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潮汕话与潮汕话中的古汉语

潮汕话与潮汕话中的古汉语

潮汕话与潮汕话中的古汉语
08级通信工程张起彤08379082
潮汕方言,又称潮汕话,潮州话,是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等市及所属各县区,汕尾市大部分地区,以及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的方言,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

旧时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今以汕头市话为标准语。

潮汕方言是一支独特而古老的汉语方言,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潮汕由于远处东南海隅,限山阻海,与外界交流殊少,因此原有的语言风貌大体保存下来。

作为广东三大方言之一的潮汕方言古朴典雅,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被誉为研究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本文介绍了潮汕话中常用的一些字词,俗语,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潮汕话中保留的一些词汇与古代汉语的关系。

本文注音用宽式国际音标,声调:
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
潮汕话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单音节的古词,其中一些常用的古词是现代汉语少用或不用的。

如潮语中说“索”不说“绳”,说“齿”不说“牙”,说“铰”不说“剪”,说“箸”不说“筷子”,说“食酒”不说“饮酒”等等。

下面先介绍一些潮汕话中的常用字词。

是(si6),是,表示肯定
唔是(m7, si6),不是,表示否定
有(u6),有,表示存在
无(bho5),没有,表示不存在
孬(mo2),不好,不准
免(miang6),不用
勿(mai1),不要
呾(da1),说
多谢(zoi7 ,sia7),谢谢
囝(gian2),
我(ua2),我
汝(le2),你,《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伊(i1),他/她/它,宋代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阮(uang2),我们
俺(nang2),咱们
恁(ning2),你们
伊人(i1,nang7),他们
底个(di7, gai5),谁
乜个(mih8,gai5 ),什么東西
这个(zê6 ,gai7),这个
许囝(he7 ,gian2) ,那里
底囝(di7 ,gian2) ,哪里
雅(ngia2),美丽、漂亮
肥(fei2),胖。

古汉语有如“环肥燕瘦”
跤(ka),脚
寒(nhan2),冷
宰(tai2),杀,口语多用宰。

宰猪、宰人。

惊(gia3),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目(mak1),眼
箬(hio1),叶子。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悭(qiam4),节省
晓(hiao2),知道
厝(cu4)指房子。

散纸(suanh2)零钱。

冥(me2)夜晚。

剁(douk1)砍
曝(pak1)晒
落雨(lo1,hou4)下雨
日(zeg1)太阳,也称“日头”。

顶(物之上方),如,山顶(山上)。

脚(物之下缘),如,树脚(树下),山脚(山下)。

底(物之下方),如,水底(水里最下处)。

奥(最深处),如村奥(最里村)。

脰(am5),脖子。

但“脖子”潮汕话多念为,疑另有它字。

《资治通鉴》卷四篇“乐毅行武王之道”: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涂(tou2),泥土。

许氏《说文》,原无涂字,至宋徐铉(鼎臣归朝,故称宋。

)奉诏校正《说文》,始于土部新土付涂字。

其文云:泥也。

从土,涂声,同都切。

青盲(cen1 men5),谓瞎眼,瞎子,原指青光眼。

《后汉书·李业传》:“是时犍为任永及业同郡冯信,并好学博古。

公孙述连征命待以高位。

皆托青盲以避世难。

”唐代沿用此词,唐·孔颖达注《诗·大雅·灵台》:“矇瞍奏公”云:“有眸子而无见者曰矇,即今之青盲也。

”潮汕方言也有此用例,俗语说,“青盲乞目睭金胀死”,意思是说瞎子以为被正常人占了大便宜。


宿(siu7),通常指动物住的地方。

如“猪宿”(指猪圈)。

古汉语也有“住宿的地方”的意思。

《周礼•遗人》:“三十里有宿。


卵:蛋。

在潮汕话中所有的蛋都统称卵,如鸡蛋称为鸡卵。

古语中也有:“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东司(dɑnɡ1,si1)潮汕地区的农村中称露天的茅厕为“东司”。

