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作业指导书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作业指导书

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作业指导书
南水北调温博X标特殊土处理工程——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XXXXXXXX项目部
20XX年X月
1. 目的
为了指导本标段强夯法处理渠道部分湿陷性黄土基础的施工,而编制本作业指导书,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2. 范围
适用于本标段渠道部分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基础的施工。

3. 相关文件
招投标文件;
《总干渠温博段(第3标段)黄土状土湿陷性处理布置图(1/7~7/7)》(NZS Ⅳ(Wb3)-X001-3-01~07);
《温博段渠道湿陷性黄土强夯、重夯、土挤密桩地基处理技术要求》;
《强夯试验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等。

4. 术语/定义
本作业指导书采用局《质量管理企业标准》中相关的术语/定义。

强夯法:又名动力固结法或动力压密法。

这种方法是将很重的锤(一般为100~400kN)从高处自由落下(落距一般为6~40m)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提高地基土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

减振沟:为了避免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产生的有害影响,采取挖沟的防振措施。

减振沟一般尺寸为深3m,底宽1m,边坡1:0.7,起始位置位于强夯外边缘线外4m,现场试验时应对减振沟的减振效果进行检测,若不能满足减振效果,需调整减振沟的位置及尺寸。

5. 职责
5.1本作业指导书由项目总工负责保持和改进。

5.2施工技术部负责强夯施工的技术工作以及资料管理和归档。

5.3质量部负责强夯施工的质量控制。

5.4安全部负责强夯施工的安全管理。

5.5试验室负责强夯施工的检、试验工作。

5.6测量队负责强夯施工的测量、放线任务。

5.7基础处理施工队负责强夯施工的实施。

5.8对外协调部负责强夯施工的外围施工环境。

6. 工作流程
6.1工序流程
强夯法施工的工序流程见图1。

图1 强夯施工工艺流程图6.2施工工序
(1)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清基厚度为30cm。

(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强夯采用履带吊配20t强夯锤夯击,起重就位后,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起吊至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及时整平坑底;
(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6)用推土机填平夯坑,并测量场地高程;
(7)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8)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6.3质量控制
6.3.1质量控制要求
(1)强夯点位偏差应小于5cm;
(2)夯锤应保持垂直,其倾斜度不大于30º;
(3)在强夯区已有砼建筑物附近的强夯,监理人可根据承包人的试验结果,由强夯振动影响范围重新确定处理边线,以保证已有建筑物的安全;
(4)在有砼施工区的强夯区,根据强夯试验所确定的振动影响范围,应提前完成强夯施工。

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详见表1。

表1 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
6.3.2质量保证措施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各级技术管理部门采用技术交底制度,对各部位的质量要求、操作要点、注意事项逐一落实,确保施工质量要求的正确实施。

(2)测量施线严格按照甲方给定的坐标点执行,划出网格线(点)应妥善
保护,技术人员应经常进行复查,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3)放夯点轴线前,技术人员对控制点严格检查无误后,进行放线定位。

为使夯点中心准确,其中心用10cm长铁钉定位,再洒上白灰,并以锤底为半径划上白圈,确保夯锤就位准确;
(4)施工前技术人员认真查看图纸,对图纸上的夯点进行编号,检查夯锤、落距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5)施工中要保证每点的夯击能量及夯击击数,设专职施工人员进行施工记录。

记录员要特别监督检查夯锤的落距和夯击数。

(6)强夯试验时,施工员必须复核夯点位置,对夯点位置不清或偏移时,应用钢尺用相邻点位重新定后再施工。

对当日完成的夯点应标注在施工图上。

施工记录内容齐全,字迹清晰,签署齐全,当日交工程技术负责人验收。

施工交接时,必须交接清楚。

(7)施工吊车保持平稳和垂直,夯位准确,施工过程中如发生偏锤应重新对点、出现歪锤时应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坑底垫平后才能继续施工。

