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 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

第十章 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

授课题目第十章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1.了解购货与付款循环中的相关业务活动。

2.以管理当局认定为主线,推论内部控制目标和关键内部控制措施。

3.了解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理解每项制度的目的和涉及的管理当局认定。

4.了解应付账款的审计目标,掌握应付账款的分析性复核程序。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的内容、控制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

2、应付账款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3、预付账款、应付票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难点】1.应付账款的质性测试。

2.固定资产的质性测试。

3.累计折旧的质性测试。

教学方法本课时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和练习。

学时分配 4学时参考资料1.徐正旦、谢荣等:《审计研究前沿》,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杨惠城:《审计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3.财政部注会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审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34.莫茨,夏拉夫,文硕等译.《审计理论结构》(中译本)[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5.尚德尔,汤云为等译.《审计理论》(中译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6.余玉苗.《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7.张继勋.《审计多媒体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8.陈建新主编.《审计原理与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9.周勤业主编.《审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出版。

第一节购货与付款循环的特性一、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二、购货与付款循环中的主要业务活动第二节内部控制测试和交易的实质性测试一、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一个健全有效的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采购、验收、储存、会计及财务部门在人员安排及职责分工等方面应相互独立,偿还债务应经上述部门进行相应确认或批准;2.购货交易à填写订货单à签章批准à订货单副本,应及时提交会计、财务部门;3.编制按顺序编号的验收单à副本送交采购、会计等部门;4.采购部门将购货发票、订货单及验收单进行比较;5.采购部门填制应付款凭单à批准à支付货款;6.采购部门应对所收各种单据、文件加盖收件日期时刻章;7.应付账款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应按月结账,并相互核对;8.供货方取得对账单,与应付账款明细分类账和未付凭单明细表相互调节;9.采用总价法记录现金折扣,并制定严格的复核制度审查是否发生折扣损失。

二、购货业务的内部控制、控制测试和交易的实质性测试购货与付款循环涉及的业务与凭证很多,在正常的审计中,如果购货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良好,则忽视这一循环的控制测试和交易的实质性测试,仅仅依赖于对与之相关的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往往费时、费力。

因此,这一循环的符合性测试很重要。

(一)考虑到购货与付款循环的重要性,注册会计师往往对这一循环采用属性抽样审计方法。

在测试该循环的大多数属性时,注册会计师通常选择相对较低的可容忍偏差。

并将其中的大额的和不寻常的项目筛选出来,百分之百地加以测试。

(二)购货和付款循环的业务测试包括:购货业务测试和付款业务测试。

它们与八项主要业务活动的关系如下表:(四)对存货实质性测试的影响。

[永续盘存制的地位和作用]1.当被审计单位对存货采用永续盘存制核算时,如果注册会计师确信其永续盘存记录是准确、及时的,存货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就可予以简化。

2.被审计单位对永续盘存手续中的购入环节的内部控制,一般应作为审计中的购入业务进行控制测试的对象之一,在审计中起着关键作用。

3.如果这些控制能有效地运行,并且永续盘存记录中又能反映出存货的数量和单位成本,则可以因此减少存货监盘和单位成本测试的工作量。

三、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商品库存与固定资产同属一个交易循环,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较大:1、大额的购置影响其现金流量;2、折旧、维修费用影响损益大小。

这部分内容,应主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一)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控制要点和主要控制测试程序表注意:严格来讲,固定资产的保险不属于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范围,但它对企业非常重要。

因此,注册会计师在检查、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当了解[而不是符合性测试]固定资产的保险情况。

(二)固定资产认定实质性测试一览表第三节应付帐款审计一、应付帐款的审计目标1、确定应付帐款的发生和偿还记录是否完整;2、确定应付帐款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3、确定应付帐款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应付帐款的实质性测试程序1、获取或编制应付帐款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帐数和明细帐合计数核对相符。

(机械准确性)2、进行分析性复核。

(总体合理性)(1)比较本期期末与上期期末余额,分析波动原因;(2)分析长期挂帐应付帐款,判断是否缺乏偿债能力或隐瞒利润;(3)计算应付帐款对存货的比率、应付帐款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并与以前年度比较,分析整体合理性;(4)根据存货、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减变动幅度判断应付帐款变动的合理性。

3、函证应付帐款。

(真实性、所有权、估价)注意:一般情况下,应付账款不需要函证,这是因为:(1)应付帐款审计目标主要是防止低估,而函证不能保证查出未记录的应付帐款[完整性];(2)况且注册会计师能够取得购货发票等外部凭证来证实应付账款的余额,存在比较令人满意的替代程序,如可以通过期后付款情况的检查予以证实等。

