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形考作业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形考作业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形考一
1、夏商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
B.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C. 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
D. 创造了甲骨文与金文
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易经》
B.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
C. 楚辞
D. 《诗经》
3、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代表性的种类也很多,下面所列不能代表唐
代文化的是( )
选择一项:
A. 书法
B. 钟鼎
C. 诗歌
D. 舞蹈
4、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图书典籍主要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康熙字典》
B. 《永乐大典》
C. 《本草纲目》
D. 《四库全书》
5、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 )
选择一项:
A. 轴心时代
B. 鼎盛时代
C. 蜕变时代
D. 黄金时代
6、我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区域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长江流域
B. 黄河流域
C. 西南地区
D. 沿海地区
7、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
选择一项:


8、宋代最突出的科技成果是()的发明。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印刷术
B. 造纸术
C. 火药武器
D. 指南针
9、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
选择一项:
A. 两汉之际
B. 西汉时期
C. 秦汉之际
D. 先秦时期
10、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 )
选择一项:
A. “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
B.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C. “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
D. “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
11、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 )
选择一项:
A.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
B. 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
C. 南方成为政治中心
D. 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
12、李白的著名诗篇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蜀道难》
B. 《丽人行》
C. 《梦游天姥吟留别》
D. 《将进酒》
13、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 )
选择一项:
A.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
B.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
C.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
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
14、“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概念,既相互联系又存有区别。

()
选择一项:


15、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现世的人伦生
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
选择一项:


16、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 )
选择一项:
A. 宋画的淡远
B. 宋文纡徐委备
C. 宋词的俚俗
D. 宋诗的浅易
17、“心性本觉”是( )佛教的思想
选择一项:
A. 中国
B. 印度
C. 西藏
D. 南亚
18、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 )
选择一项:
A. 唱
B. 念
C. 做
D. 打
19、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是()。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道教的完善与佛教的传播
B. 儒学的繁荣
C. 玄学的兴起
D.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20、()属于唐代官修史书。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隋书》
B. 《史通》
C. 《晋书》
D. 《通典》
21、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相互联系、内在贯通,又相互区
别、各有其旨趣。

()
选择一项:


22、地球上的一切地形中国几乎都有,但以山岭为标志。

()
选择一项:


23、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此语出自( )
选择一项:
A. 《周易》
B. 《论语》
C. 《庄子》
D. 《老子》
24、“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其后来的引申意义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
B. 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C. 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D. 引申为文字、文章
25、东晋陶渊明的著名作品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咏怀》
B. 《桃花源诗并记》
C. 《饮酒》
D. 《归园田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