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麻木《素问·逆调论》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所以临证悟出肢体麻木一症,可用调和营卫之法。
临床上用桂枝汤加味治之,多能获效。
基本处方如下:桂枝12白芍12鸡血藤15桑寄生30炙甘草6生姜5片大枣5枚。
水煎二次,饭前分二次温服。
药渣再煎5~10分钟连药渣带水乘热泡洗患手或足。
加减:麻为气虚,可加生黄芪30~60克,亦可白术等加健脾益气之品;木属湿痰死血,可加白芥子6~10川椒6制没药6久病入络者,加地龙10,或加乌梢蛇15克。
请大家一试,并请方家正之。
1.2症状:持续麻木者18例,间断麻木者14例。
夜间麻甚者5例,劳累后麻木者4例。
12例患者给予轻刺激感觉不灵敏,其中2例浅感觉消失。
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者23例。
15例伴有肢体疼痛,其中3例为刺痛,12例为胀痛。
痛时喜用手揉擦,手指活动受限、持物不便,做细小动作不协调者,9例。
17例有酸胀及沉重感,经按摩后可减轻。
26例患者持物无力,提重物常自手中滑脱,且持物后麻木加重、肢体疲乏。
6例患者肢端发凉,掌心无汗。
2例肢体如虫行、奇痒。
舌苔多为薄白,少数病例舌质较淡。
脉象沉缓为主,其次是弦细或浮弱无力。
麻木部位以手指及腕至手指端为最多,其次为膝至脚趾端,左右无明显区别。
1.3治疗方法。
基本处方:黄芪50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15g,大栆6枚,路路通15g,桃仁15g,鸡血藤15g,川芎15g.加减:头晕、乏力、心悸、间断麻木,手指屈伸不利,脉微等气虚较重者加人参、白术、重用黄芪。
肢端发凉、苍白掣强、持续麻木,此为阳虚阴盛,加附子、肉桂。
肢端枯燥,劳累后麻木加重者宜加当归、熟地。
有抑郁不舒,气壅胸胁而致胁肋胀痛者可去黄芪加香附、柴胡、枳壳。
如麻木持久伴肢端紫暗而有刺痛,手指活动不利,浅感觉消失,肢体掐之不痛,日轻夜重,此为瘀血或死血,加丹参、红花、赤芍。
麻木日久,脉滑者,加陈皮、半夏、云苓、苍术。
加引经药:上肢麻木、手指拘急加桑枝、姜黄。
下肢麻木加牛膝以活血通络。
蚁行感加全虫,僵蚕。
本组麻木症多数有神疲乏力,肢体感觉迟钝,头晕气短,脉微无力等症状,故而以虚证为多。
用在治疗上着重益气养血而重用参、芪、归、芍。
有瘀血者在原方上加活血通经之品,如丹参、红花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加大活血药物后肢体疼痛早于麻木而先消失。
此外,上肢麻木加桑枝,量须大,25~50g,有刺痛者加姜黄15g以破气血之滞。
这样疗效才会显著。
病程短者,疗效较佳,单纯麻木,以气虚或血虚及气血两虚者效果最佳。
以寒湿引起的麻木或瘀血者,效果稍差。
1例无效者属酒精慢性中毒。
治疗期间必须忌食生冷之物,服药宜不能间断,不可过劳。
否则会影响疗效。
典型病例患者,女,41岁,干部,初诊日期2004年3月7日。
患者于2004年初开始两手麻木,近1年加重,由腕至指端,且有酸胀感及刺疼,手指感觉迟钝,活动欠灵活,劳累后麻木加重,伴周身乏力,动则气短,月经色淡,经期空痛,脉见沉弱,微涩,苔白,舌质淡红,证属气虚血滞。
拟方如下:黄芪50g,桂枝15g,赤芍15g,当归20g,桑枝15g,丹参15g,大栆5枚,木香15g,生姜10g,地龙15g.4月17日,上方共进4剂,麻木大减,手指活动自如,惟神疲乏力尚存,效不更法,再进3剂,正逢月经至,色转红,腹痛减轻,麻木已除,药证相符,病宜自退。
