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
想观念传入中国,
2、袁世凯为独裁专制,掀起尊孔复古的
逆流。
3、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总结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主张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三、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鲁迅
四、口号(旗帜):民主(德先生),科学
(赛先生)
五、内容:
1、前期:思想革命(1)提倡民主,反
对独裁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道德,反
对旧道德
文学革命(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李
大钊一个在中国举起了社会主义旗
帜)
1918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
《每周评论》,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
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
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六、历史意义:
1、积极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作了条件。
.
(3)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准备。
(4)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
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2、消极意义: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所以。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