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案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案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独立而成熟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诊断学(医学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核医学治疗。

一、培训目标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了解医学影像学范围内放射医学、超声医学和核医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建立较为完整的现代医学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诊断及其治疗)。

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医学影像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二、培训方法采取在放射科、超声科、核医学科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

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规范书写病历;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住院医师的医学影像科临床教学工作。

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培训分为3个阶段进行,各阶段轮转科室及时间安排见表1。

第1~6个月,根据住院医师和临床培训基地的具体情况,安排到相关临床科室轮转,其中内科2个月,外科2个月,非指定科室2个月。

根据本专业所涉及的科室安排非指定科室,包括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也可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延长在内、外科的轮转时间。

第7~21个月,在影像科内各专业组之间轮转,其中放射影像诊断专业组7个月,介入组1~2个月,超声科3~4个月,核医学科3个月。

放射影像诊断专业应包括神经、骨关节组各1.5个月,胸部、腹部各2个月;酌情安排在放射影像技术组的轮转,可在放射影像诊断专业的各小组时间内各安排1周,或集中安排1个月,时间在各小组时间内减除;第22~33个月,住院医师在选定的执业方向的相关专业组内进行培训。

主要分为医学影像诊断、超声和核医学三个执业方向。

表1 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培训期间轮转科室和时间安排表三、培训内容与要求(一)第1~6个月根据住院医师和临床培训基地具体情况,安排到相关临床科室轮转。

1.轮转目的(1)拓展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的知识范围,熟悉与医学影像领域相关的临床知识,掌握最基本的临床急救技能和方法;明确医学影像学在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价值和限度。

(2)在初步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医学影像学诊断中各种常见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明确医学影像学诊断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3)了解适于影像介入治疗和核医学治疗的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各种治疗方法及应用价值。

(4)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2.基本要求内科(2个月)要求掌握常规问诊和物理检查技术,并熟悉表2所列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诊断要点。

表2 内科轮转需学习的病种要求:要求掌握外科无菌操作技术,并熟悉表3所列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手术治疗类型和术式。

表3 外科轮转需学习的病种要求非指定科室(2个月)根据本专业日后工作需要,可选择在儿科、妇产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眼科等科室进行轮转学习。

1)儿科(1~2个月)要求了解小儿常见疾病特点,与成年人疾病表现的差异,并熟悉表4所列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和诊断要点。

表4 儿科轮转需学习的病种要求要求了解妇产科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方法,并熟悉表5所列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和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

表5 妇产科轮转需学习的病种要求3)神经内科(1~2个月)要求熟悉神经科疾病的物理检查技术和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并熟悉表6所列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表6神经内科轮转需学习的病种要求4)神经外科(1~2个月)要求熟悉表7所列神经外科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表7神经外科轮转需学习的病种要求5)耳鼻咽喉和口腔科(1~2个月)要求了解眼、耳鼻咽喉和口腔科常规物理检查和内镜检查方法,并熟悉表8所列疾病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要求和治疗原则。

表8眼、耳鼻咽喉和口腔科轮转需学习的病种要求(二)第7~21个月1.轮转目的系统掌握和熟悉本专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初步掌握本专科所涉及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断和治疗原则。

了解这些专业组的日常工作程序、内容及涉及的相关临床知识。

2.基本要求(1)医学影像诊断与介入(其中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组7个月,介入组1~2个月)掌握:医学影像的基本理论,包括X射线、CT和MRI的成像原理和检查方法;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的书写原则,并完成表9所列疾病报告书的书写例数,要求住院医师每周至少书写诊断报告书50份,不同地区和医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上调报告数量。

熟悉:医学影像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及其诊断原则;介入放射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原则;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操作技术。

了解:X线投照和CT、MRI检查操作方法;医学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限度。

表9第7~21个月期间医学影像诊断与介入轮转时书写报告书的病种及例数要求本专业应包括超声诊断和超声引导下的微创诊治操作。

掌握:超声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超声医学基本原理,超声诊断基础和诊断原则,超声诊断仪的类型、原理和结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超声诊断。

