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庄与孔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老子、庄子、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
那首先想到的就是孔子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从孔孟到荀子,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遍一发不可收拾,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就连清朝时期的戊戌变法中也有所应用,是把西方的政治学术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维新变法在清朝,这一时期康有为面临着仍然强大的封建势力,资本主义虽初步发展但力量弱小,因此康有为借助孔子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以减少资产阶级改良的阻力。
它表现出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总之儒家思想从创立、发展和运用,无论是利用还是批判,始终是为现世所需。
儒家思想构成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它的优秀内涵方面从古至今体现了人本主义,强调人的道德感化,这在我们今天的改革关口,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需要儒家的“德治”中合理的成分,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吸收儒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是我们对儒家的态度。
①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法律的影响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欢迎主要原因就是它的等级性和血缘性。
儒家法律以血缘情感为心理基础,以宗法人伦为主要内容,其中心是“三纲五常”。
宗法制度在西周演变而成,秦汉则成为宗族制度,明清以后变成家族制度,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血缘纽带一直未受到根本的松动,以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为社会核心组织的
性质却坚实地固定下来。
宗法家族伦理被视为法的渊源,并凌驾于法律之上,以朝廷和家族为本位,因此古代的法律最主要的精神仅有两条,孝于宗族和忠于王朝。
如秦简中的《封诊式》记载了两个案例,一则是:甲向官府控告自己的亲生子丙不孝,要求官府对丙处以流放,官府完全满足了甲的要求。
另一则是:甲以自己的亲生子丙不孝为由,提出控告,要求官府对丙处死刑。
官府当即就派令吏前去把这个不孝子捉拿归案。
这两个案例就表现了封建时期的儒家思想以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为社会核心组织的性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实际上是将人们的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儒家所推崇的伦理道德、伦常纲纪是通过礼来维持完成的,认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这些礼的要求渗透在法律的各个方面,使法律的不平等差别对待成了一种理所应当的“公平”于是将“八议”制度入律,在法律上明确了贵贱不同罚,自此,历朝历代相沿不改,“八议”成为封建法典的最基本内容之一。
儒家思想对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法律思想至今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我们要做的就是消除其中一些妨碍现代法治建设的传统和习惯,保留一些好的思想,努力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
②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伦理道德
简单的说就是“三纲五常”。
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封建社会时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这种思想到现代社会虽然没有那么绝对但也有残存。
今天三纲五常也有积极方面,它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很多积极作用。
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在“三纲”的伦理关系中,主导方应该承担起更多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当家作主”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
有了“三纲”,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就会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由此可见,作为儒家传统伦理基础的“三纲”依然是处理现代人际关系的根本大纲,已经根深蒂固的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无法提出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完善,使其适应于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老庄与道家学派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当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人们已经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在很多人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今天,人们在快节奏过后、在拿到工
资,交了房屋水电、买了米面还有剩余的时候突然想到的就是老庄的思想、老庄的境界。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①无为与当代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道家主张无为,始终是在努力消除现实生活中的两种对立:一是现实社会中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二是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说不要以心智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的造作去帮助自然,乃至毁灭自然。
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凭借那么一点点非常有限的片面的知识,仰仗着自己几乎无法控制的现代科学技术,便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发展,满足日益膨胀的功名利禄的需要,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狂妄自大地扬言要征服自然,于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甚至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这都是违背自然之道、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必然结果,它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恰恰相悖。
②“无为”思想对治国安民的启示
无为而治思想所包含的尊重“自然”自身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维护宇宙中“各系统”天成的运行规律—“道”的思想,对于进一步
从哲学的层面总结建国后的经济建设过程和社会政治生活,理解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要求和意义都有一定的帮助。
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长期以来推行的是“有为”政治的政府。
“有为”也好,“无为”也罢,关键是看在治理社会和发展经济中是否遵循各自发展规律。
如按事物自身规律办事,这种“有为”也就是“无为”。
若相反,尽管是取“无为”但还是未得其“道”。
如以搞运动的方式来搞经济建设,诸如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今天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急功近利,以及一届班子一个规划等现象。
对照古训,确有值得进一步吸取经验教训的地方。
③道的养生思想
现在社会人们茶余饭后关注跟多的就是养生问题,这个问题早在老子时期就有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养生文化传统悠久。
而在传统养生学说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道家的养生学说。
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的影响和促进。
天人合一是自然与人的统一性的命题。
道家指出自然贵真,于是人们通过身体的“精、气和神”而发展到宇宙的“气”的概念,炼气修炼就由身体导引术“器”而“道”化的过程,当身体的真气与宇宙的真气同步,也就天人合一,就能直接感受到道。
道家倡导的精神是“无为”、“无私”、“厚德载物”、“以道进德”,德是道家文化的核心,也是修炼的终极归宿和修炼的至高原则。
故而,中国道家炼气修炼是“天人合一”的炼气修炼的方法技术学。
可以健
身、强身、养生和发展心理智慧,可以通过对气的宣导利用用于养生和疾病的治疗,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和继承者。
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指导后人。
总而言之,无论老庄还是孔孟这些人的思想和哲理都对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政治就教会了我们对在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文化中好的一部分为我们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