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勘探-垂直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垂直地震剖面


反射波的传播时间相等,视速度相等,但符号相反。
• 从直达波和反射波时距曲线和视速度公式 可见,当检波器沉放在界面上时,两者具 有相同的传播时间。
t 1 h2 d 2 v
在界面处,直达波和反射波的视速度分别为
在界面处,直达波和反射波的视速度分别为
v*d v H 2 d 2 H
v* f v H 2 d 2 H
• 当地下界面水平时,零偏移距是不能探测井身周围地 质情况的。非零偏移距可以探测震源到井口一半的界 面范围。当地层倾斜时,探测范围随地层倾角而变化。 采用同样的偏移距,界面上倾方向的探测范围大于下 倾方向,所以在生产中应将震源布设在地层的上倾方 向。
(3)参考检波器(近场检波器)
• 作用:子波处理及监视震源子波
(1)套管波:沿套管传播的波 (2)电缆波:电缆振动引起检波器振动。 (3)管道波:充满泥浆的井与围岩形成一个明显的波 阻抗界面,由震源产生的面波传播到此界面时,好象 一个新的震源,产生了沿井轴方向传播的管波,能量 强,速度低(1400-1460),稳定。
二、资料采集
• 在VSP数据采集 中所用的设备主 要包括井口震源、 井下检波器、记 录仪器、电缆、 参考检波器(近 场检波器)
t 1 4H h2 d 2
v
v* dh v n dt
4H h
d 2

2
<0
h 4H
与一次上行波平行,但不与直达 波相交。
• 与上行波相比,同样具有随观测点深度 时间变小和负视速度的性质,它和上行
的一次波有平行的同相轴,而不和直达 波相交。
一、基本原理
3.干扰波类型
从上式可见:直达波与反射波视速度数值相等, 符号相反,两者以相反的视速度相交,当d=0时,
v*f =-v, v*d =v。
2.VSP时距曲线分析
(3)均匀介质情形下的 一个平反射界面的二次下 行波时距曲线 上倾方向激发(+) 下倾方向激发(-)
下式中 H=Zcosφ -dsinφ
t 1 2H sin d 2 2H cos h2
• 如果将上行波各道都加上初至时间,则相当于将检波 器放到井口地面接收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则上行波将 按其从地表到界面的双程时间排齐,把加初至时间的 过程叫静态时移。
• 如果将下行波各道都减去初至时间,使初至波在同一 时间出现,则所有的下行波对齐排列。这样就出现了 下行反射波。
三、资料处理
7.波场分离
一、基本原理
垂直地震剖面技术定义: 在地表设置震源激发地震波,在井内安置检波器
接收地震波,即在垂直方向观测一维人工场,然后 对所观测得到的资料经过校正、叠加、滤波等处理, 得到垂直地震剖面。
一、基本原理
1.VSP中的主要波动 从波的类型来分:
(1)直达初至波 (2)一次反射波:反射纵波和转换波(当震源 有偏移距) (3)多次反射波 从波传播到接收点的方向来分: (1)下行波:来自接收点上方的下行波(直达波和 下行多次波) (2)上行波:来自接收点下方的上行波(一次反 射波和上行多次波)
三、资料处理
8.反褶积 ( 1) 预测反褶积:压制多次波,它的滤波因子 是由已分离出来的下行波自相关函数逐层计算出来 的,然后将因子分别应用于上、下行波。
(2) 脉冲反褶积:压缩子波长度,提高分辨率
三、资料处理
九.走廊叠加(VSPLOG)
在静态时移(或静校正和排齐)的剖面上,从初至波斜 同相轴到多次波终止处连线(斜线)的一个条带(通道) 上,只有一次波,而切除了多次波,把一次波同相轴加 到一起,形成单一的地震道,这个工作叫走廊叠加。
• 7.波场分离 8.反褶积 9.走廊叠加(VSPLOG)
1.编辑(编排)
• -将采集记录变为计算机格式。剔除不工作道, 不正常道,并把所放炮次按深度大小,由浅而 深进行编排。
2.垂直叠加—叠加,提高信躁比。
• 当震源较弱时,为了加强信号能量,常 采用叠加的方法,目的提高资料的信噪 比,
• 当使用炸药时 对记录很少进行叠加,一 是炸药震源能量较强,二是各炮波形很 难一致。
一、基本原理
1.VSP中的主要波动
一、基本原理
2.VSP时距曲线分析
(1) 均匀介质情形下的直达波时距曲线
t 1 h2 d 2 v
h d * dh v vd dt
2 2 h
时距曲线是双曲线,但当d很 小时时距曲线是直线,随d增 大视速度增大,同相轴变为双 曲线。
2.VSP时距曲线分析
VSP资料主要处理内容
• 1.编辑(编排)-采集记录变为计算机格式。 • 2.垂直叠加—叠加,提高信躁比。 • 3.初至拾取:拾取初至直达波,用于求速度和静
校正及处理
• 4.频谱分析和带通滤波—搞清有效和干扰波频带 范围。然后进行带通滤波。提高信躁比。
• 5.震源子波整形-使每炮的震源子波波形一样。 • 6.静态时移(静校正和排齐)
(2)均匀介质情形下的一 个平反射界面的上行波
时距曲线 上倾方向激发(+) 下倾方向激发(-):
下式中 H=OE-EM=Zcosφ -dsinφ
t 1 2H sin d 2 2H cos h2
v
从时距曲线方程可看出反射波旅行时与接收点位置、激发点位 置、地层倾角和速度有关
• 所谓近场,在海上系指不超过单个气枪水泡后单个弹 性变形带的1-2m,在陆地上系值不超过以震源子波的 波长为半径的范围。
• 近场检波器埋于地下监视震源子波,要求它尽可能与 井中检波器的性能相同,它可以为子波处理提供依据。
4)井中检波器
• 井下检波器是VSP工作中的主 要设备,它应具有:
• (1)可伸缩的推靠臂,当检 波器 沉放到某一观测点时, 要求检波器推靠在套管上,保 证良好的接触(耦合好);
4)相邻道震源的标识误差应小于1ms,以保证有较高的精度。
二、资料采集
深度
时 间
2)偏移距:小(偏移距大小与界面成象范 围有关
• 偏移距是指井口到震源点的距离,如地震测井一样, 震源不可能就在井口,偏移距可大可小。主要考虑成 像范围,一般随偏移距增加地下成像范围也随之增大, 反之亦然。但偏移距过大,由于波形转换,可能造成 资料质量变坏,一般把偏移距约为接收点深度十分之 一时,可认为是零偏移距。
• 对于零偏移距水平界面的VSP观测,假设井中检波器 接收到直达波、上行波。下行波(二次),到达时间 分别为t1、t2和t3,地面接收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为t0, 它们具有如下关系:
• t2+t1=t3-t1=t0 • 如果将上行波各道都加上初至时间,相当于将检波器
放在井口地面处接收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则上行波将 按其从地表到界面的双程时间排齐,将加初至时间的 过程叫静态时移(静校正和排齐)。与此同时,初至 波也增加了一倍时间,同相轴的斜率也将增加一倍
v
2.VSP时距曲线分析
当界面水平时:时距方程和视速度分别为
t 1 2H h2 d 2
v
v*d

