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一、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第一首《暮江吟》写景,描绘了从日暮到月起这段时间的江上秋色。

第二首《题西林壁》借景说理,诗人以描写不同视角中观察到的庐山景物引出要统观全局的诗理。

第三首《雪梅》,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梅和雪,启发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

三位诗人都紧紧抓住了景物特点来表情达意,阐述道理。

本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和学生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准确细腻的表达,享受古诗的用词之美,艺术之美。

学生在学诗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读诗的方法促进兴趣、思维,同时重视古诗的背诵积累。

二、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6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三、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暮、瑟”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篇章页引入,明确单元要求在我们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

出示单元导语:处处留心皆学问。

只有留心生活,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这个单元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读课文,出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地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进行连续细致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二、谈话导入,读懂题目。

1、古诗引入,认识作者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学生交流对白居易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出示课件。

2、出示诗题,理解诗题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1)这首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我们从这个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预设1暮:日暮,黄昏时分。

点明了时间。

随机点拨:“暮”字下面是个“日”,太阳正在缓缓下沉,太阳落山了,自然就是傍晚了。

预设2江:点明了地点。

预设3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随机点拨:学会利用注释读懂古诗。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指导书写“吟”,右半部分是“今”,不要写成“令”。

(2)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初读古诗,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把古诗读给同桌听。

2指名读一读,注意“瑟、似”读平舌音。

3再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借助插图和注释自己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不懂的字用“△”标出。

(1)借助插图,理解“残阳”指夕阳的余晖。

(2)利用注释,理解“瑟瑟、可怜、真珠”的意思,从而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

四、再读诗文,探究诗意,想象画面,读出意境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把在路上看到的用诗歌的形式写了下来。

再读古诗,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交流,板书:残阳江水露水月亮2再读古诗,找出景物特点诗人描写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小圆点标出来,也可以将自己想到的词语写在诗句的旁边。

交流反馈(1)“残阳”的特点出示第一句读这句诗,看看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铺)“铺”字可否换成“照、射”等字?为什么?引导发现“铺”配合手势体会夕阳的余晖在水面展开的壮美景象。

指导朗读: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个“铺”字,通过比较,我们就能发现这残阳多了一种柔和的美,有动感、更宏大,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读一读。

一边读,一边做“铺’的动作,拉长”铺’的读音,读得缓慢舒展。

总结:白居易不愧是大诗人,在他的眼中,残阳“铺”在江中,此时的江水颜色丰富,说明他观察得十分细致。

(2)江水的特点出示第二句:读句子,说说“瑟瑟”什么意思。

江水为什么会呈现青绿色和红色?(被照射到和没有照射到是不一样的)创设情境:傍晚时分,太阳西沉,此时的天边,江水、水中的夕阳都宛如一幅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被残阳照射的江水像什么颜色,没照射到的江水又像什么颜色?预设:被残阳照射到的江水像玛瑙一样红,没照射到的像碧玉一样绿;被残阳照射到的江水像火一样红,没有照射到的像森林一样绿。

读好第二行诗句,“瑟瑟”要读得稍重而短,“红”的读音稍微拉长,读出江水的不同颜色之美。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刚才我们欣赏了日落江边的美景,让我们再次和诗人一起来到江边听老师读前面两句,欣赏美景图片。

展开想象,用心去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主表达。

(4)交流露水、月亮的特点板书:似真珠似弓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哪些景物让诗人觉得可爱呢?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用自己的与语言说说读到的美景。

这么美的夜晚,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两句诗。

(5)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写下你通过诗句想象到的画面。

完成课堂作业本4(1)。

五、朗读全诗,谈感受1、配乐朗读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喜爱、赞美)(指名说感受)3、借助板书,背诵古诗4、小结学法(出示)读通古诗了解诗意想象画面读出意境背诵积累板书设计暮江吟残阳一道铺江水瑟瑟红露水似真珠月亮似弓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缘、骚”等四个生字,会写“题、侧”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雪梅》,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梳理字词1 学生自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交流反馈注意“横、岭”后鼻音,“降”多音字。

3指导书写,重点关注易错字“缘、降、输”。

(提示:“缘”字右上角是“互”少一横,写好撇折和横撇。

“降”字第七笔是撇折,不要写成横。

“输”字右边“俞”要写得瘦长,有半部分中间短横不要漏写。

)这三个字在书上写一遍。

二、应用方法,自主学习1回顾《暮江吟》的学法(指名学生自己说一说)出示读通古诗了解诗意想象画面读出意境背诵积累2运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题西林壁》和《雪梅》(1)生自学(2)四人小组交流①读一读诗,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②说一说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三、交流展示(一)指名小组交流《题西林壁》出示题目,介绍诗人1朗读古诗点拨:读好诗题,注意停顿:题/西林壁简介题壁诗抽其他小组读一读,集体读一读。

2说说诗的大意。

其他组可以补充修改。

学生如有困难,随机出示: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3说出你们小组不懂的地方。

随机解决预设1辨析“岭”和“峰”。

①出示两幅图,哪一幅是山岭,哪一幅是山峰?出示“高耸入云连绵起伏”与“()的山岭()的山峰”连一连。

②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是峰?请学生扮演庐山和苏轼,苏轼哪个位置看是横看,哪个位置看是侧看?小结:正因为诗人看的位置和角度不同,所以,一会儿看到的是山峰,一会儿看到的是山岭。

板:角度不同③指导读好第一句诗,读出“岭”与“峰”的不同。

预设2远近高低看到的又是怎么样的?出示图片欣赏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样子。

指导朗读第一二行诗句。

总结: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

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

诗人从不同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庐山,可见庐山真的很大,很神秘,老师带来了更多庐山的风景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怪不得诗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导读好这句诗。

重读“真面目”,再在“只缘”后稍作停顿。

5引导思考: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在写他所看到的庐山美景吗?(通过古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诗人通过这首古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所以,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读好整首诗,并背诵积累。

(二)指名小组交流《雪梅》出示介绍诗人1朗读古诗。

多抽几组,再全班读一读。

2说说诗的大意。

其他组随时补充修改。

3说出不懂的地方预设1“费评章”的费是什么意思?出示说说“费”在这里什么意思?(费神)说明诗人用尽心思去评判,可见“梅”和“雪”难分高低。

指导读好“未肯降”和“费评章”。

预设2为什么他们比不出高低?出示后面一句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板书: 白香赛读“三分白”,“一段香”,读好诗句小结:诗人观察非常细致,通过对比,从视觉上“雪比梅白”和嗅觉上“梅比雪香”,道出了梅、雪各有自己的特点。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花的洁白无暇,没有雪的寒冷,也不能显示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4读到这里,你心中又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预设:诗人仅仅在写梅花和雪的特点吗?借它们的争论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提示:(各有所长取长补短)5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6完成作业本四(2)(3)四、总结方法我们读了《暮江吟》,欣赏了秋江暮景,走进《题西林壁》和《雪梅》,观察了山、梅、雪,诗中自有美景如画。

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也能从中感受道理,希望大家能拥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

板书题西林壁雪梅横(岭)侧(峰)雪白梅香远近高低(实写)角度位置不同观察到的事物也不同各有所长取长补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