(8)技术负责人负责质量监测工作,定期和不定期对施工中的每一环节进行检查,如不符合技术要求,要及时纠正。

另外,施工中发现特殊情况,应及时通知业主和监理单位,以保证施工质量。

6.4安全施工措施
(1)工程开前对施工人员进行进场安全交底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2)进入现场的相关人员必须配戴安全帽。

(3)施工及管理人员配戴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

(4)对临时工须进行岗前培训及安全教育,签定安全协议书后方可上岗。

(5)吊车操作人员必须做好设备运转记录,经常检查设备各部的运转情况,及时排除隐患,操作人员交接班应签字。

设备如有故障应在本班处理,做到设备在操作人员接班时处于完好状态,特殊情况做好记录移交一下班处理。

(6)夜间作业应解决作业面的照明,如用电应由专职电工负责。

(7)现场工作人员如发现围观群众,应劝阻其离开现场。

(8)施工人员应在开工前,确定场区内是否有地下设施(各种管道及消防设施),避免造成不必要伤亡及经济损失。

高空是否有高压线等影响作业人员及
设备的安全。

(9)根据国内大量工程的实践,强夯所产生的振动,对一般建筑物来说,只要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如10~15m),一般不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对振动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或精密仪器设备等,当强夯振动有可能对其产生有害影响时,应采取防振或隔振措施。

7. 记录
7.1强夯施工过程中检测
强夯施工过程中现场施工工程师负责下列检测工作:
(1)开夯前检查夯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在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和漏夯及时纠正;
(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
(4)施工过程中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以备以后对强夯效果进行评定。

7.2强夯检测
由测量队配合试验室进行夯前、夯后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检测的项目有:(1)夯沉量(包括每击夯沉量)及地面变形实测;
(2)在夯击点以外一定范围布置振动检测点,以检验强夯对周围土体和建筑物的扰动影响;
(3)挖探坑分层检测土的容重、含水量、孔隙比、颗分、相对密度和击实最大干密度等(夯前、夯后);
(4)夯击过程中的孔隙水压力观测;
(5)动力触探(夯前、夯后);
(6)标准贯入(夯前、夯后)。

检测工作在强夯区施工完成7日后进行,在每个强夯区各布置钻孔一个,进行取土及标准贯入试验,通过强夯前后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对比来评价地基土层强夯效果。

强夯结束后应间隔7~10天,对强夯应从夯击终止时的夯面起至其下5~8m 深度内每隔1.0m取样进行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干密度、湿陷系数,并满足处理深度范围内土层的湿陷系数小于0.015。

7.3记录表格式
强夯施工现场工程师应填写的记录表见附表1~5。

试验室常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采用常规使用表格。

附表1:施工放线控制网记录表;
附表2:强夯施工记录表;
附表3:强夯施工现场记录表;
附表4:强夯地基施工记录;
附表5:强夯施工工程量签证表;
7.4质量评定
单元质量评定应依据设计文件及相关规范、规程的常规表格由质量部进行填写。

7.5资料整理、归档
各部门/施工队负责填写的施工记录、检试验记录各自进行整理,完工验收后交施工技术部由专职文档管理员进行归档。

附表1:施工放线控制网记录表
作业指导书
附表2:强夯施工记录表
强夯施工记录
工程名称吊车名称
施工队长
夯锤重量吨夯底直径米夯锤落距
施工员
强夯第遍施工日期:200 年月日至 200 年月日记录员
第10页共16
第11页共16
第12页共16
附表3:强夯施工现场记录表
施工单位:
工程名称:施工日期:年月日
建筑物名称:夯击遍数:第遍
工程负责人:记录:
附表4:强夯地基施工记录
施工单位:施工日期:至
工程名称:
建筑物名称:占地面积: m2
场地标高:m 地下水位标高:m
地层土质:
起重设备:夯锤规格:重量
夯击遍数:第遍本遍每个夯击坑击数:击本遍夯击坑数:个本遍总夯击击数:击
总夯击遍数:遍总夯击坑数:个
平均夯击能:t·m/m2 总夯击击数:击
场地平均沉降量: cm 累计: cm
工程负责人:记录:
附表5:强夯施工工程量签证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