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六章课件ppt
即可推出:d|uk、d|uk-1、…、d|uj、d|uj-1。
(2)当j=k+1时,取xk+1=0,yk+1=1,则结论成立。
设j=s+1(1≤s≤k)时结论成立,即有xs+1和ys+1,使得 uk+1=xs+1us+ys+1us+1。又定理6.6第s式为us-1=qs-1us+ us+1。由以上两式得uk+1=ys+1us-1 +(xs+1-qs-1ys+1)us。 因此,取xs=ys+1,ys=xs+1-qs-1ys+1,则结论对j =s也成立。所以结论成立。
(4)若b|a且a≠0,则|b|≤|a|,即非零整数仅有 有限个因数。 (5)若m≠0,则b|amb|ma。 (6)若b|a且a|b,则a=±b。
例1若3|n且7|n,则21|n。
证
由3|n知存在整数m使n=3m,所以7|3m。由此及 例2若a=2b-1,a|2n,则a|n。
明 7|7m得7|(7m-2· 3m),即7|m。因而有21|n。
的。
在互素的正整数中,不一定有素数。例如,25与36互 素,但25与36都不是素数。
定理6.9在定理6.7的条件和符号下,有:
(u0,u1)=(u1,u2)=…=(uk-1,uk)=(uk,uk+1)=qk。 证明 由定理6.8(1)得,d|uk-1,d|uk当且仅当d|uk+1,所 以有(uk-1,uk)=(uk,uk+1)=qk。依此往前推即得结论。
6.1 因数和倍数 6.2 素数和合数 6.3 带余除法与辗转相除法 6.4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6.5 算术基本定理
6.1 因数和倍数
定义6.1 任给两个整数a和b,其中b≠0,若 存在整数q使a=bq,则称b整除a,记作b|a,此 时把b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把a称为b的倍数。 否则,就说b不整除a,记作b | a。 若a=bq,而b≠±a,b≠±1,则称b是a的 真因数或真约数。 定理6.1(1)b|a-b|ab|-a|b|||a|。 (2)若b|a且c|b,则c|a。 (3)c|a且c|bc|(ma+nb),其中m、n∈Z。
证
由a|2n得a|2bn,由a=2b-1得n=2bn-an,所以
明 a|n。
6.2 素数和合数
定义6.2大于1且只有1和自身这两个正因数的正 整数,称为素数或质数;大于1且不是素数的正整数
称为合数。若正整数a有一个因数b,而b是素数,称
b是a的素因数。 依据该定义,可以将所有的正整数分为三类: 素数、合数和1。 定理6.2 a是大于1的合数,当且仅当存在整数b 和c,使得a=bc,其中,1<b<a,1<c<a。 证明 由合数的定义即得。
令T={b-ka|k=0,±1,±2,…},则T中必有一个
最小正整数,设为t0=b-k0a>0。下证必有t0<|a|。
| b,所以t0≠|a|。若t0>|a|,则t1=t0-|a|=b-k0a- 因a
|a|>0。易见t1∈T,t1<t0。与t0的最小性矛盾。所以t0 <|a|成立。取q=k0,r=t0就满足要求。
定理6.13 设a和b是正整数,且(a,b)=d,[a,b]=m,
则ab=dm。 所以ab/d是a与b的公倍数,于是ab/d≥m,故ab≥dm。
证明 (1)由(a,b)=d有d|a和d|b,又ab/d=(a/d)b=a(b/d),
(2)由定理6.10知,存在整数x和y,使得ax+by=(a,b)
=d,于是amx+bmy=dm。又由a|m和b|m得,ab|bm, ab|am。于是ab|(amx+bmy),即ab|dm,故ab≤dm。 综上可知,ab=dm。 定理6.14 设a、b、c都是正整数,若a|bc,且(a,b)=
=15或a=29。
定理6.7 (辗转相除法)设u0≥u1>0,则重复应用定
理6.6一定可以得到以下k+1个式子:
u0=q0u1+u2,0<u2<u1,
u1=q1u2+u3,0<u3<u2,
u2=q2u3+u4,0<u4<u3, … uj-1=qj-1uj+uj+1,0<uj+1<uj, …
uk-2=qk-2uk-1+uk,0<uk<uk-1,
数的乘积,即a=p1p2…ps,其中p1、p2、…、ps都是素数。 证明 若a是素数,则结论成立。若a是合数,由
定理6.3知,a的大于1的最小正因数一定是素数,记
为p1,则有a=p1b。由于b>1,继续应用定理6.3得素
数p2。续行此法,必在有限次后结束,即得到素数序
列:p1、p2、…、ps,使得a=p1p2…ps。
1,则a|c。
证明 由定理6.10知,存在整数x和y,使得ax+by=(a, b)=1,于是acx+bcy=c。因为a|ac且a|bc,所以a|(acx+
bcy),故a|c。
定理6.15 设a、b、c都是正整数,且(a,b)=1,c|a,
则(b,c)=1。
