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 个体身心发展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整个人生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4. 教育目的教育的预期结果。

是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它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及其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

5.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间的关系。

6. 教师广义的教师,是把知识、技能、经验传授给别人的人。

狭义的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是传递、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只能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7. 教育机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秤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即使、恰当、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制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教育机制可以用四个词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8.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经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它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形成的工作关系,为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10. 课程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与基础,设计教师叫什么、学生学什么、规定以什么样的教育内容来培养下一代。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 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12. 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设置(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首要和中心问题。

13.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4. 教材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展开和具体化。

15. 课程实施将已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6. 课程评价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17. 课程资源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18、教学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19、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包括教法和学法。

21、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2、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23、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24.. 诊断性评价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子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如摸底考试。

25.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包括一节课或一个课题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26.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7. 德育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过程。

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8. 班级管理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29. 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协调、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力量,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30. 教育研究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31. 观察研究法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

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31. 调查研究法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测试等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套实践活动。

32. 实验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33. 行动研究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34. 教育叙事研究以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股市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

即教育主题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阵地的一种研究方法。

35. 校本研究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

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其研究重心在学校,是一种“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研究活动。

36. 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十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37.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38. 直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9. 观察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的知觉活动,是只觉得高级形式,又称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的知觉能力。

40. 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人脑对以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41.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42.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43. 创造性思维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44.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45. 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为,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46. 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47.动机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病逝该行动朝向一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48.兴趣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9.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50.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51.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脾气、秉性。

52.性格人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花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53.实验法(教育心理学)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已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54.观察法(教育心理学)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的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研究资料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