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虫生态学课件(第四讲)

昆虫生态学课件(第四讲)

对于捕食者种群来说, dP/dt=0时,N = r2/θ
因r2和θ均是常数,故捕食者 种群增长是一条直线。
3.2 模型行为分析
把2个零增长线 叠合在一起,两 个种群的密度按 封闭环的轨道作 周期性数量变动。
3.3 Holing 圆盘方程
Holling(1959) 用圆盘试验模拟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功能反
作用类型 中性作用 竞争
偏害作用 捕食 寄生
偏利作用
互利作用
种群1 种群2
一般特征
0
0 两个种群不受影响
-
- 两个种群竞争共同资源而带来负
影响
-
0 种群1受抑制,种群2无影响
+
- 种群1是捕食者或寄生者,是受
益者;种群2是被捕食者或寄主,
是受害者
+
0 种群1(或2)受益,种群2(或1)
无影响
+
+ 两个种群都受益
进一步推论
如果某种昆虫种间竞争强度大,而种内竞争强 度小,则该物种在竞争中将取胜。
若物种的种间竞争强度小,而种内竞争强度大, 则该物种在竞争中将失败。
若两个物种的种内竞争均比种间竞争强烈,两 物种稳定共存;如果种间竞争都比种内竞争 强烈,那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共存。
例:K1> K2/β,K1/α>K2, 若取其倒数,则为
寄生是指一个物种(寄生者)靠寄生于另一 物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而生活。寄生者 以寄主身体为生活空间,并靠吸取寄主的营 养而生活。
Nicholson-Bailey 模型
(1) 模型假设 1)寄生者搜索宿主是完全随机的。 2)寄生率的增加,不受寄生者产卵量的影 响,而只受限于它们发现宿主的能力。 3)一个寄生物在一生中搜索的平均面积是 一个常数,称为发现域,用a代表。
寄主种群 Nt+1= F×Nt×e-a×Pt
Nt+1和Nt代表两个相继世代的寄主数量,F代 表寄主增殖率,e-a×Pt表示寄主种群中未被 寄生的百分率,Pt代表寄生者在t世代的数 量。
寄生者种群Pt+1=Nt×(1-e-a×Pt )
假定:每一个宿主被寄生就产生一个下一代成 熟的寄生物。
生物学含义:下一代寄生者数量等于上代寄主 数量,扣除未被寄生的寄主数量。
竞争越激烈,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就越小。
竞争排斥原理
生态位相同的2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共 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剧烈的 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性、 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又 称为高斯假说(Gause’s hypothesis)。
Eg. 大草履虫和双核小草履虫培养
1/K1<β/ K2,α/K1<1/K2, 表示物种甲的种内竞争强度小,种间竞争 强度大,而物种乙的种内竞争强度大,种 间竞争强度小。
竞争结局为物种甲取胜、物种乙被排挤掉。
生态位(niche)
指每个种群与群落中其他种群在时间和空间 上的相对位置及其机能关系。
格林尼尔:对栖息地再划分的空间单位,强 调生物分布的空间特征。
种群增长模型回顾
(一)世代离散性生长模型
Nt=N0 × R0t Nt+1 = [1.0-B × (Nt-Neq)] × Nt
(二)世代连续性种群的生长模型
dN rN dt
dN rN ( K N )
dt
K
Nt=N0×ert
Nt
K 1 eart
K N0 ea N0
第四节 种间相互作用
种间相互关系: 竞争 捕食 寄生 互利共生
若α=1,表示每个物种乙个体对物种甲种群所产生的竞争抑 制效应,与每个甲个体对自身种群所产生的效应相等。
若α>1,表示每个物种乙个体对物种甲种群所产生的竞争抑 制效应,大于甲个体对自身种群所产生的效应。反之亦然。
两物种竞争可能产生的四种结局
竞争结局分析
⑴ 当K1> K2/β,K1/α>K2时,物种甲取胜,物种乙被 排挤掉。
a值通过野外或实验数据计算(S为未被寄生寄
主密度)
a 1 ln N
P
S
第五节 昆虫种群生命表
昆虫生命表:按昆虫种群发育阶段的编制,系统 记述,直接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表格。第
1列表示昆虫发育阶段x,按卵、幼虫、蛹和成虫
期划分,幼虫期还可进一步细分。其他各列记录 各虫态死亡数量(dx) 、死亡百分率(qx)、存 活数量(nx)、存活百分数(lx)及平均期望年 龄(ex)等,具有死亡因子列(dx F),该列给 出了所有可以定量的死亡因素。
如果两竞争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重叠较多,物种 是广生态位的,生态位重叠越多,种间竞争越激 烈,按竞争排斥原理,将导致某一种物种灭亡, 或通过生态位分化而得以共存。
三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三、捕食作用
指一种生物攻击、损伤或杀死另一种生物, 并以其为食。
广义的捕食包括肉食性天敌取食植食性昆 虫或其他肉食性昆虫、食草(植食性昆虫 吃绿色植物)、拟寄生(寄生蜂将卵产在 昆虫卵内,缓慢杀死宿主)、自残行为。
一、昆虫生命表模式
x
nx
lx
dx
qx

