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姓名:何应伶学号:2009021137班级:政法经济系09级思政1班摘要: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责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思逐渐淡漠并日趋淡化,本文以社会责任的概念,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原因,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方法及重大意义方面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责任意识培养一社会责任的概念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

社会责任感是公民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和态度,对自身社会权利与义务的自觉认识,是一个人健康社会化的内驱力。

它具体表现为个体思维的社会化,即把思考对象由自我扩展到社会;还表现为个体对社会生活主动而全面的参与行为。

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公民,其社会责任感的内容不同。

二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一) 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是有理想的,他们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头地,但有的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的梦幻里,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

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

(二) 缺乏人生奋斗目标,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

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必然从自身的利益需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人们必须学会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

个人的个性和地位真正凸现出来了。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责任明显增强。

(三) 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

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但同时又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惟有坐上个人奋斗的小舟才能游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

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压力下,目光定格在个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

当集体与个人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体,并以“我”为主;当公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的原因通过对我们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淡漠现状的分析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分析如下:(一)传统的意识导致的人们心理的失衡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不是意识” 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也就是说,社会意识”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改革开放后,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享受到了过去时期想都想不到的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成为人们普遍的目标。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商品市场经济所奉行的价值利润原则刺激了人们过去被政治气氛压抑的私欲,人们便感到过去“神圣”的传统是多么的苍白和无力。

于是过去那崇高的精神品格,那伟大的偶像人格都失去了神圣的光彩。

失落的“神圣”传统,使公民个体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心理基础受到冲击,必然造成社会的震荡和人们心理上的失衡。

(二)道德缺失造成个人价值观的失落市场经济建立以前,我们的社会思想道德体系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

而计划经济时期的道德体系,则与我国古代传统道德一脉相承:即在义与利的价值导向上,都重义轻利;在公与私的价值取向上,都强调公重私轻;在理与欲的价值动向上,都重理轻欲。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社会的快速变迁,面对社会利益的巨大调整,公民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已从纯社会本位走向了个人本位,原本不为强调的自主意识、个性独立意识、功利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了大力的彰显,且又超过了一定的度,从而使得人们将关注的目光过多地聚焦于自己的身上。

同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又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财富上,人们在社会竞争下,无形中把个人的成败都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为了财富的获得、物质的享受,社会传统道德体系失去了基本的规范作用,原有的社会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体系解体。

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三)西方消极文化思潮的渗透。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断传播到中国,其中既有积极的文化,如科学技术,优秀的管理理念,也有消极的影响,特别是个人本位主义和存在主义等。

这些理论正好为那些道德判断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所接受,从而为我们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找到了理论依据,在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从而致使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和淡漠。

(四)、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

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价值意义上存在多种可能,也就是说它对社会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的建立给我们大学生的价值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价值观。

因为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以所获得利润的高低作为评价市场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不知不觉地片面强调自我价值,而极少考虑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

(五)网络信息技术的负面效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和丰富多彩的时代内容,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已经预料的和没有预料到的负面影响。

我们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很少参与社会活动,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利用网络技术的非法行为对涉世不深又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我们在选择、取舍网络信息造成了困惑和迷惘,这无形中导致了我们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淡化。

(五)家庭教育的误区。

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父母过分珍爱,过分袒护和放纵,会自觉不自觉地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使他们变得任性,缺乏责任心和同情心,意志薄弱,鄙视劳动,不关心他人,唯我独尊,逐渐形成了权利意识强烈而义务感和责任感淡薄的心态。

(六)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工作对此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手段,方法僵化、内容空泛、实效性差是大学生责任教育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

学校显性课程的教学方法欠佳,未能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到位,不利于大学生养成求真、求善、求美的社会使命感。

(七)大学生个体意识水平较低和个体价值定位不准。

一方面许多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高。

他们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不能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生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因而缺乏社会使命感。

他们意识到自己责任的同时,不能把它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内心信念,升华为义务感,也就无法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个人价值定位不准,“为什么上大学、在大学学什么、将来能够做什么”不够明晰,显得盲目无所适从。

三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以上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和造成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感不强原因的分析,我们该如何在当今和谐的背景下培养我们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能够有效的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到底又有哪些呢?(一)强化责任主体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作为责任的主体,具有公民的权利和意识,也必须具有责任意识。

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清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和强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我们知道,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共生共存、辩证统一的。

部分大学生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会责任感,是因为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以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必定会受到影响。

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的,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没有生产关系的完善、精神文明的进步,就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

这就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个人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流”。

个人价值要实现,唯一的途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在于每个人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因此“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我们大学生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就会自愿地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教师是领头羊,师德是师资队伍内涵建设的灵魂,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素质结构的优化,关系到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质量[4]。

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首先要严格选拔和任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直接面对的是学生,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表率和模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其次,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

教育高校教师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学而不厌。

最后,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围绕“八荣八耻”,深入思考新时期的师德标准,把“八荣八耻”自觉贯穿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育人实践中,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谐社会的动手能力在责任情感、责任信念形成的过程中,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在开展大学生责任教育过程中,应该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这种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责任,积极拓宽大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渠道,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锻炼机会,使他们能够接触社会、以成熟的观点认识社会现象、宣传提倡良好的社会风尚、坚决批判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社会现象,从而培养自身判别是非、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学研究实习基地等建设,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研、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试点推行大学生到基层挂职锻炼计划,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服务、社区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这些都有利于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服务大众,引领社会和谐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