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对策一、中日农产品贸易现状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农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农产品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绝大多数农活需要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不易实现资本对劳动的有效替代。
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且有持续攀升的趋势,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而我国农村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劳动力成本低,发展农产品生产具有比较优势。
随着wto规则逐渐发挥作用,农业贸易自由化程度得到提高,成员将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组织和安排生产,我国应该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加大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日本是亚洲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同时也是中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农产品贸易在两国经贸合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出口种类也越来越多,农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不断增加,出口市场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已覆盖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但分不却极其不均匀,对美国市场开拓潜力尚待挖掘,对大多数欧洲国家市场的开发也相对滞后,农产品出口仍都集中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日本,近年来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从中国进口农产品总量占我国历年农产品总出口的65%左右。
中国和日本两国既是隔海相望的邻国,又互为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加入wto以后,发展外向型农业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巩固与发展日本市场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更是至关重要。
二、影响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因素(一)两国资源禀赋的差异日本的自然资源十分贫乏,耕地面积仅为全国面积的141%,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趋于下降。
同时农业劳动力兼业化,老龄化显著。
农业所提供的产品难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每年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农产品。
中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中国的耕地、林地、草地、淡水资源总量分列世界第4、8、2和6位。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也极为丰富。
目前中国人口的80%为农村人口。
农产品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出口额不断增加,出口品种也越来越多。
因此,由于资源禀赋上的不同,在众人贸易中形成了中国出口农产品,而日本进口农产品的格局。
今年来两国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而突出表现是畜产品、加工产品对日本出口增长较快。
导致贸易结构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供给的变化,而供给的变化主要是由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化引起的,当一种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快于其它要素的增长速度时,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业将比其它产业更快地增长。
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要素积累导致经济活动由农业转向加工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金密集型产业。
达到较高水平后,随着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进一步积累,产业结构趋于从加工业转向技术更加密集的服务业。
(二)两国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日本是世界上收入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从消费水平上看,日本家庭月消费支出35万日元中食品消费支出为7,8万日元,合人民币10210元,占总消费支出的2272%。
而中国农村家庭年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仅为15721元,其中食品支出占6632%,相当于日本年人均食品支出的15%,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也只有39155元,食品支出占486%,相当于日本年人均食品支出的27%。
收入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两国消费结构的差异。
日本肉、蛋、奶、食油、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消费量大,而粮食的消费量小,并呈现下降趋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肉类、水产品、食油等农产品的消费量有所增加,但仍低于日本的消费水平。
粮食消费在中国农村仍占主要地位。
蔬菜消费近年来增长迅速,城市居民消费量已经超过日本。
由于日本农产品生产趋于下降,而农产品需求则随人口增长而增加,农产品进口呈扩大趋势,增长最多的是经过加工的肉类、水产品、蔬菜等收入弹性较高的食品。
(三)消费偏好、地理位置及运输成本1消费偏好日本与中国有着长期的文化交流,两国的消费偏好具有一定的类似性。
比如中国的茶叶和某些大米品种非常适合日本人的口味,中国的大豆是日本豆告的纳豆生产的重要原料,像东北的圈粒大豆在日本消费市场上倍受青睐,消费偏好的相似性是中日两国贸易稳定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地理位置及运输成本距离因素在中日农产品贸易中不容忽视。
中日两国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因而运输距离短,由于农产品单位价或体积的运输成本较高,因此短距离运输使中国在运输成本上占据优势。
以玉米为例,从阿根廷运到日本需40-50天,从美国西海岸运到日本需30-35天,但从中国运往日本只需2-7天。
运输距离短还有利于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如日本市场上的中国产玉米破碎粒较少,对于鲜活食品,运输时间短可以减少运输途中的损耗。
三、当前趋势下我国应采取的措施(一)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增加竞争优势由于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对日出口的重要条件,在农产品对日出口难度与日俱增、尤其是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增强竞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适当地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不但会得到更多日本消费者的青睐,还能够更好地适应日本不断提高的各项标准。
1加大优势产品的投资力度资源供给的变动对生产可能性的偏向性效应是理解资源差异如何导致国际贸易的关键。
