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荣生教授_审计学教材(第八版)_第10章___生产与费用循环审计

秦荣生教授_审计学教材(第八版)_第10章___生产与费用循环审计


10.4.3 实施监盘
注册会计师进入现场后,应查看被盘点部门和有 关人员是否进入状态,有关手续是否已办理完毕。 在监督盘点下,注册会计师不能离开盘点现场,同 时应把握盘点的进度,对有关人员所实施的盘点清 查要实行全过程监控,不能只看结果而不观察其过 程。对一些重要的盘点环节还要细看,必要时可要 求放慢速度或重复操作,演示其过程或者要求解释 盘点的结果,也可以对有关盘点结果进行复核和清 点。
10.7.2 原材料审计
实质性测试程序如下: (1)对期末原材料余额与上期期末余额进行比较, 解释其波动原因,并对大额异常项目进行调查。 (2)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的期末原材料盘点情况, 取得原材料盘点资料和盘盈、盘亏报告表,作重点 抽查,并注意查明账实不符原因,有关审批手续是 否完备,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存放在外的库存材料, 应现场查看或函询核实。
7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10.1 生产与费用循环概述
1
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2
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10.1.1 主要凭证和会计记录
(1)生产指令 (2)领发料凭证 (3)产量和工时记录 (4)工资汇总表及人工费用分配表 (5)材料费用分配表 (6)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 (7)成本计算单 (8)存货明细账
第十章 生产与费用循环审计
实务篇
▲第八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第九章 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 ▲▲▲第十章 生产与费用循环审计 ▲第十一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 ▲第十二章 货币资金审计
第十章 生产与费用循环审计
1 2 3 4 5 6
生产与费用循环概述 生产与费用循环的控制测试 存货成本审计 存货监盘 存货计价审计和截止测试 应付职工薪酬审计
10.5 存货计价审计和截止测试
1
存货计价审计
2
存货截止测试
10.5.1 存货计价审计
(1)样本的选择 (2)计价方法的确认 (3)计价审计
10.5.2 存货截止测试
存货正确截止的关键在于存货实物纳入盘点范围 的时间与存货引起的借贷双方会计科目的入账时 间都处于同一会计期间。 存货截止审计的主要方法是抽查存货盘点日期前 后的购货发票与验收报告(或入库单)
1.生产循环的内部控制 (1)实物流转程序控制 (2)成本费用管理控制 (3)成本费用会计控制
2.费用循环的内部控制 (1)有明确的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 (2)有健全有效的费用预算控制制度; (3)有健全的费用核准制度,严格费用开支的审批, 特别是预算外开支批准手续; (4)对费用进行合理的分类,并分别开设明细账,及 时进行核算; (5)定期检查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
10.4.4 进行抽点
被审计单位盘点人员盘点后,注册会计师应根据观 察的情况,在盘点标签尚未取下之前,进行复盘抽 点。
10.4.5 总结盘点结果
在盘点表格的手续办理完毕之后,还应将盘点的结 果与有关账簿记录进行核对,确定是否账实相符。
10.4.6 其他注意事项
在观察盘点和抽点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还应检查有 无代人保存和来料加工的存货,有无未作账务处理 而臵于(或寄存)他处的存货,这些存货是否正确列 示于存货盘点表中。同时,注册会计师还应注意观 察存货的残次冷背情况,确定其对损益的影响。对 于被审计单位存放或寄销在外地的存货,也应纳入 盘点的范围。
(5)检查应付职工薪酬的范围、标准是否符合规定。 (6)审阅应付职工薪酬明细账,抽查应付职工薪酬 各明细项目的支付和使用情况,检查是否符合有关 规定,是否履行审批程序。 (7)检查被审计单位实行的工薪制度是否合法、合 理。
(8)检查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中是否存在拖欠性 质的职工薪酬,了解拖欠的原因。 (9)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辞退福利核算是否符合有关 规定。 (10)确定应付职工薪酬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披露是 否恰当。
10.7.5 材料成本差异审计
首先,应获取或编制材料成本差异明细表,复核加 计正确,并与总账数、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然后,在此基础上实施以下实质性测试程序:对每 月材料成本差异率实施分析程序,检查是否有异常 波动,注意是否存在调节成本现象;抽查若干月发 出材料汇总表,检查材料成本差异的分配是否正确, 并注意分配方法前后期是否一致。
10.4 存货监盘
1 制定计划前应考虑的问题 进行盘监的准备工作 实施监盘 累计折旧审计 进行抽点 总结盘点结果 其他注意事项
2
3 4 5
6
10.4.1 制定计划前应考虑的问题
存货监盘不同于货币资金的突击盘点,有效的存货 监盘工作必须建立在事前周密计划的基础上。注 册会计师应参与被审计单位存货盘点的事前规划, 或向被审计单位索取存货盘点计划。具体来说,注 册会计师应考虑监盘时间、监盘的样本量、项目 选取等问题。
10.7.3 包装物审计
注册会计师对包装物的审计程序如下: 首先应获取或编制包装物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 并与总账数、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同时抽 查核对明细账是否与仓库台账、卡片记录相符
