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 古典经济学

第5章 古典经济学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主张政府的作用只 是充当私有财产和个人经济活动的“守夜人” 或“保护神”。
第2节 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
一、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
❖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绝对量) 例如:名义 GDP 名义工资(每工作小时的美元收入) 名义利率(用美元衡量的回报率)
❖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相对量) 例如:真实GDP 真实工资(用产出衡量) 真实利率(用产出衡量)
18
16
14
12
10 8
AP
6
4
2
0
-2 -4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6
-8 -10
MP
X
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
总产出 ← 就业量 ← ?
古典学派:总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市场上的供求
关系,工资率是劳动市场上的价格,它是调节
劳动市场供求平衡的机制。
W/P
Ns
Nd = Nd (W/P) Ns = Ns (W/P)
在他们看来,经济的总供给是高度无弹性的,总供 给不随着总需求的增加而增加。
总供给曲线:
在任何一种既定的 P 物价水平时企业生 产并销售的物品与 劳务总量
总供给曲线:
▪ 在短期内向右上
方倾斜
▪ 在长期中垂直
LRAS
SRAS
Y
自然产量率
(YN): 一个经 P 济在长期中当失业
LRAS
处于其正常失业率
(W/P)0
Nd
O
N N0
古典经济学关于失业的基本观点:
市场上只有“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 摩擦失业指由于劳动市场上供求比例暂时失调所造
成的失业,如由于机器设备出现故障、工作岗位更换、 工作的季节性等所造成的暂时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劳 动条件而造成的失业。
TP与MP的关系: MP>0 , TP递增; MP<0 , TP递减; MP=0 , TP达到最大值。 AP与MP的关系: MP> AP , AP递增; MP< AP , AP递减; MP= AP , AP达到最大值。
Y
Y
160
140
TP
120
100
80
60
40
20
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x
dx
一阶条件:令dAP 0 dx
dAP dx

x•
dTP
dx x2
TP
x • MP x • AP MP AP 0
x2
x
当MP AP时,AP达到极值。
二阶条件:
dAP MP AP MP AP
dx
x
xx
d 2 AP x • dMP / dx MP x • dAP / dx AP
❖ 资本以及其他资源的使用也是同样道理 ❖ 因为所有资源的使用都不发生变化,那总产出
就不会受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
第3节 就业与产量决定理论
一、生产函数
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是短期生产函 数,即假定生产技术和资本投入不变,产出 水平与劳动投入量决定:
y= A f( L, K )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一阶条件:令MP dTP 0 dx
当MP 0时,TP达到极值。
二阶条件:d 2TP dMP dx2 dx
Q 边际产量递减, dMP <0。 dx
当MP 0时,TP达到极大值。
当MP=AP时 , AP达到最大值[证明] []
TP f (x) AP TP MP dTP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14.7 13 10.7 7.8 4.3 0.2 -4.5 -9.8
Y
111116802468
AP
-----186420240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MP
X
当MP=0时 , TP达到最大值[证明] []
TP f (x) MP dTP dx
结构性失业的解释
当工作岗位数量不 足以为每个想工作 W 的人提供工作时, W1 会产生结构性失业
WE
当工资高于均衡工资
时,就会产生结构性
失业。这其中有三个
原因:最低工资法、
工会、效率工资
失业量
S 实际 工资
D L
古典经济学关于总供给曲线的基本观点:
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完全无弹性的总供 给曲线,即垂直于yN的总供给曲线。
第五章 古典经济学
第1节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第2节 古典二分法与货币中性 第3节 就业与产量决定理论 第4节 储蓄、投资理论与萨伊定律 第5节 货币数量论
第1节 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结构建立在一系列假设 前提之上: 1、理性人假设 2、完全信息假设 3、完全竞争假设 4、市场出清假设
任何改变决定自 P 然产量率因素的 事件都会使长期 总供给曲线移动
LRAS1 LRAS2
例如:移民使工 人数量增多,因 而自然产量率也 会增加
YN
Y’N
Y
❖ 劳动或自然失业率变动引起的移动
移民 生于婴儿潮时期的人的退休 政府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
❖ 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
工厂,设备投资 更多人获得大学文凭 飓风损坏工厂
❖ 休谟和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制度发展影响名 义变量,但不影响真实变量
❖ 如果中央银行使货币供给翻一番,休谟和古典 经济学家会认为: 所有名义变量(包括价格)会翻一番 所有真实变量(包括相对价格)保持不变
三、货币中性
❖ 货币中性: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
❖ 货币供给翻一番使所有名义价格都翻一番; 那相对价格呢?
摩擦性失业的解释:寻找工作
❖ 摩擦性失业是不同企业间劳动需求变动结果。 ❖ 部门转移是各行业或各地区之间的需求构成变动。部
门转移会清退一些工人,他们必须重新寻找适合他们 技能与嗜好的新工作 ❖ 工人有不同的嗜好与技能,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要求。 寻找工作是使工人与合适的工作相匹配的过程 ❖ 由于经济一直在变动,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
AL 1K
MPK

