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字的起源中国的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作为表现方式的一门艺术。
我们要认识和了解书法,首先必须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发展情况,特别是书法的早期发展实际上是与汉字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关于汉字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文字学界有不同的解释。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把汉字归功于仓颉的创造。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生下来就有四只眼睛。
仓颉仰观日月星辰,俯查鸟兽蹄迹,于是创造了文字。
传说仓颉造出文字后,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创造使人类走出了愚昧,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所以后人对仓颉十分敬重,在他的家乡陕西白水,为他建造了仓颉庙,为他塑像。
并把传说是他写的字迹,刻碑保存,奉若神明。
仓颉造字固然只是传说。
而根据现代学者研究,原始社会晚期的岩画符号、陶器刻划符号以及八卦符号都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有联系。
考古发现证明,汉字是先民根据自然事物、人类自身以及生活用具等各种形象加以概括归纳而创造并确认的,可以说,汉字从一诞生开始,便是自然物象和人类思维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先民观察、提炼和模拟事物特征的才能与智慧。
正因为如此,对汉字的书写也是一种造型能力的体现。
而这正是汉字书写能够发展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条件。
二、甲骨文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时候,汉字获得了一个显著的发展,也为书法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尚待社会崇拜祖先,信仰鬼神。
占卜祭祀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人们对于狩猎、战争、疾病、生育、农事、天气等内容都要预先占卜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巫师利用乌龟的腹甲或牛鹿等动物的腿骨进行占卜,再将问卜的结果书写刻划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后人统称为甲骨文,又叫卜辞。
十九世纪末,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流入北京和天津。
王懿荣、王襄等学者首先认定其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从那时开始,可有文字的商代甲骨,不断在安阳小屯被发现,到今天总数已经超过15万片。
与此同时,对甲骨文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由此不仅产生了一门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甲骨学,而且,更成就了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一批著名的甲骨文学者,有意思的是这四大名家的名号里都有同一个“堂”字,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号彦堂,郭沫若号鼎堂,于是人们将他们合称为“甲骨四堂”。
作为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系,甲骨文的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其文字则堪称为中国最早的书法遗迹。
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数量已经达到五千个,其中经考释得到辨认的接近两千字,从这些字迹中可看出甲骨文字形还保留着较多的象形图画因素。
同时具有一种原始和天真的美感。
而且不同时期或出于不同巫师之手的作品,在书写和刻划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
或雄壮严谨或秀逸多姿,或工整安详或草率随意。
文字的排列顺序以及镌刻工艺也是各具特色,这些不同的风格规律,在甲骨文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甲骨文分期的主要依据之一。
对于商代人来说,书写刻划文字是一件严肃而庄重的事情。
所以在保存至今的甲骨文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当时的人对这项活动的认真和虔诚。
除了显示书写的自然流畅和刻划的爽洁遒劲之外,有些甲骨经过刻划后又在字迹中填上朱色。
有些在刻划文字的同时又雕满细致的图案纹饰。
这些做法同甲骨文字一样,体现了我们祖先对审美的偏爱与追求,充满了神秘而奇异的艺术感染力。
甲骨文的出土为书法艺术提供了新的启发和借鉴来源。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书法家分分采用甲骨文来进行创作,这一具有创作性的利用与发挥使这一古老的字体风格又焕发出新鲜的活力,也为书法领域增添了新的异彩奇葩。
三多姿多彩的大篆从商代后期到战国晚期的近千年间,汉字和书法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不仅文字的应用,以及载体、材质,都体现出多样化的拓展。
书写技巧和风格也进一步走向成熟。
后世将这一时期的字体统称为大篆。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制造的繁荣阶段,当时的统治阶层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与富有,铸造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的品种和样式繁多,基本可以分为用于祭祀的礼器,实用的乐器、兵器以及生活用具等几类。
每当遇到大的庆典活动,统治者不仅要铸造相应的器物,并且往往要在器物上刻铸相应的铭文。
以记述战争、赏赐、田猎、祭祀等事件。
后人将这种铭文统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商代的青铜器铭文一般字数较少,有的只是简单的族徽或人名。
进入西周以后,铜器铭文字数很快增多,例如著名的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墙盘等器物上铭文都长达数百字,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字形结构比甲骨文更加完善和复杂由于铸造的关系,金文的点画更显圆润饱满,布局则均衡稳妥,同时书写水平与铸造技巧也十分精湛。
由于这些器物大都用于庄重的场合,所以铭文也多具有雍容典雅的风格气息。
值得指出的是,在当时使用文字,与熟悉礼制、音乐、骑射一样都是贵族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官方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这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
