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课件解析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课件解析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22~27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1) 对流层 A.天气状况复杂多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为什么大气温度随高 度的增加而降低呢?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波长与温度呈反比,大气成分有利于吸收长波辐射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1吸收作用
思考:1、从臭氧、
二氧化碳和水汽的
吸收作用,可知大
B、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电离层:80~500千米
课堂小结
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
范 围 气 温 大气运动 天 气 与人类关系
高层 大气
平流层
50千米 先降后升
以上 12--50千米 升——臭氧
吸收紫外线
平流运动为主
电离层反射无线 电波,对无线电 通讯有重要作用
天气晴朗
臭氧保护生物 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1--12千米 降——地面 是热源
平流层 22~27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2) 平流层 A.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高层 大气
50~55
平流层 22~臭2氧7 层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2) 平流层 A.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 紫外线而使温度升高。
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 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 高纬度地区:8~9千米
同一地点,对流层夏季高,冬季低。
下列有两幅对流层高度的示意图,哪个正确?
因纬度 不同
因季节 不同
低纬度高
夏季高
高纬度低
冬季低
(2) 平流层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50~55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TA>TB:B海拔高,距离地表远,
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BC
A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TA>TB:B海拔高,距离地表远,
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BC
TA>TC:C海拔高,大气稀薄, 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弱
A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TA>TB:B海拔高,距离地表远,
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BC
TA>TC:C海拔高,大气稀薄, 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弱
TC>TB:B、C海拔相同,大气疏
密相同,C距离地表近 A
(1) 对流层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保温(吸收长波辐射) 凝结核、成云致雨的条件;反射、 散射太阳辐射;影响空气质量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千米)
宇宙火箭 人造卫星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 温度
流星
极光
密度 运动状况
高层大气
50
平流层
12
积雨云
对流层
-100
-60
-20
20
60
气温(℃)
(1) 对流层
高度/km
17~18KM
8~9KM
南极
赤道


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对 流 层
厚 度
高纬:8-9千米 中纬:10-12千米 低纬:17-18千米
8~9KM
北极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高层 大气
50~55
0
50 100 温度/℃
(3) 高层大气 A、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原因: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大量吸 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温度升高。
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C. 对流运动显著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0 -50
高层 大气
50~55
平流层 22~27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1) 对流层 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B.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C. 对流运动显著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思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 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
总体辐射范围:0.15—4微米
紫外光
可见光
红外光
站太阳辐 射能的比

7% (包括X射线和γ射线)
50%
43%
波长/微米
小于 0.175
0.175—0.4
0.40—0.76
大于0.76
经过大气 层时发生 的情况
几乎完 全被上 层大气 吸收
绝大部分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 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 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 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 绝大部分可见光能直接
到达地面
对流层大气 中的二氧化 碳、水汽、 云和浮沉, 可直接吸收 相当数量的
红外光
1.表现形式 (1)吸收作用
太阳
平流层 对流层
高层大气
高 层 大 气
雾霾
1 大气的组成成分
干洁空气
大气
水汽 (H2O)
氮气(N2) 氧气(O2) 二氧化碳(CO2) 氩气(Ar)
臭氧(O3)等
微小尘埃
1 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大气的组成
作用
主 要
N2
干 洁
成 分 次
O2
空 要 CO2
气成

O3
水汽
微小尘埃
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氧化剂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保温(吸收长波辐射) 吸收 紫外 线,保护地球生命
(2) 平流层 A.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 紫外线而使温度升高。
B.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高度/km
2000~3000
120
100
80
60
40
20
0
-2~臭2氧7 层
对流层
0
50 100 温度/℃
一架飞机沿10km高空从南极飞到 北极,依次穿过了哪几层?
对流运动为主
天气复杂 多变
最为密切
嫦娥奔月之后的生活如何呢?
要求:文明用语 具有科学依据
3 大气对人类的影响
1、防弹衣 2、遮阳伞 3、保温被
二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P1
2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P2
3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P3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 阳 辐 射 波 长 范 围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BC
A
(1) 对流层
A.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