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虫生态学复习资料

昆虫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1. 有效积温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其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摄取的总热量为一常数。

有效积温,是作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作物在某一段时间内日平均气温与生物学零度之差的总和。

2. 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的过程。

3.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象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4. 生态对策是指任何生物对某一特定的生态压力下,都可能采用有利于种生存和发展的对策。

5. 能量金字塔根据组成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的层次和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把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绘制成一个塔,塔基为生产者,往上为较少的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次级消费者(一级食肉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三级消费者(二级食肉动物),塔顶是数量最少的顶级消费者。

6. 捕食生物交互作用的 1 种,通常指捕食者以猎物为食的现象7. r- 对策者高生育能力,快速发育,早熟,成年个体小及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一旦环境条件转好就会以其高增长率迅速恢复种群,使物种得以生存8. K- 对策者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环境,一旦受损很难恢复甚至可能灭绝.由于种群数量基本保持在环境容纳量K水平上,竞争较激烈,成年个体大,发育慢,迟生殖,产崽少但多次生殖,寿命长,存活率高•9. 功能反应指每个捕食者的捕食率随猎物密度变化的一种反应。

即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效应。

10.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11. 种群空间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12. 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13.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14. 休眠昆虫为了安全度过不良环境条件(主要是低温或高温)而处于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一种状态。

当不良环境条件解除后,昆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15. 滞育指昆虫受环境条件的诱导所产生的静止状态的一种类型。

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一般发生在某个固定的虫态。

16. 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17. 传统生物防治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

18.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的演变现象19.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

20. 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群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在种间竞争中常常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至被消灭。

21. 过冷却现象指昆虫的组织液可以承受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温而不结冰的现象22. 信息流生态系统中产生着大量、复杂的信息,经过信道不断运送和交流汇成了信息流。

23. 生活史可定义为物种的生长、分化、生殖、休眠和迁移等各种过程的整体格局。

24. 过冷却点温度降低时,昆虫体温随着降低,当降至0C以下的一定温度时,昆虫体温突然上升,上升至接近0C而后又继续下降至与环境温度相同为止。

开始突然上升的温点称为过冷却点25. 多态现象多态现象是指种群内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的个体,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完成不同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整体的现象。

26. 行为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学中的行为机制和动物行为的生态学意义和进化意义。

27. 繁殖行为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

繁殖行为包括识别、占有空间、求偶、交配、孵卵、对后代的哺育等一系列的复杂行为。

28. 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群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在种间竞争中常常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至被消灭。

29. 表观竞争两个猎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看上去似乎它们确实是在竞争,然而它们或许利用完全不同的资源。

30. 化学生态学研究活着的生物间或生物世界与矿物世界之间化学联系的科学。

31. 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 tegrated Pest Ma nageme nt, IPM)综合治理是有害生物的一种管理系统,它按照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关系,尽可能协调的运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有害生物的种群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二、简答题1. 多态现象的定义,举出2-3个实际的例子?生物的形态原来似乎可看成是同一的,但却绝对没有完全一样的个体,所以这个术语是在相对地有显著差异的场合,特别是关于多数个体的定量比较,表示为不连续变异的场合使用之。

因为不同的状态有两个,即有正常的,也有与此可区别的少数异常的,所以,特别是要与二形性有所区别,对于雌雄的性别直接联系的和等,则通常不使用这个术语。

在社会性昆虫中有分职型的多态现象,昆虫的变态阶段也有人认为是发育中的多态现象。

例如拟暗果蝇的第三条染色体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倒位,其自然群体中的倒位类型可达20多种(染色体多态现象);基因多态现象的常见例子就是人类群体中的血型。

异色瓢虫中的色斑、欧洲蜗牛外壳的颜色以及红虎蛾中的medio nigra 基因等都是著名的例子2. 昆虫生态学的定义以及个体生态学、昆虫种群生态学、昆虫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昆虫生态学研究昆虫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个体生态学是以昆虫个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某种昆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和可塑性,以及环境条件对其形态、生长发育、繁殖、存活、休眠习性和行为的影响。

昆虫种群生态学研究昆虫种群的生态学,即从某种意义对一个种的地区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种群生态学是在个体、种群、群落中,以种群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分支。

研究在一定环境和时间、空间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变动及其变动的原因。

昆虫群落生态学是以为对象,研究在一定区域和时间、空间内,昆虫所处群落的结构、功能、演替及其原因等。

生态系统生态学是以为对象,研究昆虫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昆虫休眠和滞育的主要区别?休眠(Dormancy):昆虫当时遇到不良环境,立即停止活动,不再进行生长发育的现象。

滞育(Diapause):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种的遗传性,一般发生在某个固定的虫态。

