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文化中有趣的地理现象
节约衫:“民主肚”的 穿着,多见于惠安沿海一带的妇女,用城 里人的眼光看,她们上身的衣服短得出 奇,连肚脐都没遮盖住,且整件上衣既窄 又紧,连袖管都紧绑着手臂.由于这些惠 安女常年在海边劳动,况且捞海菜,收渔 网等操作都是要俯身在水面上进行,如 果衣服长了,松了,自然妨碍劳作.多少年 来,惠安女露肚脐的上衣代代相传,穿这 样的上衣在海边劳动其实最自然.
地理与生活
第一讲 绪论
引
喜鹊
子
担架
山 ---- 滑杆 ------
(环境)(交通工具、民俗)(救人工具、文明礼节) --------------乌鸦
(叫喜)
(叫丧)
剑麻---------------篝火 (庆丰收舞) (篝火舞)
生活文化艺术诞生
在生产活动中,出现模仿、表现、游戏、巫 术等活动,进一步加工改造,形成艺术文化。如: 五律宫、商、角、徵、羽(《管子》曰:凡听宫, 如牛鸣窷中;凡听商如羊离群;凡听羽如鸟在树 林)。再如:东方戏剧和西方话剧(戏剧为表现 艺术,写意写虚,贵在意蕴美,以说、唱、念、 做、打程式和手、眼、身、步身段寄托于生、丑、 净、旦,如一根马鞭表现骏马飞奔,一只船桨表 现乘风破浪,打脸,敲门关门等;植根于戏剧的 话剧写实写真,贵在真实美,常用真马真刀来真 做真打,越真实越好)
"八大莱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
西南地区口味 江浙一带菜肴 北方菜味浓重 广东莱 偏辣 带甜 喜欢放葱蒜 偏鲜偏淡
这和各地的气候与文化等因素有关
5、在主食,小吃,酒,茶等方面,均存 在着地域之间的差异
粮: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的北方以种植小麦为 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 局. 酒:由于我国农作区的粮食生产比较发达,因此大部 分酒是以粮食为原料酿制而成的.贵州茅台,泸州老 窖,山西汾酒以及浙江一带的黄酒等都是深受欢迎 的名酒.我国各地还酿有米酒,果酒,奶酒,青稞酒等. 茶:我国的茶叶由于地区之间气候,地势的差异品种 繁多,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菊花茶 等.各地的居民在品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江南一带 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茶偏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③陕北民居 :窑洞
④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 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 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 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 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 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 两面坡并存。
⑤新疆民居
新疆民居简介
新疆民居的屋盖多用土胚券, 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 阿以旺式住宅则用密梁平顶,受汉 族文化影响较多的回族民居,多喜 用内地木构架起脊的屋顶,平面布 置也采取四合院、三合院形式,和 汉族的住宅没有多大差别。
四合院深受北方自然环境和古代建 造房屋的风水之说影响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 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 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 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 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 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 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 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 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 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 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 屋顶都比较厚实。
4、中国菜与地域
中国莱肴有鲁, 川,粤,闽,苏,浙,湘,徽 等流派,称为中国"八 大菜系".一个菜系的 形成和它的悠久历 史与独到的烹饪特 色分不开,同时也受 到这个地区的自然 条件,资源特产,饮食 文化等影响. 拟人化的八大菜 苏、浙菜:清秀素丽的 江南美女 鲁、徽菜:古拙朴实的 北方健汉 粤、闽菜:风流典雅的潇洒公子 川、湘菜:涵深博学艺高的名士
南亚地区人喜食米食
印度人的手抓饭
3、我国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 回族:偏爱面食,尤其擅长制作油炸面食忌食猪、马、驴、 骡、狗以及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的血液,以及诵非真主 之名而宰的动物。 • 满族:以稻米、面粉为主食,肉食以猪肉为主,常用白煮 的方法烹制,故有名菜“白肉血肠”。入冬以后,常吃的 菜肴是酸菜熬白肉、粉条。 • 维吾尔族:禁吃猪、驴、狗、骡和骆驼肉。在南疆部分地 区,禁食的还包括马肉、禽肉、鸽肉。还有须尊奉伊斯兰 教的教规,禁食自死的牲畜,以及未经念经而宰杀的牛、 羊和禽类。 • 蒙古族:擅长烤、煮、烧以肉奶制品为主食,并且嗜饮奶 茶及马酒。 • 藏族:习惯吃青稞炒制的糍粑,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羊 肉为主,好食藏族特有的酥油茶和青稞酒,部分地区忌食 驴肉,狗肉,有些地方甚至不吃鱼
2、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 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以往林区的居民用原 木造房子 草原上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 的蒙古包里 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 来居住,我国北方的农村以往盖的外出.