一国某种资源供给的增加会使得该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该种资源密集型产品扩张,而且由于存在经济的偏向性增长,其扩张幅度较大。
资源的有效性决定了我国要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就要加大对具有较大优势的产品的投资力度。
2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的发展需要进行规模生产,减少标准化成本。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使其起到一定的示范效应。
对于农产品进行分类,加强市场监管,最大程度上提高标准化生产的预期效益,特别的要满足市场需求,推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原产地保护标志等。
3加强农产品品种的改良及培育技术的提高要加强农产品培育技术的提高,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国农产品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逐步由出口未加工农产品及生鲜食品为主,转变为以加工农产品为主,加速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现代化,使农业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中国劳动力丰富,有着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源,随着日本对经过加工的农产品需求量增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农产品加工科教跨越行动,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制约瓶颈,促进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质量和附加值。
加大科技投入,增加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我国农产品在对日出口中频频受阻,也是因为我国农业科技落后、产品质量与其他国家相比不高。
因此,我们应增加产品的的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这是因为农业劳动者素质对农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农业劳动者素质越高,其对农业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就越强,就越有利于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
同时,增加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品质还可以避免价格过低而遭受反倾销的制裁。
因此,在对日出口中,我们不但应注重农业俄科技的创新和研究,还要重视与他国的技术交流,积极地引进国外的先进科技,并逐渐对从事农业的劳动者进行农业科普,将会对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走市场多元化的道路,寻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从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来看,亚洲地区仍占我国全部农产品出口比重的70%以上,显然出口地区过于集中。
从农产品出口品种和时间来看,二者均比较集中,在短时间内容易造成进口国市场受到冲击。
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保质期短,市场一点受阻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实施多元化战略对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非常重要。
1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拓更为广泛的出口市场,突破单一市场结构的制约,实现国际市场的多元化。
如果能在开拓日本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我国农产品的其它出口市场,就会分散风险。
我国农产品对俄罗斯、非洲、中东和拉美等地区的出口都具有巨大的潜力,近年来,我国对这些地区的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据统计,2007年,我国对俄罗斯农产品出口额为1224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383%;我国对非洲农产品贸易出口额为1137亿美元,同比增长28%。
可见,我国如果能够加速开发这部分国际农产品出口市场,就可以有效减小我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的压力,从而有效地减少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
2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多样化和差别化,减小对日本市场的冲击除了积极地开拓海外市场,我们还应不断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的变化对我国农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以生产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品种,从而实现出口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别化,解决品种单一、集中程度高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农产品的规模经济和品牌效应,以优质的农产品吸引日本的高端市场的青睐,减少由于大量廉价农产品的出口对日本市场造成的冲击。
此外,我们也应努力改变农产品出口时间集中的特点,实现农产品出口的时间均衡化,这样就会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日本农产品市场的冲击,从而减少贸易摩擦。
(四)利用wto规则及其他国际惯例,加强对我国农业的适度保护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要求中国在wto组织中,要尽快学会利用国际与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掌握其规则基础上,加快我国农业发展。
如非歧视原则、争端解决机制、反倾销原则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贸易工具。
1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护自身利益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逐步提高,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会不断增强。
但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与此同时,日本针对我国农产品的限制措施也在不断地增多。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作为wto的成员,应当尽快熟悉相关规则,尤其应该加强其中对发展中国家特殊规定的研究。
在有关规则的运用方面,政府要对本国对外贸易活动关注并进行指导,以尽量避免触犯wto的相关对则;同时,还应利用wto成员的权利,掌握应对贸易争端的最佳策略作为wto成员,中国海可以将中日两国的农产品贸易争端提交到wto的争端解决机构,使该问题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样做也会对日本起到一种震慑作用,利用较大的国际压力来约束它的行为。
总之,我们要积极地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坚决抵制日本实施的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从而围殴发展农产品贸易和提高农民收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全面掌握信息并合理调整出口方向一国的农产品出口应尽量避免出口地区的集中化,以免因进口国认为受到损害而引起贸易争端。
因此,各国的农业经济个体应该防患于未然,通过国际博览会、展销会等平台全面掌握国际农产品市场动向和容量,制定出口计划,合理调整出口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