1000
1
140
0.14
1龄幼虫
860
0.86
110

2龄幼虫
730
0.73
440

3龄幼虫
290
0.29
36
4龄幼虫
254
0.254
3
5龄幼虫
251
0.251
151
6龄幼虫
100
0.1
5

95
0.095
23
成虫
72
0.072
符号含义及计算方法
x:发育阶段。 nx:本年龄组开始时的存活个体数。 lx:年龄组开始时存活个体百分数,即lx = nx / n0。 dx:从年龄x到x+1期的死亡个体数。 qx:从年龄x到年龄x+1期间的死亡率,q x= dx / nx。
例:龟纹瓢虫成虫数量(P)与捕食麦蚜量 (Na)、捕食率的关系
P
1
2
3
4
5
6
Na
82
104 116 108 134.2 131.4
E
0.410 0.260 0.1453 0.0675 0.0599 0.0411
结果:lgE= — 0.4928 — 0.7637lgP 干扰常数m为0.7637
四、寄生作用
Tt
B 1 aTt
Y 1 X 1
y
x
则上式变为:Y=BX+A。
A、B的计算
B
( XY ) ( X )(Y
N
X
2
( X
N
)2
)
A Y B X
N
N
3.4 捕食者干扰作用
哈塞尔干扰公式:在一定空间内,捕食者自身的数量对其捕食 的猎物数量有干扰作用。
E=Q×P –m E为捕食率=N间内捕食者的数量, Na为1头捕食者平均捕食猎物的数量。
⑵ 当K2> K1/α,K2/β>K1时,物种乙取胜,物种甲被 排挤掉。
⑶ 当K1< K2/β,K2<K1/α时,两个物种稳定共存。 ⑷ 当K1 >K2/β,K2>K1/α时,两个物种不稳定共存,
物种甲和物种乙都有取胜的机会。
进一步推论
1/K1和1/K2可视为物种甲和物种乙的种内竞争 强度指标。
β/ K2可视为物种甲对物种乙的种间竞争强度 指标,α/ K1是物种乙对物种甲的种间竞争指 标。
洛特卡-沃尔泰勒竞争模型
dN 1
K1 N 1 N 2
r1N 1(
)
dt
K1
dN 2
K2 N 2 N1
r2 N 2(
)
dt
K2
α为物种乙对物种甲的竞争系数 β为物种甲对物种乙的竞争系数
物种甲和物种乙种群动态的分析
竞争系数α意义分析:
表示在物种甲的环境中,1个乙物种个体所利用的资源相当 于α个物种甲的个体。
应关系。设y为被捕食的猎物数,x为猎物密度,Ts为 搜索时间,a为瞬时发现率(常数)
y=a × Ts × x
假如每次观察时间(Tt)一定,Ts应随找到的猎物数而变 化,因为消化猎物的时间减少了搜索猎物的时间。设取
食1个猎物所花费时间为b,则 : Ts=Tt―by
y Tt a x 1 ab x
“捕食”数目与圆盘密度关系 图
3.1 捕食者与猎物的数量反应
假定没有捕食者存在时,猎物种群按指数式 增长。下式中:N为猎物密度,t为时间,r1 为猎物的内禀增长能力。
dN
rN
dt
1
假定在没有猎物时,捕食者种群按指数式减少。下 式中:P为捕食者密度,-r2:捕食者在没有猎物时 的增长率。
dP
r P
dt
2
猎物密度的降低程度取决于:①猎物与捕食者相 遇的机率;②捕食者发现和攻击猎物的效率(ε), 猎物方程可改写下式。
埃尔顿: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调一种生物和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特 别是强调与其他种的营养关系。
生态位
哈奇森:n维资源中的超体积。在生物群落中,若 无任何竞争者存在时,物种所占据的全部空间,即 理论最大空间称为该物种的基础生态位;当有竞争 者存在时,物种仅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这部 分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
dN (r εP)N
dt
1
捕食者密度增长取决于:①猎物与捕食者的密度; ②捕食者利用猎物,转变为自身的效率(θ)。
dP (r N )P
dt
2
dN rN
dt 1
dP
r P
dt
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