宋·无名氏戏文《张协状元》第十出:“做殿门由闲,只怕人掇去做东司门。

”“东司”是因厕所位于住房的东方而得名,即“东方的厕所”。

虽然,现在农村中的茅厕已逐渐改造为现代化的卫生间,但仍流传着许多有关“东司”的俗语。

如“东司头耗小影——臭相”,厕所里照的相,臭的。

意谓人不讲理,喜欢占小便宜。

“放屎扶东司墙”,拉屎都要用手扶住厕所的墙壁,意谓做事小心翼翼,怕死得很。

潮汕地区曾经有“东司”的民居风俗也就被这些俗语记录了下来,而且在再也看不到“东司”的将来还会使用下去。

溺/屎溺:溺者,尿也。

《庄子》:“道在屎溺。


食,吃的统称,“吃酒,吃菜”叫“食酒,食菜”,食糜意为吃粥。

糜,粥也,稀泥貌者也可称之。

如晋惠帝:“何不食肉糜?”,荦确糜(烂泥巴)。

荦确:凡颠沛不平貌。

荦确石,见于韩愈<山石>一诗。

企(khia6)立也,如企鹅(站起来的鹅),企壁(卖身女),企起来(站起来。

),音。

行(gia2)今普通话之“走”,古谓之“行”也。

如普通话的走路,闽南语“行路”(行之于路)。

走(zao2),急行也,即普通话的“跑”,古语谓之“走”也。

而闽南语里的“走路”,字面为“奔跑于路”,而且有“逃跑”、“逃亡”之义。

如暴走。

①②③摘自/z/q155811461.htm
猴(gao2)爬、跨的意思,象猴一样爬上树,在潮州方言中,爬是指四脚着地的,但一般情况下,潮州方言中,在平地中爬,就用爬,如果是向上的爬,一般用猴(动词),如猴树。

《红楼梦》,有几处用了猴,如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中“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说:‘好姐姐,给出牌子来,叫他们要东西去。

’”③
箸,筷子《世说新语》: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月,月亮,也有些潮汕人称为“月姑”或“月姑娘”或“月娘”。

十五赏月叫“赏月娘”底,用为疑问代词,如“底个”、“底块”等。

韩愈被贬到潮州,有一句诗:“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

翘楚——厉害、有本领、有种、有钱等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楚,杂薪之中尤为翘翘者,我欲刈取之。

”本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来比喻杰出的人才。

物(mueh8)东西,“物”字单独作动词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见不到这种用法,但潮汕方言就保留下来。

在潮汕话里,几乎每一个动作、行为找不到贴切的表达都可以用“物”字来代替,是个十分活跃的动词。

这个用法很古老。

潮汕话“物”还可以用作动词,实乃罕见!《荀子·天论》:“思物而物之”,第二个“物”字就是动词,和潮汕话的用法一样。

古汉语还常用有“物其土宜”、“物土方”之类的话,“物”用作动词。

悦(ruɑh8)古书多作“说”。

喜欢上,使人喜欢的意思。

《诗·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怿,同“悦怿”,即被其美所迷。

司马迁《报任少安书》:“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说,同“悦”。

现代汉语“悦耳”、“悦目”是沿用古代汉语的说法,一般不用“悦”作动词,而潮汕话一直用“悦”作动词,爱慕,指被异性所吸引。

如“相悦”,指相互倾心,恋爱。

正(zianh4)《古小说钩沉·裴子语林》:“谢万就安乞裘,云:‘畏寒。

'答曰:
‘君妄语,正欲以为豪具耳!若畏寒,无复胜绵者。

'”此例中的“正”字有些
注家误为“正要”,其实是“只是”、“只不过”的意思。

同书有另一用例:
“(孟业肥甚,武帝欲称其重。

)业入见,武帝曰:‘朕欲试自称有几斤。

’业
答曰:‘陛下正是欲称臣耳,无烦复劳圣躬。

’”其中“正”也是“只不过”、
“仅仅”之意。

“正”,有些用例写作“政”,《古小说钩沉·冥祥记》:“问
五人:‘有几人来?'答曰:‘政一人耳。

’”“政一人耳”,即意为“只一人
而已”。

潮汕方言今正以“正”为“只”,如说:“伊正十五岁定(他只有十五
岁)。

”“正来三人定(只来了三个人)。


参考资料:
《潮汕方言的特点及其学术价值》作者:林伦伦
《潮汕熟语集释》蔡英豪编著
《潮汕方言熟语辞典》林伦伦编
《潮汕俗语集》蔡绍彬遍注
/qita/cshch.htm
语言生命与社会文化论文/question/56180849.html
/z/q155811461.htm
/question/88877225.html?si=10
/f?kz=305674634
/zh-cn/%E6%BD%AE%E5%B7%9E%E8%AF%9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