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比例教学设计及反思

解比例教学设计及反思

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 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
学生能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 , 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 :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说说它的具体内容吗?
2.请你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且说明理由。

5:7 和 8:13 1/2 :1/3 和 1/4 :1/6
3、想一想,括号里该填几:
14:() =35:5 (): 5=4:10
二、导入新知我们知道比例中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这节课我们就
一起来探究解比例的方法,大家对自己有信心吗?
三、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呈现情境图,解决实际问题。

⑴呈现情景图。

呈现校园景色图片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我打算在电脑上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照片的长是 1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⑵理解题目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按比例放大”的意思:每条边放大的倍数是一样的。

⑶尝试解答。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⑷学生交流,形成方法。

展示学生试做的作业,集体评价。

解:设放大后照片的宽是x厘米。

12: 8= 15: x
12x = 15X 8
12x =120
x = 10
答:放大后照片的宽是10厘米。

引导学生交流思考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依据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确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写出相关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师指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板书:解比例。

2、比较、小结。

(1)提问:解比例的方法和解方程的方法有哪些相同处和不同处?
方法小结: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 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一一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一一最后解方程)。

其实,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他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

3.教学“试一试”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15/25=6/X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2)你会读这个比例吗?读一读,并且找出它的内项和外项。

(3)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评价。

(4)方法总结:虽然比例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我们发现不论是比例的一般形式还是分数形式,都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分别相乘,然后解方程。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评价。

三•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1.解比例。

5 : 8 = X : 40 X/9 = 7/3
1/2:X = 1/6:2/5 1.5:0.6=x:0.4
2.按下面的条件组成比例,并求未知数的值。

(1) .12和5的比等于3。

6和X的比。

(2) .X和1/3的比等于4 : 3。

3、拓展延伸。

(1)、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乘积是最小的质数,已知一个外项是2, 另一个外项多少?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先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解方程求解。

)
(2)现在你们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另一个作用是什么了吗?(用来解
比例)
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了《解比例》,这节课实际上是一节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课。

我把例题略微改成了学校的图片,学生会感到亲切,引发学习的欲望。

效果比较好。

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再运
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

在把含有未知项的比例式改写成方程时,要注意外项(或内项)乘积等于内项(外项)乘积的运用,不能用错。

回顾这节课,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新授教学中,大体上能够让学生有安静的时间思考和完成作业,但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应放手让学生去做,还学生“主人翁”的地位,例如:让后进的学生板演检测题后纠错时,没有让其他学生纠错,而是我带领学生一起纠错,在最后一个学生列的小数除法竖式错误时,我没有及时纠正讲解,应该再给学生强调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2、课堂气氛不是太活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让学生练习做题,老师当面批改,没有采用竞赛的方法激励学生。

总观整堂课,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加精细,有很多细节可以成为课堂的亮点,但由于自己的疏忽,不足,而埋没了他们。

虽然很遗憾,但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会有我今后的成长。

在今后的教学中,仍要以学生为主,提高课堂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