所以尽管青铜器铭文的制作要经过书写、刻划和铸造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但最终的效果仍然保留了明显的书写痕迹,乃至书写者的个人风格。
这些作品有的刚健雄浑、有的恣肆生动、有的整齐端正、有的错落多姿,不仅全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书法风貌,更是人对文字的制作者教育和塑造文字的高超技艺与良苦用心赞叹不已。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各自为政,文字的结构和书写风格都随之呈现出不同的地域差别,如延续西周书风的秦国,以楚国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各国,以齐国为代表的山东各国,在文字的使用上都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独特风格,与此同时,文字的载体也进一步拓展,除了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外,丝帛、竹简、石头都被当作书写或镌刻文字的材料,这些书迹,因材质、手法的不同而效果各异,反映了这一时期书法风格的丰富多彩,与西周时期相比,春秋战国的金文大都精细工整,字形的变化也更加活泼多样,其中楚国系统的金文不仅点画纤细精巧,还往往在壁画中添加虫鱼鸟等形象,形成了新奇别致的鸟虫书体,在墨迹方面,湖南出土的战国帛书、楚简,山西出土的侯马盟书,都是当时人手写的书迹。
尽管因为地域差别,风格有所不同,但都能做到用笔娴熟灵动,结体严谨准确,风格稳定而有规律,显示出很高的技巧水平。
在战国时期,缤纷多样的书法风格中,秦国文字延续了西周严谨的正统书风,秦国书迹中最有名的作品中,首推石鼓文。
其内容是记述秦王田猎活动的十首歌颂其功绩的四言诗,因镌刻在十块鼓形花岗岩上而得名,石鼓文的笔画均匀流畅、笔力雄健,字形结构端庄均衡,体式稳妥,表现出一种雍容典雅的风范,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技巧功力以及成熟的审美修养,从而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从西周到战国,伴随着文字应用的不断普及和制作手法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作品效果的追求也更加自觉,而风格的多样化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意识地利用书写活动来满足审美需要,将汉字的实用性与艺术价值结合到一起,是书法成为这一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体现。
四整饬端庄的小篆秦始皇建国后,立即颁布了一项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废除与秦国字体不相符合的六国字体,将原有的六国字体加以规范整理作为新的标准字体。
后人将秦朝统一后的标准字体称为小篆,又叫秦篆,而将此前的所有字体统称为大篆。
据史书记载,整理和制定标准小篆字体的工作是由秦朝丞相李斯来主持的,所以后人便将李斯视为擅长篆书的书法名家,他也因此名列书史。
在秦朝,小篆字体主要是用在正规、庄重的场合,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字,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巡游各地,先后在山东、河北和浙江等六处刻石记述自己的功业,这些刻石上的字迹,传说是李斯所书写的,但并无确切依据。
时至今日,秦代刻石绝大部分都已毁灭,仅存的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两块残石,字迹也都模糊难辨。
不过依靠保存下来的早期拓本,我们仍然可以领略到秦朝小篆的风格面貌与技巧特征。
与大篆相比,秦朝小篆保留了从前秦国的字体结构,但已经基本去掉了象形因素或装饰成分,其方整的结构显得更加抽象,流畅的笔画则突出了对书写技巧的要求,这种风格与刚刚建立起来的统一政权的施政理想十分协调,表现出一种均衡和谐、秩序井然的美感。
除了这些刻石以外,还有一些秦朝诏版权量等器物上也刻有小篆书写的文字,这类字迹不像刻石那样工整严谨笔画相对随意草率,这种面目是小篆在当时日常生活中应用情况的真实体现,从审美角度看,别有一种自然、朴实和稚拙的趣味,成为书法风格中一个特殊的类型。
统一的秦朝虽然之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然而它的文字政策与书法标准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取代秦以后,继续沿用了秦朝的许多制度,在书法上,汉朝以新兴的隶书作为标准字体,但小篆仍然作为一种装饰字体被应用于郑重场所,而且在使用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汉代篆书主要用于碑刻,著名的篆书碑刻有袁安碑、袁敞碑等,其字体风格和书写技法,在继承了秦代小篆传统的基础上,更突出了毛笔书写所特有的流畅与节奏感,风格严谨而成熟。
汉代大量的隶书碑刻中,绝大多数的碑铭题额都是用篆书字体书写的,汉碑题额的字数或多或少,位置也大小不一,通常在书写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字形作修饰改造,有的削减笔画,有的增加曲折,有的将字形穿插交错,形如图案,有的则从容婉转,如手写原迹,这些碑额的多变手法及其效果,表明汉代书家对篆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都比以前有了新的提高。
作为一种装饰性字体,汉代篆书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明显的美术化趋势,例如甘肃出土的《张掖都尉棨信》和《武威张伯升柩铭》都是书写在丝麻织物上的原迹,书写者在保持运笔轻松流畅的同时,不约而同的将笔画曲折延伸,使字形变得方整饱满。
此外,大量的汉代瓦当,则是将少则一两字,多则十几字的内容通过精心的设计安排在圆形空间内,对文字的变形改造与装饰处理手段奇趣横生,层出不穷,使原本工整严谨的篆书字形焕发出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汉代以后,由于字体的变迁,篆书的使用功能日益萎缩,人们对篆书结构逐渐生疏,书写水平也逐渐衰退,东汉以后的一千多年间,擅长篆书的书法家寥寥无几,其中成就较为显著的只有唐代的李阳冰,他的篆书在学习秦代小篆的基础上,将字形结构向圆转宽阔改变。
虽然功力扎实,但笔画和体式都略显板滞,对后人有一定的影响。
但对于当时,陷入低谷的篆书书体来说,已经于事无补。
六、汉隶的辉煌陕西汉中的褒斜古道,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勤劳智慧的先民,在险峻的悬崖上修筑栈道,使军队、商旅得以畅行,东汉时期又在此开凿了石门隧道,重新打通已经废弃的古道,这在当时堪称是一项壮举,时至今日,虽然褒斜道的实用价值已经失去,但因山崖上保留了大量记述石门栈道的开凿修筑经过的文字,使这里成为一处注明的文物名胜,其中最有价值的便是多种东汉摩崖石刻。
如同祖先曾经把记录事件的重要文字镌刻在甲骨或青铜器上一样,汉代人则喜欢把重要的文字记载在镌刻在坚硬的石头上,以期长久保存和流传下去。
到东汉时期,人们普遍重视名节,社会上盛行树碑立传的风气,除了记录事件,对于德行、业绩显著的人,亲朋好友都要为其刻碑来歌功颂德,因此留下了大量碑刻,东汉石刻的种类很多,数量最大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把文字刻在人为加工的巨大石板上,称为碑版,另一类则是刻在天然石壁上,称为摩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