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具有创新见识语文课程标准将“发现·创新”列为课程目标的最高层级。
提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
”
中学教育要求学生的创新,并不在于有新发明,出新成果,不是一种“真创造”,而是“类创新”,只是创造他个体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
教育家刘佛年说:“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设计、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
”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见识。
教师的创新见识指的是教师对教材蕴含的创新因素的认知和发现。
一、教师的创新见识,体现在文义的揣摩上
以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的阅读教学为例。
《短歌行·对酒当歌》的情感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便是“忧”。
但是生命苦短之忧,还是其他什么呢?教师此时应该就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个性解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引导说:我认为,这是一位志向远大者之忧。
理由:诗人生逢乱世,“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人欲挽狂澜于既倒,欲统一天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可见,他的忧是天下未能统一之忧。
同学们,你们赞成吗?不赞成的话,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于是就会有:昂扬进取者之忧;以天下为己任者之忧;执政
者之忧;求贤若渴者之忧;赤诚纳士者之忧……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作充分肯定。
再如,《庖丁解牛》一文,庄子本意是通过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
而实际上《庖丁解牛》这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已经远远超出了庄子当初的命意:不断积累经验,就能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即使掌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熟能生巧;要有迂回的技巧……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多方面训练学生的基本思维技能,如排列、分类、推理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概括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独立性等。
二、教师的创新见识,闪亮在写法的赏析上
如,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两个细节,设计了两个问题,以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1.本诗作别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告别“西天的云彩”?而不是可爱的康桥或康桥的某一座建筑物?
在伦敦剑桥大学,徐志摩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
有时候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
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所以他告别的“西天的云彩”就是康桥的象征。
以“西天的云彩”作为告别的对象,既富有诗意,也是诗人的创新。
2.本诗在描写“金柳”“青荇”等寄情的物象时有什么创新的地方?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为什么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新娘子,除了美貌、妩媚之外,还有一种神秘感,有一种叫人神魂颠倒的魅力,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也可以说,除了用新娘来比喻夕阳下的柳树外,真的找不到比它更好的喻体了。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为什么要做一条水草?水草离不开水,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是说自己非常乐意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同时也写出诗人对康桥永久的依恋之情。
所选意象都能给人新鲜感、亲切感,美感。
(学生在试换意象中比较、相互讨论中感悟,自己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解说,不强求与教师答案的一致。
)
三、教师的创新见识,凸显在不同作品的比较中
阅读中的个性阅读,是主动读书,是要读出自己的认识。
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有许多创新之处,如主题思想、形式、语言等方面。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许多人由此而堕入消沉颓废,在诗歌里表现出消极遁世或及时行乐的思想。
这是汉乐府诗歌里常见的主
题。
而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却气度非凡,充满着奋发进取的精神,表达出与一般人完全不同的风貌。
这是主题的创新。
运用乐府古题来写新的时代的内容,反映人民的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这是题材的创新。
而且由于曹操的开创,影响所及,才使运用古题写诗成为建安诗人的共同风格。
在艺术形式方面,曹操也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作过新的尝试。
他突破了乐府音律的限制,根据思想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来加以表现。
两汉文人的四言诗很少有成功的作品,而曹操却写出多首四言名篇,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
他用的是旧形式,写的是新内容,而在句法、语言上又不刻意模仿。
他的创新,得到鲁迅先生的极大赞扬,鲁迅先生说曹操是“改革文章的祖师”。
打铁还需本身硬。
教师自身较强的创新见识及教师具有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