熟悉:超声诊断的步骤、图像分析方法,包括检查前准备、操作程序和手法、观察内容和指标、分析及诊断原则。

学习和熟悉超声图像资料的记录方法,能基本正确书写诊断报告书,并完成表10所列疾病报告书的书写例数。

表10第7~21月期间超声科轮转时书写报告书的病种及例数要求掌握:核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核医学的内容和特点;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原理;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类型和图像分析方法;核医学仪器设备的分类,SPECT和正电子核素显像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临床价值;常用放射性药物的定位机制,放射性药品临床使用的基本要求及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放射性核素体内外治疗的基本原理;放射防护基本原则,核医学中的辐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熟悉:甲状腺吸131碘率测定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骨显像、甲状腺显像、肾动态显像、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和心肌存活检测、脑血流灌注显像、肺通气/灌注显像、肝胆显像、涎腺动态显像、甲状旁腺显像和FDG肿瘤显像等核素显像的原理、方法、图像分析及临床应用;131碘治疗甲亢的原理、方法及适应证和禁忌证。

了解:核医学常用检查和治疗方法与其他影像技术诊断及治疗手段的比较;核医学体外分析技术的特点和基本原理,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操作技术;医学影像图像融合技术的优势。

完成表11所列的技术操作和报告书的书写例次。

表11第7~21月期间核医学科轮转时书写报告书的项目和例数要求从事医学影像诊断、超声或核医学不同专业方向的住院医师在本专科内进行培训。

1.轮转目的进一步巩固和充实本专科的理论知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1)能够对本专科的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态有所了解。

(2)初步掌握本专科常见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对本专科治疗项目的指征、技术操作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经验。

(3)初步学习和了解本专科的科研方法,并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科研工作。

2.基本要求(1)医学影像诊断科(包括介入治疗)继续在本专业的五个专业组(即神经、胸部、腹部、骨关节和介入治疗)内轮转,每个专业组培训时间为2~3个月。

要求如下:1)医学影像诊断要求能够较深入了解和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螺旋CT各种后处理功能、MRI各种检查序列的成像原理、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基本掌握对于不同系统、不同常见疾病影像检查方法的优选。

熟悉有关影像检查和诊断的各种质控标准;初步熟悉表12中列出的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了解这些疾病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本阶段培训期间,住院医师应独立完成消化道造影不低于100例。

2)介入治疗要求掌握穿刺插管,选择性动脉造影及穿刺活检等介入基本操作。

熟悉血管内介入治疗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的原则、器械、材料和基本操作步骤,并作为助手参与介入治疗手术的实施。

完成表12中所列疾病报告书的书写例数。

表12第22~33月期间医学影像诊断专业书写报告书的病种及例数要求在本专业科室内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要求如下:1)进一步深化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组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其中包括介入性超声和超声治疗学。

2)结合临床工作,基本掌握介入性超声的操作方法,了解超声治疗对各系统病变的适应证、价值及其限度。

3)学习和熟悉临床超声诊断学,常见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完成见表13中所列疾病报告书的书写例数。

表13第22~33月期间超声医学专业书写报告书的病种和例数要求核医学科掌握:甲状腺吸131碘率测定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骨显像、甲状腺显像、肾动态显像、心肌血流灌注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肺通气/灌注显像、肝胆显像、涎腺动态显像等核素显像的原理、方法、图像分析、诊断和鉴别诊断;FDG肿瘤显像的原理、方法、图像分析、临床应用;131碘治疗甲亢的原理、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正确估算给药剂量;甲状腺疾病体外分析结果的临床意义;核医学常用检查和治疗方法与其他影像技术诊断及治疗手段的比较。

熟悉:心肌存活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甲状旁腺显像原理、方法、图像分析和临床应用,FDG肿瘤显像诊断和鉴别诊断,FDG脑代谢显像原理、方法、图像分析和临床应用,医学影像图像融合技术的优势;131碘治疗甲状腺癌的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核医学体外分析技术的特点和基本原理,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操作技术。

了解:在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优化选择;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的关系。

完成表14中所列的技术操作和报告书的书写例数。

表14 第22~33月期间核医学专业书写报告书的病种及例数要求四、参考书刊吴恩惠主编.医学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最新版.张永学、黄钢主编.核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中国医师协会编著.全国专科医师培训规划教材-核医学、超声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中国医师协会编著,国家执业医师、护师“三基”训练丛书——临床医师分册、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最新版.审定:中国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分会、超声科医师分会、核医学科医师分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