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二章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有听而 不清,有全然听不到音。 • 暴聋 多以风热湿邪壅塞耳窍,或有盯聍 堵塞。 • 渐聋 多以肝肾脾等脏腑虚损为主。年 老听力不灵,无流脓史,多为肝肾两亏, 气血不足。

4.辨眩晕Fra bibliotek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感自身或 外界景物发生运动。 眩晕伴头重、耳痛胀闷、口苦咽干,多属肝 阳上亢之证。 眩晕伴头重,头胀,低调耳鸣,胸闷,倦怠- 痰湿壅阻之证 经常头晕,耳鸣听力差,遇劳或体位改变突发 眩晕,多属气血不足,脾气虚损。 常眩晕,眼前黑花,并有高调耳鸣听力下降, 腰膝酸软-肾精亏损之证。
7.通窍法(行气通窍法)
用于邪闭耳窍证,常用方如通 气散;药物如香附、川芎、柴胡、 石菖蒲、霍香、路路通等。
8.排脓法:


促使脓汁排泄。 (1)用于疮痈、脓耳初期或已成脓者, 多配合清热解毒法,常用方如仙方活命 饮; (2)正虚毒恋者,流脓日久不愈者,宜 托毒外出,常用方如托里消毒散。常用 排脓药物如白芷、桔梗、天花粉、薏仁、 穿山甲、皂角刺、黄芪、桔梗等。
肝胆




所属关系:(1)由经络而发生联系,肝胆互为表里 (2)肝肾同源 生理关系:肝胆之气上通于耳。耳也有 赖于肝胆之气条达和肝血奉养。 病理关系:肝胆火热上犯于耳。《类证治裁》“有肝 胆火升,常闻蝉鸣” 肝气上逆于耳。 肝血虚,耳窍失养。 治疗关系:常用方法有清肝泻火、疏利肝胆、镇肝 熄风、滋养肝肾、滋补肝血。

肾阳虚: 命门火衰,阳气虚弱,温煦生化功
能不足,耳窍失于温养,可致耳鸣耳聋,阳衰 不能温化水液,寒水上犯,停聚耳窍,产生耳 眩晕。

心肾不交: 耳为肾之窍,为心之客窍。生理

上,心阳下降于肾,以温肾水,肾阴上济于心, 以养心火,心肾相交,则水火既济,若肾阴不 足,心火独亢或心火亢于上,不能下交于肾, 则致水不济火,心肾不交而致耳鸣耳聋。 《辨证录· 耳痛门》说:“肾不交于心,与心不 交于肾,皆可使听闻之乱。”
或肝郁化火,气火上逆,上扰清窍,则致耳鸣耳聋、 耳眩晕。如若肝火燔灼耳窍肌膜,伤及津液,腐肌成 脓,致耳内红肿疼痛剧烈,脓液稠黄。

肝阳上亢:若郁怒焦虑,气郁化火,内耗阴血,
阴不制阳,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以致阳亢于上, 引起耳鸣耳聋、眩晕
三、肾脏虚损

肾阴虚: 肾阴亏虚,水不制火,虚火上炎,
可致耳鸣耳聋、眩晕。肾虚则骨质松脆,易为 邪毒灼腐而出现邪毒内陷的重症。
响声如蝉鸣、钟鸣、雷鸣等,从其音响的声调来说有 高调与低调之分。有的间歇性出现,有的持续不停; 轻者安静时方觉耳鸣,重者扰人不安,工作和生活皆 可受影响。 病因:


•耳鸣爆发,声音大,听力下降-肝胆之火上逆。
或痰火郁结,上扰清窍。 •耳鸣渐发,声音细,听力逐渐下降-肝肾阴虚 或气血亏耗。 •耳鸣如蝉-肝肾或心肾虚损,气血不足。 •耳鸣如潮声、风声-肝胆热盛,邪气壅阻耳 窍。
第一节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是司听觉,主平衡的器官。耳位于头 部,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 之一,
一、 耳与脏腑的关系