区别:当不良环境条件解除时,昆虫能否复苏。

联系:都是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

如:东亚飞蝗的卵过冬属于休眠(温度升高,可解除) 柿舞毒蛾6月产卵并以卵过冬属于滞育。

4. 昆虫滞育的生理特点?分为准备阶段、滞育阶段和复苏阶段。

1•准备阶段:主要是脂肪、糖原等贮存量逐渐增加。

随着肠内残渣的排除,体内含水量逐渐减少,结合水的比例逐渐提高。

这是引起新陈代谢作用迟缓的重要原因。

2•滞育阶段:体内脂肪、糖原等大量积累,水分显著减少,酶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新陈代谢作用降到最低,呼吸强度减弱,因而抗逆力增强。

如马铃薯甲虫滞育个体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都比非滞育个体减少3. 5—5倍。

碳水化合物,尤以糖原的增加是冬眠昆虫嫌氧代谢的基质和维持生命的能量来源。

如许多鳞翅目的滞育卵和蛹,其细胞质的糖原、单糖、甘油等含量都有增加。

滞育虫期其体内含水量也显著减少,如棉红铃虫滞育幼虫含水量为54. 3%—57. 3%,非滞育幼虫含水量为65 . 5%一72 . 4%。

3•复苏阶段:一般积累的养分大多被消耗利用,如冬眠的昆虫必须经过低温刺激后,脂肪始能参与代谢作用而被消耗,结合水逐渐转化为游离水。

如在相对湿度为100 %时马铃薯甲虫滞育个体结合水和游离水分别为 1 . 65 %和81. 1%,复苏后则分别为0.65 %和88 . 7%,呼吸强度也逐渐增加。

所以,昆虫在秋末尚未进入滞育或春季已解除滞育复苏后,遇上寒流,虽然其温度较冬季为高,但造成的死亡率却很大。

5•昆虫r与K两种生态对策各自特点及其综合治理策略?(一)K—对策者K-对策者类型的r值较小,而相应K值较大,种群数量比较稳定。

属于此种类型的昆虫, 一般个体较大,世代周期较长,一年发生代数较少,寿命较长,繁殖力较小,死亡率较低,食性较为专一,活动能力较弱,常以荫蔽性生活方式躲避天敌。

其种群水平一般变幅不大,当种群数量一旦下降至平衡水平以下时,在短期内不易迅速恢复。

其中典型的昆虫种类如金龟类、天牛类、麦叶蜂、十七年蝉、舌蝇等。

(—二)r—对策者r-对策者类型的r值较大,K值相应较小,种群数量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变幅较大,易于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

一般种群数量下降后,在短期内易于迅速恢复。

属于此种类型的昆虫, 一般个体较小,世代周期短,一年发生代数较多,寿命较短,繁殖力较大,死亡率较高,食性较广,特别是活动能力较强。

其活动能力强(如扩散、迁飞)不仅有利于摆脱种群密度过大而造成食源不足,去寻找新的食源,而且有利于躲避天敌。

其中较典型的如蚜虫类、螨类、沙漠蝗、棉铃虫、小地老虎、家蝇等。

(三)根据上述K-对策型和r-对策型的特点,可供制定农林害虫防治策略时参考。

一般r-对策害虫常为暴发性害虫,虽有天敌侵袭,但在其大发生之前的控制作用常比较小。

故对此类害虫使用农药方便灵活,但单纯的化学防治,特别是容易产生抗药性。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重的综合防治。

但在大发生的情况下,化学防治可迅速压低其种群数量。

对K-对策型害虫,虽然其繁殖力低,种群密度一般较低,该类害虫遗传防治是最适宜的。

密度大时,也采用荫蔽性、局部性施药,坚持连年防治,以持续压低种群密度,最适当的方法是耕作栽培防治和抗病品种的应用。

6.昆虫滞育的主要生物学意义?昆虫滞育是指昆虫受环境条件的诱导所产生的静止状态的一种类型。

它常发生于一定的发育阶段,比较稳定,不仅表现为形态发生的停顿和生理活动的降低,而且一经开始必须渡过一定阶段或经某种生理变化后才能结束。

滞育在昆虫生活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滞育使昆虫有能力在不利的季节存活下来,并能使昆虫的繁殖阶段和世代发生与有利的季节条件同步化,有效利用资源。

在自然条件下,滞育还能使昆虫分散在不同季节内繁殖,使其适应多变的生活环境,增强昆虫种的生存能力。

对人类生产生活来说,其意义在于1. 预测预报2. 繁殖有益昆虫和天敌3. 分析农业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变动7.昆虫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基本概念以及研究种群空间分布型的意义?空间分布型(spatial pattern):由于种群栖息地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就造成种群在一定空间内个体扩散分布的一定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