摇头晃脑治疗肢体麻木粳米蜂蜜粥治疗肢体麻木组成:川乌2.5克、生姜3片、粳米50克、蜂蜜适量。
用法:将川乌研为细未,与蜂蜜、生姜、粳米同入锅内,加水500毫升,文火久煮成稀粥。
温热服食,每日2次。
说明:孕妇忌服,方中乌头有毒,不宜多食久食,中病即止。
羊脊骨芡实粉方治疗肢体麻木不错!!!是个不错的药方组成:羊脊骨(带肉)、芡实粉、生姜汁各适量。
用法:羊脊骨煮取汁,加芡实粉制膏,食时加生姜汁。
桃仁蜂蜜方治疗肢体麻木组成:木耳50克、桃仁15克、蜂蜜50毫升、白酒50毫升。
用法:木耳泡展洗净,与桃仁共捣烂,加蜜、酒蒸熟吃。
浸泡好的黑木耳、桃仁、蜂蜜各120克,共捣如泥,放碗内蒸热,分4天吃完永不麻木,孕妇禁用。
以下给你介绍几则成功治疗“手脚麻木”的食疗秘方:1.取黑木耳50克,蜂蜜50克,红糖25克。
将木耳洗净放碗内,蜂蜜,红糖拌于其中,放锅内蒸熟食用。
分3日服完。
2.用瘦肉50克,黄芪30克,当归10克,田七3克,大枣3枚。
共炖汤,服用。
黄芪、当归具有补气、补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本方适合中风后遗症肢体软、手足麻木,气虚血瘀的患者。
3.取鲜花椒300克(干品60克),加500毫升水煎至200毫升,盛入碗内,放在房上露一夜,用箩盖上,在太阳将出时取下,冷服。
盖被出汗,一般1次即愈。
4.用霜桑叶适量,晒干后用砂锅加水适量煮沸,捞出桑叶,趁热泡手脚15分钟。
每日2次,一般3天即可见效。
5.取老丝瓜筋50克,煎汤1碗1次服下,每日2次,连服1星期,有特效。
6.用云南白药粉40克。
浸入白酒(50度以上)500毫升内,放置一昼夜后即可。
用时将患肢浸入药酒内,并反复揉搓,以肌肤发热为度。
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在1日内阳气最盛之午时与阴气最盛之子时进行治疗,15日为1疗程。
500毫升药酒可用一疗程。
治疗期间禁食油腻、冷酸之品,禁涉冷水,勿过劳。
【方名】活血补肾汤【组成】生黄芪60g,山茱萸、当归、山药、熟地各15g,赤芍、川芎、地龙各12g,红花、桃仁、泽泻、茯苓各10g,丹参、龟甲各30g,丹皮6g。
【功用】滋补肾阴,活血化瘀【主治】末梢神经炎【用法】随症加减,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对症:选用营养神经药物:维生素b12、b1、b6、胞二磷胆碱、辅酶q10、神经生长因子等。
三、改善未梢循环可用:地巴唑、丹参片、川芎嗪注射液,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 v.d1次/d,7~10天。
肢体麻木的中医治疗翟露肢体麻木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部位有面部、口舌、四肢、指端、肩背、胸腹等处。
主要表现为患部麻木不仁、非痛非痒、肉内如有虫行,甚则痒痛不知、感觉消失、如木之厚。
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兹列举如下:风邪入络感受风邪,邪气入侵面部等处脉络,致气血痹阻,运行不畅。
症见肢体、手足、颜面部麻木不仁,并可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恶风寒、脉浮等。
治以祛风通络,药用白术、乌药、天麻、白芷、木瓜、青皮、白附子、僵蚕、苏叶、甘草之类;恶风寒者加防风。
中气不足脾胃虚衰,中气不足,气虚不运,肌肤失养。