所属关系:肾主耳,耳为肾之窍,为肾之官。 《灵枢·五阅五使篇》:耳者肾之官也 生理关系: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灵 枢·脉度篇》 病理关系:肾气不平,则耳为之受病。《济生方·耳门》 灵枢·海论篇》:髓海不足,脑转耳鸣 诊断关系:视耳之好恶,得知肾病的性质。 《医学心悟》:察耳之枯润,知肾之强弱。 治疗关系:常用治法有补肾填精、温补肾阳、滋阴降火
外治法

清洁法 滴药法


吹药法
涂敷法
针灸按摩导引法


按摩导引,是病者自行运动,按摩患处, 静坐吐纳,以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 舒畅筋骨,导邪外出的一种治病保健方 法。 1.咽鼓管自行吹张法: 2 .耳膜按摩术: 3.鸣天鼓:
针灸按摩导引法


1、体针:外关、翳风、耳门;听会、俠 溪;听宫;少商;神门等 2、穴位注射 3、耳针:内耳、肾、内分泌、枕、神门 4、灸法 5、穴位埋线 6、刺血法

所属关系:脾主运化上奉于耳。 生理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 湿。脾的功能正常,则清气上升,浊阴下 降。耳为清窍,得清气濡养而健旺。 病理关系:(1)脾虚气血不足,清气不能上奉,耳 窍失养。 (2)湿困于脾,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蒙蔽耳窍。 治疗关系:常用治法有健脾益气、健脾燥湿、 温中化湿、清热利湿。

所属关系:耳为心之客窍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 于心,开窍于耳。”《医贯》卷五说:“心为 耳窍之客。” 生理关系:肾之精气通于耳,心肾相交则耳聪 病理关系:心虚血耗可致耳鸣耳聋。 心肾不交可致听闻扰乱。 邪热上犯耳窍,壅闭心包,可致危证(脓耳 变证) 治疗关系:养心安神,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清心开窍 等
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湿浊滞留于耳窍而致耳 内流脓,耳部肌肤湿烂、耳鸣耳聋、耳眩晕。
五、气血瘀阻

耳病日久,邪毒滞留,经脉痞塞,气血 瘀阻,或外伤、创伤、而致脉络受损, 气血不畅或血溢脉外,导致耳外伤、耳 闭、耳鸣耳聋、眩晕。
第三节 耳病的中医辨证要点
(西医:耳的症状学)

耳病的辨证是以望、闻、问、切四诊, 就全身和耳的局部症状结合起来,在八 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 析。现将耳病常见的几个主要症状分述 如下:(辨病与辨证)





所属关系: 1. 由经络而发生联系。《温热经 纬》:肺经之结穴在笼葱,专主乎听。 2.五脏生克关系。为肾之母,而肾主耳。 现代解剖:咽鼓管咽口在鼻咽,与中医之肺之 络会于耳中之理论相吻合。 组织胚胎学:咽鼓管和中耳粘膜同属上呼吸道 粘膜的一部分,与鼻腔粘膜有连续性,咽鼓管、 鼓室内表面均为呼吸粘膜上皮所覆,咽鼓管的 粘膜是由呼吸道粘膜分化而来的真性粘膜。 临床应用:宣肺开窍法治疗耳病的报道。


(1)因于痰热扰耳者,宜清热化痰,常 用方如清气化痰丸或加味二陈汤;药物 如黄芩、胆南星、竹茹、瓜蒌、贝母、 半夏等。 (2)因于痰浊聚耳者,宜燥湿除痰,常 用方如六君子汤合五苓散加减;如白术、 党参、陈皮、泽泻、半夏、茯苓等。
5.活血祛瘀法
用于血瘀耳窍证,常用方如通气散 加味、通窍活血汤、桃红四物汤等; 如丹参、赤芍、桃仁、红花、葛根、 柴胡、香附、石菖蒲、路路通之类。
邪毒久困于里,火热邪毒炽盛,热毒横溢,上犯脑海, 或热入营血,邪犯心包,引动肝风,而致耳脓臭秽, 耳痛加重,头痛发热、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呕吐、 颈项强直、抽搐等重症。
二、肝胆功能失调

