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工法Dynamic Consolidation Method for Intensify of Self Weight CollapsingLoess1 前言 (1)2 工法特点 (2)3 适用范围 (2)4 工艺原理 (2)5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6 材料与设备 (5)7 质量控制 (6)8 安全措施 (6)9 环保措施 (7)10 效益分析 (7)1.0.1黄土【loess】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1.0.2 黄土成因与分布第四纪形成的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黄土的粒径范围:0.005mm~0.05mm,其粒度、成分百分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有所不同。
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黄土的矿物成分有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及自生矿物3类。
碎屑矿物主要包括石英、长石和云母,占碎屑矿物的80%,其次有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磁铁矿等;此外,黄土中碳酸盐矿物含量较多,主要是方解石。
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含水赤铁矿等。
黄土的化学成分以SiO2占优势,其次为Al2O3、CaO,再次为Fe2O3、MgO、K2O 、Na2O、FeO、ΤiO2和MnO等。
黄土的物理性质表现为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且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也易造成沉陷和崩塌。
黄土颗粒之间结合不紧,孔隙度一般在40%~50%。
黄土是指原生黄土,即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均一土体;黄土状沉积是指经过流水改造的次生黄土。
中国北方新生代晚期土状堆积物中常见有古土壤分布,尤以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中最为普遍。
在黄土古土壤层下部的白色钙质沉积层常以结核形式表现出来。
钙结核的形状有长柱状、不规则树枝状及圆球状等,一般长15~25cm,宽5~10cm。
黄土在北半球各大陆均有分布,以中国北方的黄土最为典型,在黄河中游构成了著名的黄土高原。
中国黄土的分布区介于北纬34°~45°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位于北半球中纬度沙漠-黄土带东南部。
黄土分布还与东西向山脉的走向大体一致,昆仑山、秦岭、泰山一线以北黄土分布广泛。
中国黄土的总面积为 380840km2,黄土状沉积的总面积为254440km2。
其中黄河流域黄土面积为317600km2。
黄土的厚度各地不一,陕西泾河与洛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最大厚度可达180~200m。
中国黄土物质主要来自里海以东北纬35°~45°的内陆沙漠盆地地区。
沙漠盆地中的上升气流将粉尘颗粒输送至高空,进入西风环流系统,随着西风带的高空气流自西向东、东南飘移,至东经100°以东的地区发生大规模沉降。
堆积起来的粉尘颗粒,由于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发生次生碳酸盐化形成黄土。
1.0.3 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1.0.4 黄土的分类见下表:1.0.5 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经综合比较强夯法、CFG桩法、粉喷桩法、堆载预压法及换填法等,最终选定经济、环保、节省工期的施工方法——强夯法。
2 工法特点2.0.1 本工法是以动力固结理论为基础,采用起重机械,反复“吊起-下落”夯锤,使地基土“液化-触变”,从而达到密实、消除黄土湿陷性的地基处理方法之一。
2.0.2 本工法采用中型机械,耗费材料极少。
2.0.3 本工法操作简单,使用人力很少,而质量容易保证。
2.0.4 本工法产生的振动及噪音大,这是其缺点。
2.0.5 本工法不适宜50m内有建筑物,或周围有潜在滑坡体的情况等。
3 适用范围强夯法适用于处理一般粘性土、饱和砂土、碎石土、粉土、人工填土、湿陷性黄土、淤泥质土等地基,从而提高地基强度,降低压缩性,提高土层均匀性,减小地基不均匀沉降。
本工法适用于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
4 工艺原理4.0.1 土力学有效应力原理饱和土体内任意平面上受到的总应力可分为有效应力和空隙水压力两部分,即总应力σ=有效应力σ′+空隙水压力μ并且,土的变形(压缩)或强度的变化都只取决于有效应力的变化。
4.0.2 动力固结理论土木工程地基土常常为第四纪土,其中含有有机物,以微气泡形式存在(含气量约占1%-4%),在强夯该土过程中,气相体积被压缩,加上孔隙水被挤出,两者体积均减小。
在重复夯击作用下,气体被压缩接近于零时,土体变得不可压缩,相应地孔隙水压力上升到与覆盖压力相等的能量级时,土即产生液化——吸附水变成了自由水,土的强度达到了最小值。
与此同时,夯点四周形成规则的垂直裂缝,出现涌水现象。
停止夯击后,当孔隙水压力消散到小于土粒间的侧向压力时,裂隙即自行闭合,土中水的运动又恢复常态。
随着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土的抗剪强度和变形模量有了大幅度增长,这是由于土粒间紧密接触,以及新吸附水层逐渐固定所致,这乃是土的触变性。
4.0.3 梅纳公式Z = a (mh)0.5 = a(E/g)0.5其中 Z——强夯有效处理深度(m);a——修正系数,a = 0.30~0.60;m——夯锤质量(kg);g——重力加速度(m/s2);h——夯锤落距(m);E——夯击能(KN.m)。