①北京民居: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 京地区乃至华北 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 南北轴线对称布 置房屋和院落, 坐北朝南,大门 一般开在东南角, 门内建有影壁, 外人看不到院内 的活动。
什么是地理?
地理是一门科学—— 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 境,以及地理环境和人类关系的科学。
即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
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 系的学科 。
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相关那些学科?
* 部门性 o 地貌学 o 气候学 o 水文地理学 o 土壤地理学 o 生物地理学 + 植物地理学 + 动物地理学 o 化学地理学 o 医学地理学 o 冰川学 o 冻土学 o 物候学 o 火山学 o 地震学
1、服饰与地理
• 用料与地理 1、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 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 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 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 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 部牧区盛产的羊毛与各种皮.
2、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 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 长袍.在北方寒冷区,尤其在冬季,人们一般爱 穿深色的皮毛制品衣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 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 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 3、其三,服饰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在 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 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 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 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
2、特色服装:惠安女服饰
汉族服饰中最有个性的服饰 ☆惠安女的服饰组合造型美观,色彩协 调,堪称奇而不俗,艳而有韵,是汉民族服饰中 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被誉为"现代服 饰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一带的城里人描述惠 安女的服饰,常用到几个形容词:"封建头,民 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其实,惠安女的穿著是 劳动创造出来的最美丽服饰.
第五讲
四、地理环境与民居
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 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 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 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 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1、中国地理环境与民居
气候与民居 我国西北地区的传统 民居多为屋顶平、墙体 厚、窗户小,冬季保温、 夏季防暑的“平顶土 房”;南方地区则形成 了屋顶陡斜、四璧透风、 房体高架、上下分层的 干栏式“竹楼”、“木 楼”等民居类型;北方 地区的传统民居内都有 火炕、火墙等取暖设施, 并设双层窗户。 地质地貌与民居 广西、湖南、贵州一 带的壮族、布依族、侗 族、水族等的传统居住 建筑为“吊脚楼”;窑 洞至今仍是我国陕西、 山西一带居民喜爱的民 居;青藏高原上的居民 多建造石质碉房。
* 社会文化地理学 o 人种地理学 o 人口地理学 o 聚落地理学 o 社会地理学 o 文化地理学 o 宗教地理学 * 经济地理学 o 农业地理学 o 工业地理学 o 商业地理学 o 交通运输地理学 o 旅游地理学 * 政治地理学 o 军事地理学 * 城市地理学
人类生活关联着地理环境
吃 住 娱
穿 农工商业 行 乐 文教军事
②内蒙民居 :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蒙古 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 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 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 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 草 原 地 区 流 动 放 牧 的 产 物 。
蒙古包
地理与生活
第二讲
第二讲
气象与生活
一、气象与生活
气象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出行、生产等各项活动
1、看云是天气:霞—朝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 云—云朝东水咚咚,云朝西水滴滴,云朝南下水 潭,云朝北晒干麦。雾—雾罩河汃,晒死蛤蟆。 风—风来啦,雨来啦,蛮子背着鼓来啦。 2、指导农业: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枣发芽,种棉花;白露早寒 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小暑不种薯, 立伏不种豆…… 3、帮助旅游:晴出雨归雾慢行,大雪地里勿逞能 4、激发诗兴灵感:《沁园春雪》上阙写雪景抒发 “江山如此多娇”的喜悦之情(雪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晴天);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天);烟笼 寒水雾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阴雾) 5、指导生活: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
三、地理环境与服饰
西方人穿棉,东方人穿绸-蚕丝故事
阿拉伯地区的居民喜欢穿长袍,裹头巾,服饰的颜 色以白色为主;
极地周围的因纽特人喜欢穿皮革制品衣服
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件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 称”的大袍;蒙古人:不穿对襟而穿捻襟、高领、 高腰靴;满族妇女头带大花; 英国女士冬季穿裙子,欧洲男士们的服装样式以开 胸为主要特色。
生活文化艺术的起源
• 由以上可知,环境里诞生了歌、舞、 乐,加工、改造、迁移形成文化艺术。 • 生活文化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源于 生活而高于生活。或者说她是地理环 境的产物 • 人类在该事物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