸如观察法和机械记录法等比较原始的方法,发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眼动现象。

如Javal用观察法发现了眼跳。

②在后来的眼动研究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一方面将原有的记录技术不断改进,使之更精确、更方便、更快捷,如不断改进用角膜反光原理设计制造的眼动仪。

另一方面,不断地探索运用新的原理的眼动记录方法,如后来出现的电磁感应法、巩膜—虹膜反射法等新型眼动仪。

同时,一些研究者还尽可能拓宽眼动仪的功能,使之既可以用于视觉的科学研究,也可用于临床医疗诊断。

眼动技术朝多样化、多用途方向发展。

③在现在的眼动研究中,电子计算机技术、录音录像技术、红外线光学技术、光化学纤维通信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广泛用于眼动记录技术,并将仪器结构扩大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2)对眼动记录方法演变历史的总结评价
①一些粗糙的、缺乏准确性的眼动记录方法已被淘汰。

②眼动技术朝多样化、多用途方向发展。

③电子计算机技术、录音录像技术、红外线光学技术、光化学纤维通信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广泛用于眼动记录技术,并将仪器结构扩大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④眼动记录技术的发展使眼动实验更趋自然,被试几乎可以在完全不受仪器干扰的自然情况下接受刺激,使实验的生态效度大大提高。

⑤各种记录方法互相渗透。

现代眼动仪已经不是采用某一单一的原理,而是几种原理并用,从而使得眼动记录技术更加科学、合理。

3.说明眼动的3种基本形式:注视、跳动和追随运动。

答:(1)注视
注视的目的是使眼睛最灵敏的部位——中央窝对准观察的对象。

注视时眼睛伴有3种微弱的运动:漂移、震颤和微小的不随意眼跳。

①漂移
漂移是不规则的、缓慢的视轴变化。

Dodge(1907)最早发现了这一眼动现象。

后来,许多研究者都证实了他的发现。

②眼震颤
眼震颤是一种高频率、低振幅的视轴振动。

Yarbus(1967)的研究表明,眼震颤的振幅为20~40秒度,震颤的频率通常为70~90Hz。

③微小的不随意眼跳
当对静止物体上某一点的注视超过一定时间(0.3~0.5s),或者当注视点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由于漂移而离开中央凹过远时,就会出现这种小的不随意眼跳。

许多研究者认为,双眼跳动在持续时间、幅度和方向上是相同的。

大部分微小的不随意眼跳幅度为1~25分度。

注视中的3种微小眼动在短时间内会影响视敏度。

实验证明,视敏度越差,眼睛漂移的幅度越大,眼震颤也越大。

但是,在长时间的注视中,微小的不随意眼动却能提高视觉能力。

因为微小眼动可以经常变化视网膜上的被刺激部位,避免了视网膜的疲劳(适应),从而提高了视觉能力。

(2)跳动
①1878年,巴黎大学教授L.E.Javal首先发现了眼球的跳动。

②通常人们感觉不到眼睛的跳动,而是觉得它是在平滑地运动。

实际上,当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眼睛先在对象的一部分上停留片刻,注视以后又跳到另一部分上,再对新的部分进行注视。

③在某种范围内,一个人可以控制眼的跳动,但对于从开始到终止之间的运动速度或行程就难于控制了。

④眼睛跳动的速度很快,在眼跳过程中视觉是模糊不清的。

⑤如果眼动距离较短(5°、10°、15°),眼动方向对运动所需时间影响不大;但眼动距离长时,运动的方向不同所花费的时间也不同。

水平方向运动所费时间少,垂直方向费时较多。

Yarbus(1967)的研究表明,在一般知觉情况下,眼跳距离不超过20°。

(5)追随运动
①眼球的追随运动
眼球的追随运动是指在观看一个运动物体时,如果头部不动,为了保持注视点总是落在该物体上,眼睛则必须跟随对象移动的现象。

②补偿眼动
补偿眼动是指当头部或身体运动时,为了注视一个运动物体,眼球要做与头部或身体运动方向相反的运动。

这时,眼球的运动实际上是在补偿头部或身体的运动。

③视回动
视回动是指眼球按追随——向相反方向的跳跃——再追随——再跳跃的方式反复进行的运动。

眼动实验证明,当物体运动速度在每秒50°~55°以下时,眼睛是以追随运动跟随物体的,当运动速度相当快而看不清楚时,在眼睛的追随运动中便增加了跳动。

在高速情况下,当眼跳方向和速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同步时,反而能看清物体。

眼跳一次约需40~50ms,相当于每秒300°的角速度。

4.简述下列眼动信息加工的模型: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眼脑加工模型、副中央凹加工
模型、平行眼动程序模型、策略—方法模型和快速眼跳程序模型。

答:(1)视觉缓冲加工模型
①代表人物
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由Bouma和de Voogd提出。

②基本观点
a.该模型认为阅读课文的局部特征不直接影响阅读者的眼动过程。

在阅读课文时,眼睛是以固定的速度向前移动的,因此注视时间的长短不能反映该注视点所注视的内容的难度。

b.在每次注视时,阅读者先将提取的视觉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的缓冲器中。

阅读时,眼睛的注视点迅速移动到课文的下一个地方,而大脑对前面存储在缓冲器中的信息的加工则仍然还在进行之中。

c.当所加工的内容难度过大时,缓冲器中存储的信息则会来不及加工。

为此,眼睛移动的速度就会降低下来。

但这只会影响阅读的总时间,而每个注视点的时间与所注视的课文内容没有关系。

在阅读中,阅读者的眼动过程同认知加工过程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③评价
许多实验都证明,在阅读中,每个注视点上持续时间的长短随阅读内容而变化。

因此,视觉缓冲加工模型已逐渐被否定。

(2)眼—脑加工模型
①代表人物
眼—脑加工模型由Just和Carpenter提出。

②基本观点
该模型认为只要阅读者在大脑中对所读内容进行加工,那么眼睛就正在注视着这些大脑加工的内容。

眼睛注视某一内容的时间,就代表了大脑加工该内容的时间。

如果眼睛没有注
视某一内容,那么大脑就没有对其进行加工。

阅读者只要注视某个单词,就会立即对其进行几个水平上的加工(如音、形、义等),一般并不是等到收集更多的信息后再进行加工。

③评价
该模型未对一些问题做出解释,如在一次注视过程中完成了哪些加工?阅读中为什么对一些词并未进行注视?
(3)副中央凹加工模型
副中央凹加工模型认为,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眼睛注视的范围分为两部分:中央凹注视的范围和副中央凹注视的范围。

在阅读中,当中央凹视觉注视一个词时,其副中央凹则对该词的前后词进行加工。

因此,注视点不是从当前注视的词上依次转移到最邻近的那个词,而是跳过它去注视第三个词。

在阅读中,被试对一些词是不注视的。

但是,不注视并不是不加工,而是由副中央凹进行了加工。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眼睛对一个词的注视时间会受到其前后词特征的影响。

(4)平行眼动程序模型
①代表人物
平行眼动程序模型由Morrison(1984)提出。

②基本观点
在这一模型中,第二次注意转变既可以发生在已计划的眼跳之前,也可发生在它之后。

如发生在它之前,则第一个眼跳被取消而由第二个代替。

如果第一个眼跳发生在第二次注意转变之前,则完成第一个眼跳,停留较短时间(小于150ms),接着进行第二个眼跳。

(5)策略—方法模型
策略—方法模型认为注视点的空间位置特征可能是获得语言信息的重要因素。

根据该理论,落在最佳观察位置附近的注视点要持续到知觉和语言信息加工完成时为止。

如果眼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