TP K

AL K 1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 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 ——假定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不变,仅增 加某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那么,在技术水 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这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 增加,每一单位该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出量的 增量即边际产量最终是递减的。
❖ 名义价格变动之前,CD相对于皮萨的价格:
CD的价格 皮萨的价格
$15 =
$10
= 1.5皮萨/每张CD
▪ 名义价格翻一番之后:
CD的价格 皮萨的价格
$30 =
$20
相对价格不变
= 1.5皮萨/每张CD
▪ 货币中性: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
❖ 类似,真实工资W/P没有变化,因此: 劳动供给量不变 劳动需求量不变
lim MPL

TPL L
MPL

L0
TPL L

df (L, K ) dL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Q AL K ( A >0,1 > >0,1 > >0)
TP AL K
APL

TP L

AL 1K
APK

TP K

AL K 1
MPL

TP L
一个重要的相对价格是真实工资:
W = 名义工资 = 劳动力价格,如$15/每小时
P = 物价水平 = 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如 $5/每单位产 出
真实工资是劳动力相对于产出的价: 格:
W P
=
$15/每小时 $5/每单位产出
=
3 单位产出/每小时
二、古典二分法
❖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假定利率具有完全弹性,利率是调节资本市场供求、 从而保证资本市场出清的有效机制。当储蓄进而借贷 资金供给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故人们减少当 前消费并不影响资源的充分就业。
储蓄与投资的协调
❖ 金融体系的供给—需求模型 ❖ 帮助我们理解:
金融体系如何使储蓄与投资相匹配 政府政策和其他因素会如何影响储蓄,投
资和利率
假设:
可贷资金市场
只有一个金融市场(可贷资金市场)
所有存款者都把钱存在这个市场 所有借款者都从这个市场借贷 只有一个利率,这个利率既是储蓄的收益,
也是借贷的成本
可贷资金的供给
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于储蓄: 有额外收入的家庭可以把钱贷出去并
获得利息
利率
6%
供给曲线斜率
供给 B
利率上升会鼓励 储蓄,并增加可 贷资金的供给
❖ 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
新矿藏资源的发现 国内石油供给的减少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模式变化
❖ 技术知识变动引起的移动
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
第4节 储蓄、投资理论与萨伊定律
问题:消费者的现期收入一般不会全部用于现 期消费,收入的一部分被储蓄起来,用于将来 消费。那么,这样会不会造成总需求不足?
例1:真实变量与名义变量
价格(绝对量)常用货币来衡量
一张CD的价格:
$15
一个意大利辣味香肠皮萨的价格: $10
相对价格是一种物品与另一种物品相比的价格
CD相对于皮萨的价格:
CD的价格 皮萨的价格
= $15 $10
= 1.5 个皮萨/每张CD
相对价格用实物单位衡量,是真实变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