然后,对期末包装物余额与上期期末余额进行比较, 解释其波动原因,并对大额异常项目进行调查;现 场观察被审计单位的期末包装物盘点情况,取得包 装物盘点资料和盘盈、盘亏报告表,作重点抽查, 并注意查明账实不符原因,有关审批手续是否完备, 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存放在外的包装物,应现场查 看或函询核实;检查包装物的入账基础和计价方 法是否正确,是否前后一致;检查发出包装物的计 价基础,抽查若干月发出包装物汇总表的正确性; 根据被审计单位包装物计价方法,抽查期末结存量 较大的包装物的计价是否正确,若包装物以计划成 本计价,还应检查“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发生额、 转销是否计算正确;审核有无长期挂账包装物事 项 。
10.7.7 存货跌价准备审计
实质性测试程序如下: (1)获取或编制存货跌价准备明细表,复核加计正 确,并与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 (2)检查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和存货损失转销的批 准程序,取得书面报告、销售合同或劳务合同等证 明文件。 (3)评价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依据和计提方法是 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持有存货的目的及资产负 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
10.3.2 存货成本的实质性测试
1.直接材料成本的审计 2.直接人工成本的审计 3.制造费用的审计 4.营业成本的审计
10.3.3 对存货实施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在存货成本审计中普遍采用,在实施生产 与费用循环的分析程序中,注册会计师通常运用的 方法有简单比较法和比率比较法两种。
10.7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1 2
物资采购审计
原材料审计
3
4
包装物审计
低值易耗品审计 材料成本差异审计 库存商品审计 存货跌价准备审计
5
6 7 8管ຫໍສະໝຸດ 费用审计10.7.1 物资采购审计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物资采购账户时的程序如下: 首先,应获取或编制物资采购明细表,复核加计正 确,与总账数核对是否相符; 其次,应检查期末物资采购,核对有关凭证,对大额 物资采购追查至相关的购货合同及购货发票,复核 采购成本的正确性,并抽查期后入库情况; 此外,注册会计师还应审核有无长期挂账事项,如 有,应查明原因,必要时应提出调整建议。
10.3 存货成本审计
1
存货成本的审计目标 存货成本的实质性测试 对存货实施分析程序
2
3
10.3.1 存货成本的审计目标
存货成本的审计目标一般包括:确定存货成本是 否真实发生;确定存货成本的归集和计算是否符 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存货成本的计算对象、 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确定存货在财务报表中的披 露是否恰当。
10.1.2 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1)计划和安排生产 (2)发出原材料 (3)生产产品 (4)费用归集和成本核算 (5)产成品入库 (6)发出产成品
10.2 生产与费用循环的控制测试
1
生产与费用循环的内部控制
2
评估生产与费用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
3
生产与费用循环的控制测试
10.2.1 生产与费用循环的内部控制
10.7.4 低值易耗品审计
首先,应获取或编制低值易耗品明细表,复核加计 正确,并与总账数、明细账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然后,实施以下实质性测试程序:检查低值易耗 品入库和领用的手续是否齐全,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检查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是否正确,前后期是否一 致;审核有无长期挂账低值易耗品事项,如有,则 查明原因,必要时提出调整建议。
10.6 应付职工薪酬审计
1
审计目标
2
应付职工薪酬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10.6.1 审计目标
应付职工薪酬的审计目标一般包括:确定期末应 付职工薪酬是否存在;确定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是不 是被审计单位应履行的支付义务;确定应付职工薪 酬计提和支出依据是否合理、记录是否完整;确定 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是否正确;确定应付职工薪 酬的披露是否恰当。
10.6.2 应付职工薪酬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1)获取或编制应付职工薪酬明细表,复核加计正 确,并与报表数、总账数和明细账合计数核对相符。 (2)对本期职工薪酬实行分析程序。 (3)检查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内容是否包括工资、 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 职工教育经费、解除职工劳动关系补偿、股份支 付等明细项目。 (4)检查职工薪酬计算是否正确,分配方法是否合 理,与上期是否一致,分配计入各项目的金额占本 期全部职工薪酬的比例与上期比较是否有重大差 异。
(4)若被审计单位为建造承包商,对其执行中的建 造合同,应检查预计总成本是否超过合同总收入, 如果超过,跌价准备计提是否合理,会计处理是否 正确。 (5)比较本期实际损失发生数与前期存货跌价准 备的余额,以评价上期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合理性。 (6)如果被审计单位出售或核销已经计提跌价准 备的存货,应检查相应的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是否 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