而应收帐款却必须进行函证。

原因:(1)应收帐款审计目标主要是防止高估,函证能有效地查出高估的应收帐款;(2)其他替代审计程序尽管审计成本较低,但不能有效地查证高估的应收帐款。

如销售发票、销售单、发货单等均属内部证据, 可靠性较差。

A、下列情况需要对应付帐款进行函证:(1)控制风险较高;(2)应付帐款余额较大;(3)客户处于经济因难阶段。

B、函证对象的选择:(1)金额较大的债权人;(2)金额虽小、甚至为零,但为企业重要供货人的债权人;(3)其他债权人,如:帐龄较长的、不送对帐单的等C、函证方式:最好肯定式,并具体说明应付金额。

D、替代审计程序:如果存在未回函的重大项目,注册会计师应采用替代审计程序。

比如,可以检查决算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及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核实其是否已支付,同时检查该笔债务的相关凭证资料,核实交易事项的真实性。

其他要求与应收帐款函证相同。

4、查找未入帐的应付款。

(完整性)重点关注:(1)检查在资产负债表日未处理的不相符的购货发票及有材料入库凭证但未收回购货发票的经济业务。

可能漏记应付帐款;(2)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收到的购货发票,确认其入账时间是否正确。

可能漏记应付帐款。

(3)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的相应凭证,确认其入账时间是否正确。

若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入帐,则漏记应付帐款;审查时,注册会计师还可以通过询证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和采购人员,查阅资本预算、工作通知单和基建合同来进行。

如果注册会计师通过这些程序发现了某些未入账的应付账款,应将有关情况详细记入审计工作底稿,然后根据其重要性确定是否需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相应的调整。

5、检查应付帐款是否存在借方余额。

(分类)(1)应付帐款出现借方余额,性质为债权,视同资产,应在工作底稿中编制重分类分录, 列为资产:借:预付帐款×××贷:应付帐款×××(2)应付帐款出现借方余额的原因:重复付款、付款后退货、预付货款等。

6、结合预付帐款的明细余额,查明有否在应付帐款和预付帐款两面同时挂帐的项目;结合其他应付款的明细余额,查明有无不属于应付帐款的其他应付款。

(分类)7、检查应付帐款长期挂帐的原因,对确实无需支付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分类)确实无需支付的应付帐款应转入资本公积项目,相关依据及审批手续应完备。

8、检查带有现金折扣的应付帐款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估价)带有现金折扣的应付帐款应按发票上记载的全部应付金额入帐,待实际获得现金折扣时再冲减财务费用。

9、被审计单位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的,结合债务重组事项的专项审计,检查有关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估价、分类)10、关注是否存在应付关联方帐款。

(真实性、估价、披露)11、验明应付账款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披露)"应付账款"项目应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的合计数填列。

如果被审计单位为上市公司,则在其会计报表附注中通常还应披露持有5%(含5%)以上股份的股东单位账款情况。

主要应说明:(1)以担保资产换取的应付帐款;(2)上市公司应披露持有5%以上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帐款情况。

(3)帐龄超过3年的大额应付帐款未偿还的原因,并在期后事项中反映资产负债表日后是否偿还。

(三)应付账款认定实质性测试一览表第四节固定资产审计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较高。

固定资产折旧则是指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进行系统的分摊。

一、固定资产的审计目标1、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存在;2、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3、确定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4、确定固定资产的计价和折旧政策是否恰当;5、确定固定资产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6、确定固定资产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固定资产的实质性测试程序1、获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及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

检查分类是否正确,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报表数、总帐数和明细帐合计数核对相符。

(分类、机械准确性)注意:初次审计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对期初余额进行较全面的审计,尤其当被审计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多、价值大、占用资产总额较高时,最理想的方法是彻底审计自开业起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帐户中的所有重要的借贷记录。

2、进行分析性复核。

(总体合理性)(1)通过计算"固定资产原值÷全年产品产量",并与前期比较,可能发现闲置固定资产或减少固定资产未销帐的问题;(2)通过计算"本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并与前期比较,可能发现本期折旧额计算错误;(3)通过计算"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原值",并与前期比较,可能发现累计折旧核算错误;(4)比较各年度、各月的修理及维护费用,可能发现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相混淆的错误;(5)比较各年度固定资产增减变动,分析增减变化的原因;(6)分析固定资产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动情况,与在建工程、现金流量表、生产能力等相关信息交叉复核,检查固定资产相关金额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