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我们家的男子汉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这篇文章生动有趣,描写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他的成长过程正是男子汉的成长过程。
本文按照人物性格特征来组织材料,在行文过程中我们徜徉在幽默的语言中,感受着一个男孩的男子汉魅力。
在一课时内,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与概括,同时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培养争做男子汉的信心、勇气和敢于面对挑战的意识。
教学理念既体现《语文课程标准》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讨论等手段充分实现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目标,又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课件(挂图、幻灯片等)。
2.生字、多音字、新词卡片。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小“男子汉”形象,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趣阅读1.(板书:男子汉)你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是怎样的?生1:顶天立地,敢做敢当。
生2:正直无私,心胸宽广。
2.看来每个人心中的男子汉都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王安忆笔下的男子汉又是什么样子的吧!3.师补全课题,生齐读。
了解作者笔下的男子汉是作者姐姐家的小男孩。
4.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谁愿意介绍一下作者?(生简介作者)设计意图:对“男子汉”的理解,词典中的表述较为抽象,对已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应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从学生的交流中,初步掌握学生的情感起点,为下面对文本的解读做铺垫。
介绍作者王安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她是上海人,以及她在文坛的地位,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并为学生感受王安忆对姐姐的孩子的殷切期盼做铺垫。
二、借助标题,把握内容1.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接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篇课文有三个小标题,进一步了解小标题的作用。
(有小标题)3.教师相机板书3个小标题。
那么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小标题的文章,想一想。
4.师小结:作者运用3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小标题具有概括、提示段落主要内容的作用,便于读者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作家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列小标题的形式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解小标题的作用(即概括、提示段落主要内容,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了解通过列小标题来组织材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三、品味语言,感受性格(一)他对食物的兴趣。
出示:“他吃饭很爽气。
”……以至前边的嘴唇都有些翘了起来。
1.快速地阅读这部分,能用一个词语来形象地概括他对食物的兴趣吗?(板书:浓厚)2.在课文中画出体现这个男子汉对食物的兴趣的语句,读一读。
说一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对食物的兴趣很浓?(概括三个事例并板书:耐心等编谜语吃拇指)3.引读这段内容。
4.根据提示简单地说说他对食物的兴趣。
出示:他对所有的滋味都很有兴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示:当《少林寺》风靡全国时……我们感到非常抱歉。
出示:虽然他对食物的兴趣很浓,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现在就让我们回到课文中,细细地品味一下这段内容。
可以通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例。
(1)理解“风靡”“向往”。
(2)师引读。
(3)小结: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多么执着啊!(板书:执着)(二)他对独立的要求。
1.自由读,找出表现男子汉“独立”的语句。
2.交流:不愿让人牵他的手、自己去换橘子水喝、满头大汗地等待换橘子水。
(1)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用“/”来划分三个阶段。
(2)自己读第一个阶段,用“不要……要……”试着概括。
3.以第一个阶段为例,用“不要……要……”试着概括第二个和第三个阶段。
4.用“不要……要……”连起来说说这三个阶段。
5.这三个阶段的顺序能不能颠倒?6.圈出表现小男孩心情变化的词语:胆怯——紧张——沮丧——高涨——狂热——耐心。
7.理解“胆怯”“沮丧”“狂热”。
8.引读这一部分:把男子汉的独立的个性表现出来。
(三)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1.自由读,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2.同桌讨论:男子汉面对什么情况表现出“沉着”?交流:(1)两周岁送幼儿园不哭。
(2)四岁回安徽时:①虽不愿意但觉得非回不可。
②抓住最得力的手蹿进车厢。
3.朗读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几个其他事例,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经过写清楚的方法。
四、小结拓展1.作者所选取的材料都能体现他是一个男子汉,这些材料的顺序能不能颠倒?2.出示:这就是我们家的男子汉。
3.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其实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勇敢、乐观地拼搏,积极地面对人生,那就是男子汉或女强人。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小时候有称得上男子汉的壮举吗?请用生动、幽默的话语写出来。
设计意图:在对相对独立的三个方面进行学习之后,帮助学生对全文进行梳理。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除了要让他们学习作者的表达外,还应在阅读学习中慢慢渗透对作者的选材与组材的关注。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感受一下作者所列的三个小标题顺序能否颠倒,让学生体会如何按一定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通过教师的引读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发出的感慨是观察小男孩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之后而产生的理解和爱,更寄寓了作者对小男孩的期望和祝愿。
板书设计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反思本堂课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领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同时他们的快乐又改变着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一种新的学习体验。
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是叙事类文章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
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男子汉”的内涵。
从课堂情况看,师生互动始终贯穿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得好,组间竞争意识强。
课堂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富有生机和活力。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评论者。
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准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19.我们家的男子汉1.认识“徽、谜”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济”。
2.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结合课文中的小标题,说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是个“男子汉”,作者对他有着怎样的情感。
4.尝试给每一部分换个小标题。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男子汉”的含义吗?2.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男子汉?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一看她笔下的男子汉和我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有何不同。
(板书课题)4.齐读课题。
二、解决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倔强——多音字“强”。
人才济济——多音字“济”。
三、整体感知。
1.解题:题目中“男子汉”指的是谁?(1)简介作者:先让学生介绍,教师再进行补充。
(2)“男子汉”是指姐姐家的孩子,即“我”的侄子。
(3)作者写了侄子哪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从出生到四岁)2.再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学生分小组讨论,师生互动。
)预设:你觉得文中所写的小男孩可爱吗?你最喜欢课文哪一部分?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
(1)开头部分:交代写作对象,写孩子出生、留在外婆家的原因及与“我”的关系。
(2)他对食物的兴趣。
①量很多,范围很广,极有滋味,“叫人看了不由得也会嘴馋起来”。
②写吃青菜一事,写出了他的天真可爱。
③“为了吃一客小笼包子,他可以耐心地等上三刻钟。
”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极难安静“三刻钟”的,但“他”却很有“耐心”,可见其对吃的兴趣之浓厚。
④他为了去少林寺,愿意在吃上做出一些牺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已经不简单了),但最终还是吃的诱惑力更大。
⑤这一段通过具体事例写小“男子汉”非常贪吃。
(3)他对独立的要求。
①走路时,他挣扎着不愿让人牵手,可见他想要独立的愿望很强烈。
②去买山楂片时,“我”本想帮他的,却使他失去了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因而他显得“沮丧”。
③对去换橘子水的狂热,表现出他对独立做事的狂热。
④在柜台外等候的细节,可拓展一些内容。
引导:每个人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接受风雨的洗礼,怎么能在社会上独当一面?(4)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①只是觉得应该哭才哭的,符合一个孩子的性格。
②“可是他明白了自己不得不去……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
”表现出他作为一个“男子汉”的刚强和成熟。
③回安徽时的勇敢,也是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沉着。
(5)结尾部分。
开头一句总结点题。
一个“这”字,指代了上文主体部分所写的内容,抒发自己从“我们家的男子汉”身上引发的感受,体现了作者对这一个孩子的关爱。
(从其观察细致、长期可看出。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对人物的各方面特点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小男子汉形象。
我们在日后的写作中也要善于从人物的不同方面(外貌、行为、语言、心理、神态等)去进行细致描写。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呢?能举出一些相关事例吗?我们家的男子汉性格:对食物有极大兴趣处处要求独立沉着面对挑战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生动风趣幽默1.讲课时,引导学生首先熟悉课文内容,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具体复述文中的人和事,深入研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进而了解文章主旨。
2.文章故事性强,语言幽默,刻画人物生动形象,因此把分析人物形象、品味精彩语言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