证明 设(b,c)=d,则d|b,d|c。又因为c|a,所以d|a。 由d|a和d|b知,d是a与b的公因数,而(a,b)=1,所以d =1,即(b,c)=1。 定理6.16 设a、b、c都是正整数,若a|c,b|c,且(a,b) =1,则ab|c。
证明 由定理6.10知,存在整数x和y,使得ax+by=(a, b)=1,于是acx+bcy=c。由a|c得ab|bc,由b|c得ab|ac,
所以ab|(acx+bcy),故ab|c。
例2设f(x)=a0xn+a1xn-1+…+an-1x+an是整系数多
项式,如果10|f(2)且10|f(5),则10|f(10)。 证明 由于f(10)=a0×10n+a1×10n-1+…+an-1×10 +an,所以欲证10|f(10),只需证10|an。 由已知10|f(2),有2|f(2)。又因为2整除f(2)的前n项, 所以2|an。同理,由10|f(5)可得5|an。因为(2,5)=1,由 定理6.16可得(2×5)|f(10),于是10|f(+r,0≤r<|a|。不 0,则由r-r=(q-q)a及定理6.1可得,|a|≤r-r。与r -r<|a|矛盾。所以r=r,进而得q=q。
明 妨设r≥r,则有r-r=(q-q)a,0≤r-r<|a|。若r-r>
存在性。当a|b时,可取q=b/a,r=0。当a | b时,
6.4 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定义6.3 设a1、a2、…、an和d都是正整数,n≥2。若 d|ai(1≤i≤n),则称d是a1、a2、…、an的公因数。 在公因数中最大的那一个数,称为a1、a2、…、an的
最大公因数,记为(a1,a2,…,an)。
若(a1,a2,…,an)=1,则称a1、a2、…、an是互素
及前面j个等式成立。若uj+1|uj,则定理对k=j成立;若uj
| +1
uj,则继续对uj+1、uj应用定理6.6。由于小于u1的正
整数只有有限个以及1整除任一整数,所以这个过程不能
无限制地做下去,一定会出现某个k,使得uk=qkuk+1成 立。
定理6.8 在定理6.7的条件和符号下,有
(1)对任意给定的j(1≤j≤k+1),d|uj-1,d|uj当且仅当
定义6.4 设a1、a2、…、an和m都是正整数,n≥2。若 ai|m,则称m是a1、a2、…、an的公倍数。
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一个数,称为a1、a2、…、an的最小
公倍数,记为[a1,a2,…,an]。
定理6.12 给定正整数a和b,且[a,b]=m,若m是a和
b的公倍数,则m|m。
证明 由定理6.6知,存在整数q和r,使得m=mq+r, 0≤r<m,q≥1,则r=m-mq。由a|m和a|m,有a|r。由b|m 和b|m,有b|r。所以r是a和b的公倍数。又0≤r<m,所以r =0,即m=mq,从而m|m。
uk-1=qk-1uk+uk+1,0<uk+1<uk,
uk=qkuk+1。
证明 对于u0和u1,若u1|u0,则定理对k=1成立;若 u1 | u0,应用定理6.6必有第一式成立。同样,若u2|u1,则 续行此法得到 u1>u2>u3>…>uj+1>0
定理对k=2成立;若u1| u0,应用定理6.6必有第二式成立。
例如,1260的不同的素因数有2、3、5、7,共4 个。1260=2· 2· 3· 3· 5· 7,所以,1260共有6个素因数。
推论(1)若a是合数,则a必有一个素因数小于 或等于a1/2。 (2)若a可以表示成s个素数的乘积,则a必有 一个素因数小于或等于a1/s。 证 明 定理6.5 素数有无穷多个。
定理6.3 若a是大于1的整数,则其大于1的最小
正因数p一定是素数。 证明 若a是素数,取p=a,则结论成立。若a是
合数,取p是a的大于1的最小正因数。若p是合数,则
存在c且1<c<p,使得c|p。由c|p和p|a得c|a,因此,
c是p的一个正因数,与p的选取矛盾。所以p是素数。
定理6.4 若a是大于1的整数,则a一定可以表示为素
从而p=1。同样有q=1。故m=n。
6.5 算术基本定理
定理6.17 若p是素数,则p a当且仅当(p,a)=1。
证明 因p是素数,所以p只有1和p两个正因数。若p a,
3468=595· 5+493
595=493· 1+102
85=17· 5
所以,(24871,3468)=17。
(2)17=102-85 =102-(493-102· 4)=102· 5-493 =(595-493) · 5-493=595· 5-493· 6 =595· 5-(3468-595· 5)· 6=595· 35-3468· 6 =(24871-3468· 7)· 35-3468· 6 =24871· 35+3468· (-251)。
例3设m、n为自然数,mn|(m2+n2),则m=n。 证明 设(m,n)=d,则存在整数p和q,使得m =pd,n=qd,且(p,q)=1。由mn|(m2+n2)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