dh dt

v
2H h2 d 2
h 2H
>0
当d=0时,二次下行波反射波同相轴近似为直线;
当d≠0时,二次下行波反射波同相轴双曲线。
视速度为正值。
一、基本原理
2.VSP时距曲线分析
四、资料应用
1.提取准确的速度参数:利用初至时 间反演 在常规地震勘探中用地震测井和声波测 井来得到速度信息,受到一定的限制, 地震测井点距太大,声波测井虽然分层 较细,但受到井经变化和时间累积的影 响,使精度降低,而VSP资料采用推靠 检波器,提高了灵敏度,并且点距小, 位置准确,所以用初至波测定的速度精 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讨论: 当d=0时,直达波及二次下行波时距方程为
h td v
2H h tdn v
下行二次波走时tdn比直达波走时t d增加 一个常数,且视速度相等。斜率相等,故在d较 小时,下行二次波同相轴与直达波平行的,只 是增加了一个系统时间值(两曲线平行)。
一、基本原理
2.VSP时距曲线分析
(4)均匀介质情形下的一 个水平反射界面的二次上行 波时距曲线
• 第二讲:垂直地震剖面
(Vertical Seismic Profiling VSP)
【思考题】
(1) VSP概念、走廊叠加、静态时移 (2)水平及倾斜双层模型的一次波、 直达波、二次波理论时距曲线及方程
(3) VSP资料有哪些应用?
垂直地震剖面
一、基本原理 二、资料采集 三、资料处理 四、资料应用 五、思考题参考答案
• (2)检波器具有较宽的通频 带,有可调的动态增益
• (3)形状影视两端尖直径小, 以防止管道波的产生;
• (4)是三分量检波器,同时 接收纵横波资料;
• (5)耐高温高压 • 目前井中检波器12道
5)检波器点距:小于波长一半(6-15米)
• 要求相邻检波器点距满足采样定理。点 距应为二分之一的最小有效波长,点距 小,对应界面上反射点的间距也越小, 资料精度高,有利于小构造解释。
3.初至拾取:拾取初至直达波,用于求速 度和静校正及处理
• 初至直达波的拾取直接影响到速度参数 的精度和静校正量的大小,为了保证初 至波拾取的精度一般采用了频率域滤波 和互相关技术。
4.频谱分析和带通滤波
• 频谱分析:搞清有效和干扰波频带范围。然后 进行带通滤波。提高信躁比。主要压制管道波 和随机干扰。
1.震源
(1)震源:
类型:炸药震源、可控震源、气枪、电火花等
目前陆地上使用的多为可控震源。
对震源要求:
1)震源能激发高宽频信号,提高分辨率;
2)能量强,干扰小,多在低速层以下激发,采取多次重复激 发方式,以增强能量。
3)要求震源子波一致,一口井观测点上百,每个点又必须重 复激发,这样一口井都要激发很多次,所以要求每次激发的子 波要一致。
相关主题