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原文,请谈谈对脏腑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关系的认识。
答:东汉年间,伤寒大疫流行,医家张仲景以悲天悯人之心,济危扶厄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
该书在后世流传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书中张仲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创立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辨证论治体系,即后世所称的“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体系是张仲景在五脏阴阳理论基础上,结合伤寒病临床实践而创造的辨证论治典范。
《黄帝内经》所构建的以五脏系统为中心的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五脏是人体功能活动的中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分之间,是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的。
《金匮要略》首篇名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相当于全书杂病部分的总论,即确立了杂病的治疗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的辨证方法,而《伤寒论》主要为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以六经为纲,这是因为伤寒病具有特殊的发病及传变规律,在脏腑经络辨证的认识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创立六经辨证。
张仲景的著作中处处可见脏腑经络辨证的理论烙印,由此可见,六经辨证是建立于对脏腑经络辨证的认识基础上,不能随意摒弃脏腑经络辨证而空谈六经辨证,正如刘渡舟老先生所说:“脱离了经络学说的三阴三阳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