肝胆湿热上扰:肝胆湿热内蕴,或兼风热湿邪侵
袭,湿热上犯,蒸灼耳窍,致耳部红肿疼痛,肌肤湿 烂,耳脓黄稠。

肝火上扰: 肝主升发、疏泄,喜条达,暴怒伤肝
第二节 耳病的病因病机概述
外因:外感邪毒、外伤、饮食所伤 内因:情志所伤、劳倦所伤、脏腑虚损
耳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的反映,是五脏六 腑功能失调的结果。 1 . 急性耳病多属实证热证,常与肝胆有热, 或邪毒侵袭相关; 2 . 慢性 耳病多为脏腑功能失调,以肾、脾亏 虚为主,或肝阳上亢或邪毒滞留有关。
5.辨鼓膜异常



鼓膜的形态、色泽变化及鼓膜穿孔的位 置分析。 鼓膜形态、色泽:微红、鲜红、橘黄、 外突、凹陷、增厚、混浊、萎缩等。 鼓膜穿孔:穿孔大小、位置、新旧。
第四节 耳病的中医治疗概要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三、针灸疗法 四、按摩导引
内治法



1.祛风法: (1)因于风寒侵耳者,宜祛风散寒,常 用方如三拗汤、荆防败毒散; (2)因于风热犯耳者,宜祛风散热,常 用方如银翘散、蔓荆子散等; 耳痒者多属于风,宜祛风止痒,常用方 如消风散、四物消风饮;
一、邪毒侵袭多为风、热、湿三邪。

风热之邪侵袭:首先犯肺,肺失宣降,邪壅于耳,
引起耳窍肌肤及耳膜红肿、疼痛、耳胀、溢脓、耳鸣、 耳聋等症。

风热湿邪侵犯:或直袭耳窍,或遇素有肝胆湿热
内蕴者,则致内外合邪,邪毒循经上犯耳窍,结聚不 散而致耳胀、耳痛、耳内堵闷、耳鸣低沉、肌肤糜烂 或渗黄水。

邪毒炽盛,内犯心包:若耳病治疗不当或失治,
6.补益法:



( 1 )脾虚气弱者宜益气健脾,常用方如补中 益气汤、益气聪明汤;气血不足或心脾两亏者, 宜益气养血,常用方如八珍汤、归脾汤; ( 2 )肾虚精血不足者,宜补肾填精,常用方 如六味地黄汤、杞菊地黄汤、知柏地黄汤; ( 3 )肾阳亏虚者,宜温肾壮阳,常用方如附 桂八味丸、补骨脂丸;
二、 与经络的关系
耳为宗脉之所聚。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 三 百 六 十 五 络 , 其 气 血 皆 上 于 面而走 空 窍……其别气走与耳而为听”。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 阳胆经、均从耳后入 耳中,走耳前。 手太阳小肠经,由目 锐眦入耳中。 足阳明胃经,从颊车 上耳前。 足太阳膀胱经,其分 支从巅至耳上角。
肺:
生理关系:肺主气,肺气贯于耳。 《难经· 四十难》说:“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 何也?……肾者北方水,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 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病理关系:外邪犯肺,肺气不宣。 《素问· 气交变大论》说:“肺金受邪,民病疟,……嗌 燥耳聋。”《素问· 脏气法时论》说:“肺病者,……虚 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治疗关系:常用的治法有疏风清热、宣肺通窍、补肺敛 肺、养阴清肺等。
2. 辨耳脓
(耳溢液)



耳漏:或称耳溢液。浆液性、粘液性、 脓性、水样、血性等。炎症、创伤、肿 瘤等皆可引起。炎症为多。 新病脓液稠黄-肝胆火热上蒸 久病脓液清稀,量多-脾虚有湿 脓液中有豆腐渣样物,臭味-肾元亏虚, 邪毒停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