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梨园春秋练习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这些诗句描述的中国传统艺术是A.魔术B.戏剧C.绘画D.杂技2.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A.文人画B.元杂剧C.京剧D.小说3.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

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A.艺术审美价值更高B.迎合民众文化需求C.内容贴近民众生活D.符合晚清政治潮流4.徽班进京后能在京扎根,并最终形成一种新剧,主要因素有①北京社会繁荣,文化娱乐需求面广②皇室等上层权贵的喜好③艺术家博采众长,不断创新④吸收外来艺术的成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A.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B.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C.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D.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6.下列有关京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京剧是中国成就最高的戏剧形式B.京剧的形成体现了我国戏剧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C.京剧是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因此称京剧D.京剧的形成、发展与满族统治者的喜好、支持密不可分7.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下列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A.表明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B.是对当时的官方哲学的否定C.标志着世俗文学的诞生D.是早期民主思想产生的体现8.清乾隆年间,一个地主家庭的四个儿子的择业选择,你认为不可能的是①老大能歌善舞,在北京表演京剧②老二精明能干,在上海从事进出口贸易③老三子承父业,在家乡购田置产,安居乐业④老四去了江西平遥,和朋友合伙兴办票号A.③④B.①②C.①③D.②③9.与元杂剧相比,京剧的特点是A.融合多种表演形式B.吸收汉调、昆曲和秦腔等剧种腔调C.以演员虚拟动作表现时空更替D.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10.有学者在其论文中整理素材(部分)如下表,其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昆曲与徽汉两调之差异B.京剧起源,昆曲贡献更大C.徽、汉两调各有其特点D.京剧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二、材料分析题1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梅兰芳在其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不但把京剧生旦净末丑的优秀唱腔作为学习的蓝本,还向中国的曲艺学习,向国外的歌剧和芭蕾舞剧学习……首创京剧唱腔南都子,在京剧的表演、服饰道具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梅兰芳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广大地区,他先后编演了京剧《抗金兵》和《生死恨》…当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他毅然告别了舞台,先后隐居香港和上海,蓄须明志誓死不为日本侵略者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61年病逝于北京。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梅兰芳成为一代京剧艺术大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梅兰芳一生所作的重要贡献。

在他身上体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参考答案1.B【详解】据材料“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戏剧的场景虚拟化的特点,故B正确;魔术与““三五步走遍天下,……几更时万古千秋”无关,故A排除;绘画通过笔墨线条表现事物,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杂技通过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故D排除。

2.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杂剧,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所学,元朝统治之初,科举制停止,一批知识分子仕途无路转而研究元杂剧,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

3.B【详解】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价值,不能说京剧的艺术价值高于其他曲艺,故A错误。

只有受到民众的喜爱才能成为大众潮流,京剧之所以在晚清有如此发展是因为与广大民众距离较近,易于民众接受和欣赏,满足了当时人们的文化需求,故B正确。

其他曲艺选取的内容也多来自于百姓的生活,故C错误。

京剧发展与晚清政治潮流无关,故D错误。

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选择题,解题的最佳方法是采用排除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在发展的过程中的确吸收了其他剧中融合而成,但主要是徽剧、汉剧及民间曲调,不是吸收外来艺术,故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本题答案选A项。

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艺术·京剧形成的原因【名师点睛】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是中国戏曲的繁荣的代表。

清乾隆末期(1790年),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而来。

5.D【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显示了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说明大众的审美情趣成为一种时尚,但这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表明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故B项错误;这也不是清政府对文化控制的放宽,故C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扩大,使戏曲出现了为市民服务的变化,故D项正确。

难度:较难6.C【详解】试题分析:乾隆五十五年,为庆祝乾隆八十寿辰,流行于安徽一带(不是北京的地方戏)的徽戏剧团三庆班,进京献艺,徽班进京后经过不断融合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剧种——京剧。

故C项正确;排除ABD。

7.B【详解】汤显祖借《牡丹亭》歌颂了伟大的爱情,这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否定,即否定了当时的官方哲学——宋明理学,故B项正确;文学开始与现实相结合开始于《诗经》,故A项错误;宋代世俗文学诞生,故C项错误;早期民主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反专制,材料无法体现,故D 项错误。

8.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社会状况知识点。

本题解题的突破口是时间信息“清乾隆年间”。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①不可能,京剧是在清朝道光年间形成的;②不可能,明清中国对外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可能做出口贸易;③可以,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是小农经济,可排除;④可以,清朝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票号,可以排除。

综上,排除含有③或者④的A.C.D 三项;①②符合题干要求,即B项正确。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的古代艺术·京剧艺术;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闭关锁国政策9.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京剧。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元杂剧本身也是融合了多种表演形式,并以演员虚拟动作表现时空更替,故排除A、C项;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的是元杂剧的出现,故排除D项;与元杂剧相比,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成,故选B。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就是要求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物作出比较分析的选择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一般分为求同型和求异型两类,即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答关键在于,抓住历史事物的共性和个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作出正确比较。

10.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戏曲。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是体现了徽、汉调与京剧的比较,不是昆曲与徽汉调的差异,更不是徽、汉两调的比较,故排除A、C项;京剧是我国古代多种剧种融合的产物,而不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故排除D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京剧在发音和唱腔方面,主要借鉴采用了昆曲的特点,所以昆曲对京剧的贡献更大,故选B。

11.(1)原因:出身京剧世家;本人刻苦勤奋,博采众长,勇于创新。

(2)贡献: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精神:爱国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

【解析】试题分析:(1)“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员,伯父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家”说明了家族对其影响深远;“还向中国的曲艺学习,向国外的歌剧和芭蕾舞剧学习”说明了他博采众长;“在京剧的表演、服饰道具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说明他勇于创新。

(2)而他的贡献,从材料中可总结出以下方面:推动了京剧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与海外的联系;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推动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总结过程中,要善于从每段文字中总结出相关答案。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成就、贡献(课标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