症见手足肌肤渐渐麻木,感觉减退,并见神疲体倦、四肢无力、气短言微、食少便溏、唇面无华、脉象细弱等症。
治以补中益气,佐以养血。
药用北芪、人参或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炙草等。
若兼肺气虚、肌表不固、麻木汗出者加牡蛎、五味子,或加服玉屏风颗粒、生脉屏风胶囊之类。
待症状明显好转后,可坚持服补中益气丸或六君子丸一段时间以巩固效果。
营血不足营血亏损,血虚生风。
气血不足,肢体肌肤失养。
症见肢体挛急、麻痹不仁、伸缩不利,或在肩背,或在腰腿,没有固定部位,麻痹不仁而常兼肢体酸软,面色无华,唇舌偏淡,或有头晕眼花、心悸等,脉象细弱。
治以补血和营,兼益气润燥。
药用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枸杞子、首乌、秦艽、黄芪、桂枝、大枣等。
兼见心悸失眠者加枣仁、柏仁、龙眼肉、茯神;兼见头痛、头晕者加天麻、蔓荆子或白芷、白蒺藜。
气机阻滞痰湿或风湿之邪,闭阻经络,致气机阻滞,脉络不利。
症见肢体麻木不仁,反复发作,日久不愈。
伴有关节酸痛,得温热或按摩而暂减,或兼有轻度浮肿、胸胁不舒、下肢沉困等,舌淡脉弱。
治以除湿化痰、祛风通络、理气活血。
药用羌活、独活、防风、当归、乳香、威灵仙、川芎、陈皮、香附、甘草等。
风痰盛者加全蝎(用量不可多)、僵蚕、生姜汁;肢体麻痹而痛者加没药、鸡血藤、木香;湿盛者加法半夏、苍术、白芥子、茯苓。
淤血阻络气滞日久,血淤不行或外伤积血,久而成淤,淤血阻络,脉络不通,经脉失养。
症见麻木不仁、感觉迟钝甚则感觉消失。
或兼肢端麻痛、面色黯晦、唇色青紫、舌有淤点或淤斑,脉涩不利等。
治以活血行淤,兼以理气。
药用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参、香附、枳壳、川芎、柴胡、桔梗、甘草。
淤血较甚者加乳香、没药;淤血日久、正气不足者加党参、北芪以活血益气,使气足而无顽麻。
若只一小处部位顽麻不已,遇阴寒尤甚者,为痰淤与寒湿内阻,除服药外,并可用白芥子15克研末,调生姜、生葱汁适量,外敷患处约4-5小时,常能取得良效所谓肢体麻木,是指肢体对外界的刺激,如对冷、热、痛等感觉的丧失。
除了中风常可有肢体麻木作为先兆之外,以下几种疾病也可见有肢体麻木的先兆。
脊髓病: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另一侧肢体无力、或下半身无力伴有麻木。
它是由炎症、肿瘤或外伤等造成的脊髓病变所致。
颈椎病:它分为神经根型、脊椎型等几种类型。
如神经根型颈椎病,会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主要是一、二、三手指或四、五手指的麻木,这是起因于椎间盘变形及骨质的增生。
经过颈部牵引等治疗,症状可以得到改善。
末梢神经病变:它多由体内维生素B缺乏,药物或重金属中毒所致,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
有的老年妇女因长期接触冷水,也可引起末梢神经营养障碍,出现手指小关节肿胀和麻木,热敷治疗后会很快好转。
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下肢麻木,且伴有大腿后侧疼痛。
通过对症治疗,症状可逐渐减轻。
严重者可施行手术。
股外侧皮神经炎:其特点为双腿外侧麻木。
经针灸、理疗及服用维生素B等治疗后,有较好的效果,即使疗效不明显也不会影响下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