4.0.4 强夯工艺参数·夯锤和落距现有机具的夯锤重量为10t,主夯和副夯的夯锤落距取10m,即单击夯击能为1000kN.m。
满夯的夯锤落距取7m,即单击夯击能为700 KN. m。
·夯击点布置及间距强夯处理范围覆盖该路段整个路基处理区域,采用的夯锤锤头直径为4m,静压约8.0Kpa,主、副夯击点布置采用等腰三角形布点。
各夯区外侧边缘以夯锤外侧边缘和夯区外缘平齐为准,夯区外侧夯点间距可作小范围调整。
·夯击击数与遍数单点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②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③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符合以上要求时的夯击次数即为该点的最佳夯击次数,以后各点击数也可按此确定。
夯击遍数主要是根据地基土的性质和平均夯击能确定,夯击遍数为一次主夯、一次副夯和一次满夯。
第一遍为主夯,夯击点间距取5米,按正方形布置;第二遍为副夯,夯击点位于第一遍主夯的四个夯击点中间,使两个主夯点和一个副夯点构成等腰三角形;第三遍为满夯,单击夯击能为700 KN.m。
·夯击能根据施工设备、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深度确定强夯的主夯、副夯单击夯击能取1000kN. m2,满夯单击夯击能取700kN.m。
4.0.5 对于填方路基地基,强夯处理宽度为路基两侧排水沟外缘以外5m之间的范围。
4.0.6 对于挖方路基地基,强夯处理宽度为路基两侧边沟外缘之间的范围(设置碎石落台的路段包括碎石落台宽度)。
4.0.7 地基处理宽度范围内(除深沟壑路段),清除大地表面植被或土壤层后直接进行强夯处理。
4.0.8 布设挡土墙的路段,挡土墙位置处必须保证墙底地面高程等于墙底的设计高程。
因强夯引起地面高程小于墙底设计高程的路段,应回填夯实至墙底设计高程。
4.0.9 涵洞位置处的地基必须先强夯处理后,再进行涵洞施工。
5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5.1 工艺流程5.0.1强夯法施工工艺流程见图5.1.1,其中第一遍点夯为主夯,第二遍点夯为副夯。
5.0.1-1强夯法施工工艺流程5.2强夯施工步骤及注意要点5.2.1 清理并平整场地,测量强夯前场地高程。
按照设计要求清理表层的草皮和腐殖土层(一般路段清表厚度不得小于15cm,腐殖土层较厚及附着有非适用材料的路段应将其清除彻底),并挖除局部的淤泥、翻浆土层,积水路段应排除积水并将土翻松晾干。
预先估计强夯后可能产生的平均地面变形,并以此确定夯前地面高程,然后用推土机平整。
强夯施工前应认真查明强夯场地范围内的地下建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措施,以免因强夯施工而造成破坏。
同时对路基范围内的坑洞、水井及平整土地中填埋的浅沟壑进行调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可能产生的路基质量隐患。
5.2.2 试夯选择有代表性的路基回填位置一到两处,长度可定为20m作为试验段。
每一夯点可先连续夯击5次,然后按验收规范检测压实度,并测量高程。
如能满足设计要求,可据此进行正常施工;如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应继续增加夯击次数,直至满足设计要求密实度为止,并记录其夯击次数。
5.2.3 铺垫层或降低地下水位对地下水位较高的饱和湿陷性黄土,需在表层铺0.5m左右厚的松散性材料或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目的是在地表形成硬层,用以支撑起重设备,确保机械通行和施工,也可加大地下水和地表面的距离,防止夯击时夯坑积水,土体发生流动或夯击效率降低。
铺设的垫层材料中不能含有黏性土。
5.2.4 强夯施工步骤:①在整平的场地上标出第一遍夯击点的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②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击点的位置;③测量夯前锤顶高程;④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倾斜时,应及时整平坑底;⑤重复上述步骤④,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⑥换夯点,重复上述步骤②至⑤,直到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⑦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⑧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
最后按上述步骤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夯实,满夯锤印搭接不小于1/4夯锤的直径,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5.2.5 强夯加固土层的顺序应该是:先加固深层土,再加固中层土,最后加固表层土。
5.2.6 除了测量夯击后地基土的密实度以外,还应注意,夯击次数的控制是以最后两击的夯沉降量之差不大于5cm为准的;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较大隆起,一般控制为小于等于10cm。
5.2.7 深沟壑路段地基的特殊处理若深沟壑路段的路基填料采用就地取土时,即路基填料同样为湿陷性黄土时,原地面清表完成后,直接进行强夯处理,然后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进行正常的路基填筑,每填高2m,进行1次强夯处理,同样要求最后两次夯沉量之差不大于5cm,直至此路段回填至设计要求的路床高度(设计要求:路床顶层掺加8%的熟石灰进行稳定),再进行最后一次强夯处理。
5.2.8 土的天然含水量在低于塑限含水量的1%~3%或液限含水量的0.6倍,且接近最佳含水量时,强夯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